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7228 上传时间:2017-03-09 格式:PDF 页数:58 大小:55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推荐序 推荐亲子教养好书 很高兴能当张芷华老师大作的第一位读者。以舞蹈及英语为专长,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芷华老师在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一书中,能以她为师为母的身份,从教养子女与教导学生的角度着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现代孩子的教养问题,又能提供善法妙方与家长们分享,真是不可多得的亲子教养佳作。相信在教养子女的漫长时日里,我们难免会有无能、无奈和无力的头痛时刻,这时候的我通常会找个借口跟家人告假,外出缓解一下压力,我时常不自觉地走到家附近的书店,去看看是否有适合我阅读的教育类好书。有时在教学上碰到棘手的师生或亲子沟通问题时,我也会搭车到较远的大学书店去看书,去看看是否有适合我阅读

2、的教学好书,这不但能令我茅塞顿开,使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又能让我有更好的教养和教学点子,也能赢得学生、家长和子女的信赖,通过努力还荣获小区模范母亲和特殊优良教师的殊荣。通过阅读好书,我得到了许多指导和帮助,让我窒碍难行的教养教学之路,一路走来不但没因跌跌撞撞而一蹶不振,反而能让我时时发出惊喜之感、惊艳之叹,我常把这样的经验与家长、与好朋友分享。因为有好书的陪伴,因为有专家学者乐于将他们多年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呕心沥血地化为精湛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悦读之后,更乐为人父母、乐为人师表。感谢芷华老师的努力投入,撰写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这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希望她能与本人的拙作父母的好习惯决定孩

3、子的大未来(2007年11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同协助您悠游于快乐的亲子生活中。 刘素萍 习惯的力量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也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行为、思维,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小孩总是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男孩不服气:“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责备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柏拉图回答他说,“你会养成一个影响终生的坏习惯。” 习惯

4、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继续遵循这个方式生活。 19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德有一段名言:“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收获良好的命运。” 这段名言告诉家长: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自己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看过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就拿我一个学生小志来说,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小朋友,但同学都不喜欢跟他玩,认为他是一个坏孩子,只因为他常常会出口成“脏”。 我知道这件事后,就私底下问他:“你懂不懂这个意思?”他总是回答不懂。我又问他:“不懂的话

5、为什么要说呢?”他就回答我:“每次看爸爸说的时候都觉得好酷!” 经过这件事之后,突然给我很深的感触,一个本性那么好的小朋友,只因模仿爸爸说话就被同学认为是坏孩子,而间接的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搞不好还影响到他的未来,这是多么冤枉的事啊! 小朋友的学习是不分对错的,他们会直接从最亲近的人当中,模仿他们的一切,因此当他们都是看到好的事情,他们就学习做好事;当他们看到都是坏的事情,他们就学习做坏事,所以身为父母师长的我们,怎么能不去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呢? 世界上有哪一位家长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背上坏习惯这笔无法偿清的“债务”,并终生不断地受其折磨呢? 全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

6、之心,所以必须时时刻刻督促孩子戒除各种坏习惯。 因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决定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则取决于每一位父母。父母们,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一生,请让我们共同关心“父母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大未来”这个话题吧! 第一部分 做事情拖拖拉拉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张老师的小叮咛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帮助一个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

7、的礼物,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拖拖拉拉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习惯,通常可以被改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总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课,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笔,就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没在做功课。 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责问孩子,因为他真的以为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做功课。 “孩子为什么拖拖拉拉?”“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这是令许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孩子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画图的就是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

8、让人喜爱,代表画图的人具有美感、个性开朗、拥有正向的性情;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就显现画图的人内心的混乱、个性阴晴不定、拥有负面的情绪。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画)成,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纸”上“画图”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情绪抑郁所以选择灰暗色彩,还是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效率,总是任性、执拗,不听别人意见等现象彼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孩子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

9、,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无论是软性和硬碰硬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这个问题就是有拖拖拉拉行为的孩子,其实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现任性。 经常表现出“不想按照你说的那样做”的任性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这种执拗个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继续做我的,照样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他们任性的展现,孩子的任性经常用拖拖拉拉的行为来表现。 家长把孩子送来补习班无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竞

10、争力,所以老师常常会把进度落后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留下作课后辅导,照理说都已经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在复习及加强了,对部分学生却仍不见效果。原来他们就是为了排斥被留下这件事,也清楚地知道只要时间到父母就会来接,所以就拖拖拉拉地完成必须的进度,而导致效果不彰。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很难用言语说明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 经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

11、为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才舒服!” 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来自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对孩子的行为诸多干涉。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喜欢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鲜少专注地把饭吃完,镜子是用来扮鬼脸而不是为了看是否穿戴整齐等等,能够深入体认到这点,才不至于让自己带着成人经验而无法忍受孩子的种种行为进而迁怒自己和孩子。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拖拉拉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

12、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现实生活中,爱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确很常见,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智商低造成的。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也就是“笨手笨脚”。 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们做事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孩子的时间观念通常要到五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八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手拙”,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提高手足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

13、竞技游戏,像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谁洗澡洗得快等等。通过这些小比赛,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教导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技巧,教导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趣,这时,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肯定孩子的胜利。 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就要尽量培养孩子如何管理时间。此外,孩子的拖拖拉拉行为还可能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报纸,有些父母也会因为疲倦或懒惰而拖延该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检查,

14、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拖拉拉。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再也无法拖延时,才临时抱佛脚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力时,或要做出抉择时,总会为自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点。 有些孩子深陷挣扎泥沼,在主动性和惰性间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时间也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

15、情,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做事情,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学习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准备上学的东西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父母态度耐心的等待,并且对事情的困难度给予一些正面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要做好这个模型的确很困难”等,这些持正面肯定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效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这件事情,他们就会知道有一件很难的事情被自己解决了,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如果孩子没能顺利完成这件事情,也会知道父母了解这件事很难完成,因此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用

16、成人观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在她规定的时间内做某件事情时,就不停地唠叨和一脸不满意的态度,不停数落、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会感觉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从不允许或聆听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如果这种亲子相处模式不断地重复,会加深孩子的无能感,进而导致退缩行为。 换句话说,有习惯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一定是因为父母用成人要求的效率方式来对待、训练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以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对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们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求所逼。 要想改掉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首先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例如孩子在吃的方面出现问题,通常是因为父母太关注所造成。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吩咐孩子“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婚嫁/育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