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69661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小故事(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三释俘虏兵在井冈山,士兵委员会参与军队管理,代表士兵利益,在军中享有一定的权力,深受士兵的拥戴,尤其是对于投诚的国民党部队和俘虏兵,影响更大。杨至成将军亲身经历的和一个俘虏兵的故事就是民主主义作用的生动体现。杨至成是红四军二十八团一营四连连长,1928 年 6 月参加了三打永新的战斗。敌人是从云南来的杨池生部队,战斗力不弱。在永新的外围,杨至成所在部队与敌人的前锋营相遇。由于红军处于绝对优势,战斗展开不久,敌人就招架不住,开始动摇了。这时,敌人一个军官挥舞着驳壳枪,对着敌兵发疯似地大喊:“往前冲,小心别当俘虏,共产党抓住你们要剥皮抽筋的。”在这位军官的威胁下,白军士兵拼命顽抗,死不缴枪,可

2、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红军的强大攻势,不一会就溃退了,红军抓了不少的俘虏。战士们围着俘虏,个个虎视眈眈。 俘虏呢, 抖抖索索挤靠在一起,脸色灰白, 双目无神,流露出绝望的神情。见此情景,杨至成对俘虏们说:“不要害怕,红军一定会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一根汗毛也不会动你们的。 ”但是这些俘虏兵只是呆呆地转转头,你看我,我看你,没什么反应。这时,杨至成发现有一个大个子的白军士兵,佝偻着身子藏在后边,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还掉了一只袖筒。杨至成看见他这副样子,想起刚才拼刺刀时有个死不缴枪的白军士兵很像是他,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个白军士兵浑身一抖,脸抽搐得几乎变了形,上牙磕着下牙,十分艰难地回答:“姓

3、曹, 叫, 叫曹福海。”“刚才是你吧?几人个才把你拖住。”“长官,不不不是我。 ”“怎么不是你?你看,我的手都被你抓破了,还想抵赖?”一个战士在旁边插嘴。曹福海听见这句话,像听到了死刑的判决书,他苦苦哀求道:“长官,积德呀,一家老小全靠我呢,饶了我一条命就是救我全家呀!”从谈话中,杨至成知道曹福海也是个受剥削的农民,是被国民党抓来当兵的。于是,杨至成把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向他讲了一番,最后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一提起红军,曹福海又变了脸色,又是什么“长官积德”、 “救我全家”之类的话。杨至成又问别的俘虏,他们也苦苦苦哀求,就是不愿当红军。尽管红军的生活非常艰苦,药品缺乏,但还是尽量让俘虏们住得舒服

4、,吃得满意,带伤2 的还一律给予治疗。临走那天,团里又开了欢送会,会上,团首长向他们说明了天下穷人是一家、放下武器是兄弟的道理,希望他们回家之后,种田的种田,做工的做工。如果仍是当白军,再和红军打仗,枪口不要对着自己的兄弟。散会后,又按规定发给他们每人几块钱的路费,还给每人发了一些简明通俗的传单,传单上写着“白军兄弟们,不要给地主资本家卖命”、 “红军官兵平等,不打不骂,经济公开”等内容。发完东西,红军敲起锣鼓,高喊口号,把这些俘虏兵送出很远。重伤的俘虏还派了农民自卫军用担架抬着。俘虏们深受感动,有的人甚至失声痛哭。6 月底, 江西的杨如轩、 杨池生部再度向井冈山进犯,杨至成所在的部队在七溪岭

5、阻击。敌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一打响,就是一场硬拼硬的恶战,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三四点钟,才把敌人打垮,俘虏几百。战斗打得很艰苦,战友们有的牺牲,有的负伤,大家心里又沉痛又气愤,有人指着俘虏的鼻子说:“这回一个都不放,放回去还当反动派!消灭一个少一个。”上级很快发现了这种不正常的情绪。红四军党代表毛泽东亲自给部队讲话,再次强调俘虏政策。之后,杨至成等人用了整整几天时间才把这些俘虏处理完。全军上下,人人动口动手,工作比上次更加细致周到,甚至连敌人的尸体都用棺材装好,写好姓名和战死地点送了回去。到了这年的秋天,敌人又一次向井冈山进犯,战斗还是在七溪岭打响。这次的战斗只进行了半天,许多白军士兵便纷

