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744089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肥与栽培管理(pdf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施肥与栽培管理施肥与栽培管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连种制已经定型,轮作复种已有明确记载,间作混作亦已出现。这就对土壤肥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人们对于土壤肥力高低和作物产量的关系已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土壤的肥力是可以通过人工加以改变的,于是氾胜之书中有“务粪泽”措施的提出。当时人们使用的肥料主要是人和动物的粪便,诸如“溷中熟粪”、“蚕矢”、“羊矢”、“麋鹿矢”,以及马牛羊猪麋鹿等骨汁和缲蛹汁等,还有就是掩杀杂草充当绿肥。汉代继续施用种肥,施用方法在氾胜之书中已有明确记载,基肥也已使用,追肥也有记载,但并不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溲种法的出现。所谓“溲种法”就是以雪汁或骨汁,蚕矢,羊矢等,以

2、及附子等三类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用以进行种子处理的一种方法。根据氾胜之书的记载,溲种法有两种配方和作法:其一:“马骨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杖。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明日复溲。天阴雨则勿溲。六七溲而止。辄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则禾不蝗虫。无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其二:“骨汁、粪汁溲种,锉马骨、牛、羊、猪、麋、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以汁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杖,渍之五日,去附子。捣麋鹿、羊矢等分,汁中熟挠和之

3、。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若无骨,煮缲蛹汁和溲。如此则以区种,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两种方法,虽然所用的原料和处理方法稍有不同,但原理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种子外面包上一层以蚕矢、羊矢为主要材料的一层粪壳,类似于现代的“种籽肥料衣”的方法。书中认为使用溲种法可以起到防虫,防旱,增产的效果。今人模拟试验表明,溲种法具有早苗、全苗、壮苗的效应,包衣体有较强的保水力,加以早苗、壮苗的作用,间接产生了抗旱效应,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秦汉时期对于作物的栽培管理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播种方面,人们对于适期播种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指出“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

4、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并依据物候和历法,并参考地力等因素,来确定播种期。如四民月令中就提到“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对于播种密度则主要参考作物的种类和地力高下。“禾,美田欲稠,薄田欲稀”,大、小麦和稻则“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在田间管理方面,中耕已得到相当的重视,并具有早锄、多锄的特点,其作用在除草之外,更有间苗和保墒的功效。秦汉时期,人们对霜害和露害的防治也积累了宝贵经验。氾胜之书载:“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种持一端,以概禾中,云霜露,日出乃止。”防止露害的方法与

5、防霜法相同。秦汉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主攻方向虽然是抗旱保墒,但在水稻栽培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移栽技术和稻田水温调节技术。四民月令五月条载:“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别稻即水稻移栽,这是中国文献中最早的水稻移栽记载。稻田水温调节技术是针对水稻不同的生长时期,对于田中水温的不同要求提出来的。书中说:“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这是说,水稻则播种的时候,需要较高的水温,稻田水层浅,受日光照射水温较高,用水温较低的外水灌溉时,办法是使田埂上所开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安排在田边的同一侧,使得过水道在田的一边,灌溉的水从田地的一边流过,即所谓“水道相直”,对田里原来有的水牵动较少,原有水的水温就能保持,这样就能保证水稻刚刚播种的时候,对较高水温度的需要;而到了盛夏时,水温过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为了降低稻田的水温,就要使田塍上所开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错开,即“令水道错”,使灌溉水流斜穿过田面,这样稻田里原有的水就会较多地为新引进的灌溉水所代替,从而能相对地降低稻田水温,以适应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