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13期末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689537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4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13期末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2-2-13期末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2-2-13期末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2-2-13期末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2-2-13期末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2-13期末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13期末试题(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完成1-3题)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 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 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 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 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 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 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 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 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 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 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 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

2、副 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 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 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 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 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 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 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 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 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 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 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 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 方民族弱小

3、,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 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 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 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 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 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 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 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 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 中断,且逐步完善。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 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 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 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 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

4、地区 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 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 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 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 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 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 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 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 多元一体的整体。(选自刘学谦主编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作者陈育宁,有删节)1、结合原文,下列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各民族区域经济

5、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 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中华民族凝聚力 提供了天然条件。 B、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 系也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吸引,这更加 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C、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战争阻碍了民族凝 聚力的形成,而他们以和亲、贸易的方式向中原 靠拢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互相往来,相互补 充,历时久远,难以中断,并逐步完善,促进了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C、边疆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掠夺和战争阻碍了民族凝 聚力的形成,而他们以和亲、贸易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2、下列各项中,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最重

6、要的因素 是( )A、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连结并交错杂居。B、各民族间经济上的联系与依赖。C、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相互依存,相互吸引。D、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B、各民族间经济上的联系与依赖。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 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B、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 大的吸引力;周边民族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也是中 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C、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说 明中原地区的商业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但是农业生 产力却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D、北方游牧民

7、族在经济上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同时 北方民族的畜牧业也可以为中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 供补充和支持。C、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说 明中原地区的商业繁荣离不开少数民族,但是农业生产力 却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 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 ,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 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 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 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 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 性,其本欲

8、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 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 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 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 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 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 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 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 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 耕,

9、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 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 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 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 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 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病偻,隆然伏行 (曲背) B、字而幼孩 (养育) C、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 D、故病且怠 (穷困)(早饭)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 ) A、他植者则不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不赂者以赂者丧

10、C、且不得暇 臣死且不避D、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 就是来 因为尚且大概 他们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文章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 意,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颇富智慧和哲理 方面的情趣。 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 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规讽为政不可扰民 ,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题名为“传”,而实际上是寓言。从文体和 写法上看,新颖活泼,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 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重在说教。重在阐发政治理想,表现 改革弊政的愿望

11、。7、翻译句子: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以种树)作为观赏游 玩的富豪人家以及卖水果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佣他。但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当官的人喜欢不断地过多地 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8、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 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9、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 现手法。8、本诗题为“半山

12、春晚即事”,诗人笔下的“半山 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 境静谧。 9、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 现手法。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 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 人安静悠闲的生活,)这一联写出了北山鸟儿发 出清脆悦耳的叫声,更让人感受到环境的安静、 宁谧。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 。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 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 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漩

13、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 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 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 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 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 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一下子,他 又失去了一切。在受到一连串批判斗争之后,被撇在一 边,听候处理。于是,他再一次落魄了,无人理睬了,每 天从大门进出的又只剩下他和老伴两个。喧闹的人声 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 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 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

14、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 人来取。他重新领略到歧视和冷漠的滋味;至于寂寞, 他反而觉得挺舒服,挺难得,和这一次反复之前的感受 大不一样。生活的变化使他获得多少积极和消极的处 世哲理。反正他再不把那重新被夺去的荣誉、那众星 捧月般虚幻的荣华,当做生活中失落的最宝贵的东西了 。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 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 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 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 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 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

15、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 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 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 醇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 触。嘴里忙乱地说:“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 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 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 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 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 帮上沾着黄土。“你?”“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 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

16、吧! 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 毫无客套的意思。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 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 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 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 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 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 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 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 抖颤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 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 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 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 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