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738277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9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1 - 壹、基本內容:近百年來的中國 貳、能力指標:2-4-2 認識中國歷史(如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活動與政治興革等)的發展過程,及其與臺灣關係的流變。 參、本課重點 一、 新式教育的推廣 二、 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三、 西式生活的傳入 四、 思想文化的轉變 五、 工商的發展 肆、重點整理 一、新式教育的推廣 一、新式教育的推廣 (一)清末的新式教育 1.自強運動時期:新式學校的建立,自強運動時期已經開始。但數量少,且多偏重語言、技藝訓練,成果並不顯著。 2.庚子新政時期: (1)實施方式:庚子事變後,光緒 27 年,清廷設立學

2、部,強調中興以人才為本,教育從此成為國家施政重點之。 (2)學校制度: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學堂,省設大學堂,府設中學堂,州縣設小學堂、蒙養學堂(幼稚園)。 (3)廢除科舉:清光緒 31 年(西元 1905) ,清廷廢除科舉制度。 中國由隋代開始實施科舉考試制度,武則天重視進士科舉才,明代開始採用八股取士,戊戌變法時廢除八股文,庚子後新政正式廢除科舉考試制度。 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2 - (4)教育擴展:清末廢科舉後,各種師範、實業、法政、軍事等專門學校設立,私人興學也蔚為風氣。但女子學堂數目仍不多。 3.出國留學:

3、清廷鼓勵公、自費出國留學,去日本者最多,光緒32 年時,人數已超過萬人。 (二)民國的新式教育 1.民初時期:民國以後,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將學部改名教育部,管理全國教育行政工作。 2.民國 11 年後:開始仿照美國施行六三三制,即小學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此制度沿用至今。 二、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二、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一)新知識分子的覺醒 1.興起:由於清末新式學堂普遍設立與出國留學興起,曾接受新式教育的讀書人稱為新知識分子人數日多。又因科舉取才制度的廢除,使新知識分子取代傳統士大夫,成為社會領導階層。 2.目標:追求政治民主、經濟富強、社會平等。 3.作法:興辦學堂、辦書報,

4、從事各種改革或革命運動,將許多新知識、新觀念待進社會各角落。 4.貢獻:新知識分子是促進社會各階層覺醒,並帶動社會風氣轉變的重要力量。 (二)勞工的覺醒:隨著工商的發展與城市的增加,勞工人數也快速成長。他們曾參與清末的革命,也曾發動全國性罷工,熱烈響應五四運動;其後又成立各種工會,從事各式勞工運動。 (三)商人的覺醒:商人也組織商會,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五四時期各地商人的群起罷市,就是商人聲援愛國運動的顯例。 (四)婦女的覺醒:婦女由於接受新式教育的機會增加,兩性平權觀念逐漸受到重視。她們反對男尊女卑的舊習,積極爭取政治參與、男女同工同酬、財產繼承、婚姻自由等權利,社會地位因而大第四冊主題二:近

5、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3 - 為提高。 三三、西式生活的傳入西式生活的傳入 (一)清末:清末以來,中外接觸漸增,受西方文物、思想的影響,社會風氣已逐漸改變。 (二)民國以後: 1.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明令剪辮子、禁纏足、用陽曆。 2.城市中開始流行西式服飾、髮型等風尚,男子穿西裝、女子著洋裝者漸多;人們見面時也改行鞠躬禮或握手禮。 3.電車、電話、廣播、話劇、電影、籃球等西方現代化設施與休閒活動的引入,使生活更加多樣化。 4.但是,生活變化較快的,仍侷限於少數工商城市,廣大的農村社會,則變動不大。 (三)傳統禮制的保存:傳統禮制風俗仍多保留,民間也多依傳統農曆行事,

6、如春節、端午、中秋等民俗節目皆沿襲至今。 四、思想文化的轉變 四、思想文化的轉變 (一)背景:清末以來,中國文化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直到民國初年軍閥統治時代,軍閥依附列強,擴張武力,政治衝突多訴諸武力解決,政局極不穩定,國家陷入混亂。知識份子目睹時局,興起改造國家的意願。 (二)新文化運動: 1.時間:民國四年 2.開始: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創刊,公開抨擊傳統思想,讚揚西方文化,獲得許多新知識份子的支持,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3.內涵:新文化運動的內涵極廣,最受人矚目的是文學的變革與思想的解放。 (1)文學的變革方面: 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4