6、纷缴枪,其余的则溃散了。说来也巧,杨至成在俘虏群中又看见了曹福海。这回他穿戴得整整齐齐,不像上次那样狼狈了,也丝毫没有畏惧的神色,只是低着头难为情地傻笑。杨至成问他:“又来啦?”曹福海嘿嘿笑了两声,一副憨厚的样子。杨至成又问他: “怎么没回家呢?”“家在云南,怎么回去啊?”曹福海无奈地回答。“那就留下来当红军吧,打倒反动派再回家。”杨至成笑着说。可是曹福海向四周看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还是放我回去吧,这回我只放了两枪,还是朝天上放的。 ”杨至成心想,一回不行两回,于是又发给曹福海路费,给他开好路条,热情地把他送走了。随着井冈山根据地的不断壮大,敌人的“进剿”也更加频繁。不久,杨池生和杨如轩的

7、部队又来了,双方在七溪岭一接触,就有大批敌军拖枪跑到红军这边来了。战斗结束后,二营的一位同志找到杨至成,说有人找他。杨至成感到很疑惑,问道:“谁呀?”“一个俘虏,他说一定要找你。”3 杨至成忍不住笑道: “不打不成交,倒是真的打出交情来了。”可是究竟是谁呢?杨至成也想不起来。杨至成正在想着,通讯员把那个俘虏带来了。杨至成仔细一看,原来又是曹福海。曹福海认出杨至成,也晃着高大的身躯跑上来,满脸得意地说:“这次我再也不回去了,免得老是当俘虏。你看,我还带了十几个兄弟。”杨至成看看他的身后,直溜溜地站着十四五个白军士兵,他们和曹福海一样,一个个面带笑容,毫不拘束。杨至成笑着问曹福海: “这回你是怎么

8、想通的?”曹福海叹了一口气: “唉,早先我常这样想,忍着吧,家里困难,每月多少还有几块饷钱,给家里寄去兴许能顶点事,谁知每月挣的钱还不够这个税那个捐的,当了几年兵,家里的老人孩子照旧挨饿受冻。”说到这里,他摇了摇了头,“我左琢磨右琢磨,觉得还是你们说得对,大权在别人手里攥着,穷人就别想有好日子过, ”杨至成把这件事向上级汇报后,便把他们编到了班里。曹福海到了红军中后,体验到民主主义带来的平等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战斗勇敢,很快当了排长。1929 年 1 月,曹福海随红四军主力下山,奔赴赣南闽西,在大庾战斗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血洒思顺圩王尔琢是井冈山红四军参

9、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从南昌起义开始,他便随朱德下广东、转湘南,后来又上了井冈山。王尔琢政治上坚定,军事上有才干,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在红军中有很高的威信,是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可是在“八月失败”中,却牺牲在叛徒的枪口之下。1927 年 7 月,王尔琢来到南昌,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任参谋长,参加南昌起义。随后,他随起义大军撤出南昌,挺进广东。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地区失利后,王尔琢随朱德在粤、湘、赣边境游击。他不仅指挥打仗,全兼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鼓舞士气,稳定部队的情绪,成为朱德的得力助手。部队在韶关驻扎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军事训练,王尔琢负责整个训练的具体实施,他整天忙碌,

10、头发顾不上理,胡子也老长老长。何长工从井冈山下来与朱德联络时,看到王4 尔琢的神情,便和他开玩笑说:“你这把胡子,快赶上马克思了。”王尔琢笑着说: “革命不成功,我一不剃头,二不刮胡子!”这虽然是谈笑之言,却表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1928 年初 , 王尔琢协助朱德发动了湘南暴动,陆续攻占了郴州、资兴、永兴、耒阳等几个县,起义队伍中把王尔琢和朱德、陈毅、毛泽覃一起并称为“四大金刚”。1928 年 7 月,湘赣两省敌军开始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会剿”。湖南省委没有仔细分析当时敌我双方的形势,受“左”倾盲动错误的影响,要红军大队冒进湘南。二十九团官兵大部分是湘南农军,家乡观念重, 思乡心切, 听说

11、省委有指示要去湘南,都嚷着要回老家。部队只得开往湘南,攻打郴州。攻入郴州后,二十九团不听招呼,一部分战士还围住朱德提出要回乡。有的说:“我们离家已经很久了,树随山栽,人随田耘,我们要请假回去割禾。”有的说:“春起秋头,累死水牛。这个时候不回去,一家老小怎么活啊?”个别战士还骂叽叽的:“不批假期我也得回去,不信能砍我脑壳! ”王尔琢正在吃饭,看见这种情形,一气之下摔掉饭碗,大声喊道:“党代表,吃过饭集合。 ”二十八团党代表何长工忙问:“集合做什么?”“我要缴二十九团的械。他们包围军长, 要求下命令让他们回老家,你说荒唐不荒唐?”何长工说: “错就错在当初没有混合编团,一个县编一个团最容易引起农民

