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取学2002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736211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取学200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取学200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取学200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取学200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取学200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 取学2 0 0 2 . 1撰 戮摧撰梁启超( 1 8 7 3 - 1 9 2 9 ) 是我国 1 9 世纪末 2 0世纪 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也是 一位顶尖大师级的学者和 教育家。 在他超过千万字的 论著中,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如 读书分月课程 国 学人 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要籍 解题及其读法 作文教学 法 等几篇( 部) 是专门 论述 读书和作文的, 但却体现出 了丰富而深刻的语文教育 思想。 我们很难说梁启超是 位语文教育家, 但学习他的 语文教育思想, 对于提高语 文教师的修养, 继承和发扬 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 包括语文教育传统在内) , 却非常有益。 本文仅从练好 读

2、写之功、 打牢国学根底方 面, 介绍一下他关于读书和 作文的一些论述, 也许可以 给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改 革一些有益的启示。养成读书的趣味、 习惯和能力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 梁启超一生究竟读了多少 书, 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楚。 我们只知道他写起文章 来, 动辄数千言乃至于数万曹洪顺读梁启超著述有感言, 往往一气呵成; 有时手 头没有任何资料, 仅凭记忆也洋洋洒洒, 旁征博引, 所举 书名, 所用引文, 大致不错。 没有浓厚的读书兴趣, 不下 博览强记的工夫, 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梁启超是个典型的“ 读书迷” , 一生都没有停止过读 书学习。 他认为, 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 做完一天

3、 的工作之后, 随时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 莫过于书籍, 莫 便于书籍。 而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 大概在学校时代就 已经决定, 因为必须养成读书的习惯, 才能尝着读书的 趣味, 形成读书的能力。 在他看来, 一个人在学校中不读 课外书以 养成自 己自 动的读书习惯, 这个人简直就等于 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终身的幸福。 他自己就从读书中获得 了 极大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感受和体会, 在他的论著中 随 处都有所表露。至于青年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 怎样读书, 梁启超 也有他自己的一整套看法。1 9 2 3 年4 月, 梁启超应 清华周刊 记者之约, 写了 国 学人门书要目 及其读法 一文, 向 青年学生推

4、荐了应 该读的书。 同时, 还把他的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治国 学杂话 评胡适之的 三篇 文章, 作为本文的附录。 后来, 这4 篇文章一起收人 饮 冰室合集 , 作为“ 专集” 之7 1 。 从中 我们基本上可以看 出他关于青年学生应该读哪些书和怎样读书的主要观 点。梁启超向青年学生推荐了五类应读之书: ( 甲) 修养 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如 论语 孟子 等近4 0 部; ( 乙)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如 尚 书 国语 等2 0 部左右;(丙) 韵文书类, 如 诗经 楚辞 等4 0 多部; ( 丁)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如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定 声 等7 部;( 戊) 随时涉览书

5、 类, 如 四 库全书总目 提 要 世说新语 等3 0 部左右。 总计有近1 4 0 部。 他还把读这 些书的读法和可以用的参考书, 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 他认为, 如果能依法读一读这些书, “ 则国学根底略立, 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 。 不过, 考虑到青年学生功课 紧, 所学专业也不同, 恐怕很难人人都去读这近 1 4 0 部 书, 所以, 他又提出了“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 , 如 四书 老子 庄子 诗经 史记 李太白 集 等2 0 多种。 他 特别指出, 这些书, “ 无论学矿, 学工程学皆须一读; 若并此未读, 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 他说, 一个受 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

6、对于本国极重要的几部书 籍, 内中 关于学术思想者若干种, 关于历史者若干种, 关 于文学者若干种, 最少应该读过一遍, 以打下基本的国 学功底。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不管你是学什么专 业的, 这些书都应该读; 或者说, 只要你还算得上是个中 国的知识分子, 就应该具有基本的国学修养。读什么书的间题解决了, 随之而来的是怎样读书的 问题。 梁启超根据他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读 书方法, 如精读与涉览相结合, “ 学问固贵专精, 又须博 涉以辅之,;再如“ 读书要读活书, 别要读死书; 研究问题 要研究活问题, 别要研究死问题” ; 又如不光要读书, 还 要注重人格修养, 而“ 修

7、养人格, 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 最要是身体力行, 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 得” 等等 , 内 容非常丰富。 限于篇幅, 这里仅就他所提倡的精读与涉 览相结合的方法, 略作说明。梁启超认为, 读书最要紧的 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和磨练善读书的脑力。 学者开始读书时, 往往还不太清 楚自己适合做哪方面的深入研究, 这时并无目的的随意 涉览, 很有可能会不期而引起问题, 发生兴趣, 从此而向 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方面深造研究, 遂成自己的专长。 这种情况, 在学术史上并不少见。 在他看来, 既谓之“ 涉 览” , 自 然无书不可涉, 无书不可览; 只有在涉览的基础 之上, 才有可能逐步找到自己的主攻方向

8、, 形成自己的 专业特长。 所以, 不同的书或者不同的读书目 的, 可以采 进修与提禽 本栏E一 m a i l : z h a n g l e i 2 0 6 2 6 3 . n e t中学 语文 取学2 0 0 2 . 1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他说:每日 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 类是步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 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 于白 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 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 每日 指定某时刻 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 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 趣,注意细看