7、 - A.胡適首先推動文學改革,提倡不講典故、不重對仗、不用陳腔濫調、不必俗字俗語的白話文學。 B.陳獨秀接著提出文學革命論,主張寫出人人皆可讀懂的文學作品。 C.作家魯迅更以阿 Q 正傳等作品,批判傳統中國舊思想,引起很大的迴響。 (2)思想的解放方面:新知識份子認為,清末以來對外關係所以屢遭挫敗,關鍵在於缺乏西方的民主與科學觀念,因此紛紛以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與賽先生(Science,即科學)為號召,成為社會大眾最普遍接受的新觀念。 4.影響: (1)新知識份子也引進西方各種思潮 , 這些思潮與傳統社會中的儒家觀念格格不入。 (2)然而,當時有如百家爭鳴的思想論爭,卻為中國

8、社會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也使中國人的思想,不再受限於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 五、工商的發展 五、工商的發展 (一)西力對中國工商影響: 1.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工商發展端賴民間自力奮鬥,政府甚少提供輔導措施。明清時代實行的閉關政策,也不利於對外貿易的開拓。 2.清末開港通商以後,列強在華大量傾銷工業產品,對傳統的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3.甲午戰爭以後,外國人挾其優勢的資本和技術,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勞工生產,再將產品高價販售,更對中國的經濟帶來致命打擊。 (二)清廷的工商發展: 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5 - 1.清廷以發展工商作為救亡圖存手段

9、,自強運動首開其端。 2.百日維新期間,康、梁等人已有殖產興業的富強觀念。 3.直到庚子(西元 1900)之後推行的新政中,清廷始設立商部,繼而改為農工商部,才有促進工商發展的具體措施。 4.然而,列強既有不平等條約為護身符,有挾強勢的資本和技術,中國實難與之公平競爭。 (三)民族工業的勃興: 1.時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2.原因:歐洲列強忙於戰爭,無暇顧及東南亞市場。 3.情況:中國民族工業獲得喘息和發展的機會,紡織廠、麵粉廠的設立,煤、鐵的產量等,都有顯著的增加。 4.結果:但戰爭結束後,列強經濟勢力重返遠東,民族工業又告衰退。 (四)黃金十年的建設: 1.時間:從民國十七年北伐統一到

10、民國二十六年抗戰爆發的十年期間。政府為厚植國力而從事的財經建設,史稱黃金十年。 2.項目: (1)交通建設: A.鐵路:興建隴海、粵漢(現為京廣南段)等鐵路。 B.公路:以南京、蘭州為中心建立輻射狀跨省公路 C.航空、水運:形成航空、水運等客貨運輸業的網路。 D.影響:有效改善了幅員廣大而交通閉塞的問題,也打通了貨暢其流的交通動脈。 (2)財政建設: A.以幣制的改革最為重要。政府實施廢兩改元,確定以銀元取代銀兩作為貨幣單位。 B.將銀元的製造權收歸中央,以中央、中國、交通、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作為法定貨幣,簡稱法幣。 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6 - C.影

11、響:解決了長期以來幣制紊亂的問題,也有助於經濟的復甦。 伍、延伸教材 一、新式教育的推廣: 一、新式教育的推廣: 1898 年,康有爲建議清政府設立學部,統一管理全國教育。1905年,政務處又奏請清廷設立學部以統轄各省學堂,使全國學制劃一整齊。同年 12 月,清政府決定設立學部,以學堂選士替代科舉選官獲得了官、紳階層乃至普通士人的廣泛認同,新式學校的社會地位迅速上升,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延續 1000 多年的科舉制度結束和近代教育的開始。民國年間,將學部改為教育部 ,總理全國教育行政,學制則仿照美國施行六三三制。 清末,自強運動時,曾派遣小留學生到美國學習軍事、航海、造船等相關學科。甲午戰後,日