12、的乡土观念。现在不能来硬的,最好开个连长、党代表联席会议,说服他们。”但是,敌人经过休整之后,当天下午就开始反攻郴州城了,部队领导行动匆忙,失去了深入作二十九团工作的时机。二十九团的大部分官兵都趁撤退之机,径直朝老家宜章撤去,再也收拢不起来,后来只有肖克带了100 多人追上了红军大队。王尔琢把二十九团的余部都编入了二十八团。8 月下旬,王尔琢与朱德等一起率二十八团返回井冈山,当部队走到江西崇义县境内的新义圩时,发生了二十八团第二营营长袁崇全叛变投敌的事件。当红军大队向湖南桂东方向转移时,二营4 个步兵连以及团部机枪连、迫击炮连担任前卫,袁崇全伙同二营党代表杜松柏、副营长曹振飞等人利用这个机会,

13、擅自带领这支队伍向思顺圩方向开去,企图脱离大队,公开投靠赣敌刘士毅。在行军途中, 有几个连的连长发觉行军的方向不对,得知了袁崇全叛变的阴谋,于是,迅速带着连队脱离了他们。先后有3 个步兵连和1 个机枪连摆脱了袁崇全的控制,安全返回大队,并向军部作了汇报。但是袁崇全继续胁迫1 个步兵连和1 个迫击炮连向崇义方向疾逃,并给朱德送来一封信,信末署名7 个人。信中除咒骂党和红军外,指名要枪毙朱德、陈毅、王尔琢、何长工等人。朱德气愤地说:“无论如何要把这7 个败类抓回来,把受蒙蔽的部队引导回来。只要我们想办法揭穿袁崇全的阴谋,士兵们就会觉悟,一定会反戈一击。”当天晚上,袁崇全带着两个连驻扎在崇义思顺圩。

14、王尔琢因为和袁崇全是湖南石门同5 乡,又是黄埔军校同学,因此自告奋勇,愿意亲自去做说服工作,争取把他们劝回来。王尔琢带领一个警卫排匆匆赶到思顺。在此之前,二十八团一营的100 多名红军战士已包围了思顺圩。这时,天已渐渐黑了下来,四周变得非常寂静。袁崇全住在圩镇上的“寿昌杂货铺”,正在搓麻将。王尔琢一下马就走进村子里,向被胁迫的战士喊话:“我是团长王尔琢,你们不要害怕,我是来接你们回去的!”又特意对袁崇全喊道,“袁崇全同志,你有什么意见就说出来,不要采用这样的手段!”许多战士听到团长的声音,纷纷跑了过来,袁崇全见势不妙,立即离开牌桌,拿起两支驳壳枪,冲到门口,便向王尔琢开枪射击。一梭子弹正击中王

15、尔琢的胸部,顿时,血流如注。年仅25 岁的王尔琢当场倒在血泊之中,朱德、陈毅等人闻讯后,立即赶到了思顺。战士们掩面而泣,朱德也流下了悲愤的泪水。第二天,大家把王尔琢烈士安葬在思顺圩旁的虎形岭上。10 月中旬, 红军回到井冈山后,在龙市会师广场为王尔琢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十分悲痛,亲自拟就了一幅挽联,由陈毅书写, 悬挂在追悼大会的会场上。挽联写道:一哭尔琢,再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从童养媳到女红军井冈山是康克清军旅生涯的起点,在这里,她从一个农村童养媳,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赣江边。她的生父康年苟是万安罗塘一

16、个贫苦的捕鱼人。由于家境贫困,康克清生下仅40 天,就送给了邻村的佃户罗奇圭当了童养媳。过了不久,罗家的男孩死了,她又做了“望郎媳”,准备“陪”下一个男孩。可是,罗家后来并没有添上男丁,而是生了个女孩,不久也死了。这样,康克清便成了罗家的养女,养父给她取名叫桂秀。康克清 7 岁时就开始放牛、拾柴禾、捡蘑菇,常常赢得奶奶的夸奖。过了10 岁后,她除了包办家里的烧饭、舂米、推磨等家务外,还要到田里干农活,农闲时就织草绳换钱,干活能顶一个大人。康克清 14 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水灾和饥荒,家里的日子也更苦了。这时候,北伐战6 争开始,大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这个沉寂的乡村。一批在外求学的万安青年回到家乡,宣传革命道理, 鼓吹妇女解放, 号召剪辫子, 反对裹脚等。 康克清第一次听到这些新鲜的道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一天,奶奶要康克清缠脚,说大脚妹子今后嫁不出去。康克清死活不肯,养母也不同意缠脚,因为她自己就是大脚,懂得大脚干活的好处。为此,这三代女人狠狠地闹了一场,最后还是康克清和养母赢了。解放后,康克清回忆起这段往事,还不胜感慨地说:“我参加革命,行军作战,走南闯北,还多亏了这双大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