9、;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抄录 的,也侯读完再抄,当时勿窒其机。这段话, 把阅读的两种主要方式( 精读和涉览) 的 具体做法及其作用,基本上交代清楚了。1 9 2 3 年, 清华学校当局指定十来部有永久价值的 古书,要求学生们每学期选读一部或两部,目的是让 他们得些国学常识而且养成自动的读书能力。梁启超 很赞成这种做法。 他当时被聘为清华学校的 讲师( 1 9 2 5 年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成立时,他和王国维、陈寅 格、赵元任同时被聘为导师) ,当局就请他把这十几部 书的大概对学生们讲讲。他每隔一星期去讲一次, 一 学期讲了 论语 史记 诗经等1 1 部古书,最 后形成了一部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10、的专著。他认 为,这些古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对于精读的书,他还 提倡用抄录法、 摘读法、笔记法等多种方法阅读。他 再三强调, 对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于身心健康 的格言, 要能熟读成诵, 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毫无疑问,梁启超所提倡的这些关于精读的方 法, 在现在也有其应用价值, 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运用。学生作文不在次数多,而在训练精有人统计过, 梁启超一生的著述, 有1 4 0 0 万字之 多; 单是中华书局 1 9 3 6 年出版的 饮冰室合集, 就 计有4 0 册( 1 9 8 9 年重印时合并为1 2 册) 、1 4 9 卷,约 近1 0 0 0 万字,但还远没有收齐他的全部著作

11、。这说 明, 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写作,是深知其中甘苦、也深 得其中三昧的。对于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形成,也有他 自己的切身体会;他提出的作文法,可以说都是他自 己从事写作的经验之谈。梁启超的专著 作文教学法,对作文教学提出 了许多精辟的见解。这本书原本是他在东南大学所作 的专题讲座的记录,最初发表在 1 9 2 2 年 5 月 1 5日 改造第4 卷第9 号。1 9 2 4 年, 他又应北师大之聘 讲授过这个专题, 讲义经他修改整理过,后收人了 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7 0 ) ;中华书局出单行本 时,内容又有所增补,题目 改为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 法。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作 文要

12、旨和各类体裁文章的作法,第二部分论述教授 法,包括读文教授法和作文教授法。所以,也可以说这是梁启超关于国文教学法的一部专著,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在梁启超看来,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 他认为, 要指导学生作文,先要教会他们读书; 要把 作文与读文结合起来。教学生读文的方法, 不是教师 在课堂上逐篇逐句地把范文讲给学生听, 而是选一些 ( 比如一组十篇) 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文章,让学生在课 外读, 并且告诉他们如何读法( 观点何在,时间空间关 系如何) 。同时, 还要教他们作一些比较, 知道同一类 的文, 也有种种的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 必须如此 做法。读范文的重点不在逐字逐句的了解,

13、 而在于要 懂得它的组织。学生看过文章之后,有不懂的地方,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一组文章细细地比较, 讲给他 们听; 不能篇篇文章都讲,可以一组一组地讲。这大 约就是我国语文教学中 “ 单元教学”的发端。他说:“ 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 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课堂上不 光教师讲, 还可以 让程度高的学生讲( 聪明的学生见识 或在先生之上) , 教师只批评他讲的对不对, 最后说明 要点所在。这样做了之后,学生每篇文必经过几度研 究, 作文的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和总合,皆可懂 得。 “ 若有几百篇文,学生真能懂得,没有不会作文 的”。梁启超把文章的体裁分为三

14、种:记载之文、论辩 之文和情感之文。前两种为应用之文,中学学生应学 会作,所以是写作训练的重点;第三种则不必人人皆 学。他认为,学习记载之文或论辩之文, 讲授范文不 妨从最难的人手,例如讲授记载之文,可以先讲战 记,即描写战争过程的文章,这是最难写的。而学习 写作, 则要从最容易的人手。如指导他们将日 常经历 的事或现在发生的、为他们耳闻目 见的大事,用笔记 体或论文体随时写出,用以练习作文,提高写作能 力。他指出,作文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懂得作 文的 “ 规矩”。他说:孟子说: “ 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章做 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 教得来的; 如何才能做成

15、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 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 规矩 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 便有巧的可 能性;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 的, 绝对不算巧。所以, 他的作文教学法, 讲的主要是写作的 “ 规 矩”。至于具体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方法, 他认为不在 于作文的次数多,而在于训练精, 做一次就要有一次 的效果。他说: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 不好, 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进 修 与 提 禽 中学语文 取学 2 0 0 2 . 1则 两 篇, 多则三篇, 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 使他在堂 下 做, 看题目 难易, 限他一

16、星期或两星期交卷。 这样, 就是要求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 下次再 做别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如果觉得 这样还达不到一定的写作训练量,则可以让学生在课 外随意做笔记,以作为作文练习的补充。同时, 还可 以 采用一题多做的方法,即 “ 一题可做数次。记述文 分各种观点做,论辩文分两面做” 。就是说,对于 同 一个题目,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几 个方面去思考, 写出两篇以上的文章。这样, 学会了 做一个题目, 便会做一百个题目。那么,学生怎样才算是会写文章了呢? 梁启超也 有他的标准结构成一篇妥当文章,有最低限度的要求,是 “ 该说的话或要说的话不多不少的照原样说出, 令读者完全了解我的意思”。这个要求,看似寻常, 其实实行做到, 极不容易。接着,他把这话的意思分三层:( 1 ) 该说的话, ( 2 ) 要说的照原样说出,(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