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69850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4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梳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以农耕经济为生产方式,以中央集权为制度特征,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内陆幅员辽阔、资源丰 富,分布有大规模的江河流域和肥沃平原。天然的广 阔内陆有利于政治上的整合,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 家。肥沃的土地丰富的内陆资源,为相对封闭的自给 自足的农本经济提供了天然根基。在世界文明史上, 古代中国具有罕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上的连续性 与稳定性,这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不是历史发展与区域文明形成的唯一 决定性因素,但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 专题1 古代政治制度 专题2 古代经济发展 专题

2、3 古代民族关系 专题4 古代对外关系 专题5 古代思想文化 专题6 古代的治乱兴衰 专题7 中国传统史学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问题一、国家形态的演变 二、集权体制的发展 三、选官制度的沿革 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 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一、国家形态的演变:什么是国家形态?也叫“主权形态”,它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 相对“国家属性”或“主权特征”的组织单位。人类从形成氏 族公社到实现世界政府,依次出现以下六个类型的“国家形态 ”,即:氏族部落城邦国家民族国家联盟国家世界 政府等六种形态。 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学界认为:远古时期国家是一种松散的联合 体和王国与邦国并存的

3、“多元”架构。国王成 为“天下共主”至少是到公元前11世纪以后才 逐渐成熟的。 (1)我国大致何时出现了早期国家?提出这种判 断有何历史根据?(2)为什么说,我国早期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松散 的“多元”架构?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世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 。商朝的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 方国的向背是商朝兴衰的晴雨表。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3)公元前11世纪以后,国王成为“天下共主”的国 家形态是如何逐渐成熟的?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并通过与宗法制、 礼乐制度结合使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确 认,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4)在你看来,这种国家形态有何突出特

4、点?存在 哪些隐患?特点:分封对象主体是同姓王室贵族,也有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和边远部落氏族首领等。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 系的纽带。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 种义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隐患: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 地方的隶属关系,由于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 ,因此,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 制效果必然会减弱。从“多元一体”到“封邦建国”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公共权力,商朝时形成附属国联盟的行政结构,西周时 封邦建国体

5、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天下共主的 局面。因此,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 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终形成 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 心的政治制度体系。从“诸侯割据”到“专制帝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500年间 ,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就国家 形态而言,也是一个“除旧立新”的蜕变期。(1)概述这500年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简要 加以说明。(2)指出国家形态“除旧立新”的演绎路径。社会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 “天下共主” 的封建国家形态被肢解;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进 行变法;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发展,最 终秦朝建立起皇

6、帝与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1、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特点是地方政 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 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 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 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伴 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内部皇权与

7、相权的 矛盾。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发展总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 别是削弱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加强皇帝对中央 的控制;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 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不断加强思想。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根源: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的根源: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 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 生产。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 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

8、从理 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 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 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 制度。)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 世袭; 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 性和随意性; 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中央集权 制度发展的始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 反动。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特点:二

9、、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加强:完善: 强化: 发展: 顶峰:(战国)(秦朝) (西汉)(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法家思想;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推行内外朝制、刺史制、“推恩令 ”、 “独尊儒术”、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文官体制 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内阁制、特务机构、军机处、文字 狱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纵向发展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朝首创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 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 宋代的重文轻武和

10、文官体制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 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 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 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强化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积极: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 国家统一。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 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

11、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 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 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二、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与发展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消极: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 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和发展。 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1010分)分)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 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

12、持全国军政 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演变过 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 作用。(4分)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一种是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三、选官制度的沿革先秦:世袭制 秦朝:军功爵制 两汉:察举制(乡举里选P39)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P53 ) 隋唐:科举制(P53 ) (2011年高考)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 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2)简要评

13、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西周 血统 汉 德才 唐 科举制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2)论据(4分) 答案l: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 ,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 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 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 出真才实学。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1)夏朝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商朝的内外服制(方国联盟):3)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 4)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

14、各国变法以商鞅变法为典型): 5)秦朝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的创建 : 5)汉朝(汉承秦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6)隋唐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以及科举制的创建:7)宋朝文官体制的建立:8)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上海设县:9)明朝的内阁制度:10)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距今1万年前后西周东周三国南北朝时期南 朝宋朝清朝1)原始农耕:2)西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经济领域的变革: 3)三国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 4)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情况:5)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6)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的诸种表现(农业、手工业

15、、商业 ):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2、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为主):促进农业以及 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如商鞅变 法),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 序,巩固封建统治。后期(以消极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使自然经济长期延续,这是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 重要经济原因之一。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的基本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开始,通过经济文化交 流和频繁的战争,华夏族和其他民族(

16、如北:匈奴; 东:胡;西:戎;南:越)逐步融合,这为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2、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北:匈奴;南: 越) 3、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北:匈奴; 西:西域;西南:西南夷和百越) 4、魏晋南北朝:多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双向的民族融合)。 5、隋唐: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范围 更广,数量更多(如西北:突厥、回纥;东北:靺鞨 ;西南:南诏、吐蕃),形式多样(战争、设机构、 册封、和亲)。6、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 展。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少 数民族政权积极汉化(如辽:契丹、耶律阿保机; 西夏:党项族、元昊;元:蒙古族、忽必烈),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