12、本因路近、費用省、語言相近、文化相似等因素吸引許多留學生前往。廢科舉後讀書人因與當官失去關聯性,故出國留學成為吸收知識的潮流。 二、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二、社會各階層的覺醒: 過去兩千年來,我國社會結構,一直是以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為主體。士是知識分子,人數最少,卻是社會變遷與發展的主導。清末民初,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日漸增加,他們認為讀書並只為當官,具有社會關懷的精神,因此成為主要的社會領導階層。他們受過高深的教育,擁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文化知識與資訊來源,因而對社會問題與弊端更爲敏感。這種知識與敏感相結合,使他們自願地承擔起以關注社會、改造社會、改良社會爲己任的道德使命。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往往

13、與個人所屬集團的利益沒有直接關聯,而與他們所自覺承擔的道德使命感有關,他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確認的信仰、價值與理念,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7 - 獻身於社會改造與改良的行動,成為社會主要的改革力量由於內憂外患交逼,此一時期的知識分子較過去更具憂患意識,自強運動、變法運動、立憲運動、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均由其倡導產生。但由於他們忽略了當時社會經濟條件和一般教育水準,期望速效,致理想多難落實,不免有挫折之感。 五四 之後,知識分子思想趨向分歧。 清末工商業逐漸發展,從業人口增加,他們的社會地位也較從前提高,工人、商人的社會地位提升。工人參與清末的革命運動,民初時

14、發動全國性罷工,熱烈響應五四運動,成立各種工會,從事各種勞工運動。商人組織商會,參與各種政治活動,五四運動時也發起罷市,進行聲援。 中國婦女在社會禮教的束縛下,自古以來多依附男人。清末民初,因受西潮衝擊,開始覺醒。在維新變法前後,國人已提倡廢纏足、興女學。隨之女子自己亦起而鼓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並鼓勵女子參政或參加革命。五四運動,各地中等學校女生起而響應。成立於民國十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是專為女子設立的高等學校(相當於大學)。民國初始,女子便要求將參政權列入憲法。此外,如政治參與、財產繼承、職業自由、男女同工同酬、禁止納妾、婚姻自由等權利,均在爭取之列。此時期女子接受新式教育的機會增加,兩

15、性平權觀念逐漸受重視,婦女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 三、西式生活的傳入 三、西式生活的傳入 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風氣出現轉變。例如:民國成立後,政府明令剪辮子、禁纏足、用陽曆。城市中開始流行西式服飾、髮型-男子穿西裝、女子穿洋裝者漸多。見面寒喧改行鞠躬禮或握手禮。引入西方現代化設施與休閒活動,如電車、電話、電影、籃球,使生活更加多樣化。但是,這樣的轉變具有明顯的城鄉差異,少數工商城市的生活變化較快、廣大的農村社會則變動不大。此外,傳統的禮制風俗也大多保留,如婚禮,清末已將新式婚姻要項列入法律,但第四冊主題二:近代中國的劇變 單元五:清末民初的民族自覺 - 8 - 民間仍沿用舊有定婚迎娶之

16、儀制,父母之命仍多具決定性之作用喪禮,傳統為慎終追遠,儀式甚繁,民初並無顯著變更曆法,政府頒布施行陽曆,但民間也多依傳統農曆行事,一些傳統歲時節令,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除夕,均照舊舉行。 四、思想文化的轉變新文化運動 四、思想文化的轉變新文化運動 清朝末年,知識分子開始從西方思想文化中尋求救國復興之法。民國建立後,外力侵迫猶甚,一部分知識分子決意徹底摒棄中國傳統,移植西方精神,建立進步的新文化。辛亥革命後,蔡元培、胡適、陳獨秀、魯迅等極力推動文化的改革。新文化運動出現於 1915 年,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 它掀起了一場思想及文學革命 , 使 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在中國土地上立足生根,中國舊的傳統文化被打破 , 新的價值觀得以建立 , 並促進了新文學替代舊文學的演變過程。 1915 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次年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成為宣揚思想解放、交流學術的基地,開展了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抨擊中國傳統文化,提倡新文學。其主要內容如下: (一)科學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