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68857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9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 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霍 巍 在藏学研究领域中,有关藏族族源问题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在这一问题上,也一向存在 着诸多不同的见解。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材料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无疑使藏族起源 问题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深化。 近年来西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一批墓葬考古材料的发现与研究, 为我们从 考古学与人类学的学科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拟就此略陈浅见, 求正于方家。 一、有关藏族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关于藏族起源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归纳前人的研究论述,有一、氐羌说;二、鲜 卑说;三、蒙古说;四、三苗说

2、;五、混血说;六、猕猴和罗刹女后裔;七、印度说;八、马来半岛人 说;九、伊朗人种说;十、当地土著与氐羌融合说等等。其中具有比较重要影响的,主要为以下几种观 点: (一)氐羌说 此说主要依据汉文史料的记载。如旧唐书吐蕃传 : “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 其种落莫之所出也。 ” 新唐书吐蕃传也称: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 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曰骼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 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悉野。 ” (二)鲜卑说 此说亦主要依据汉文史料。如们旧唐书吐蕃传云: “吐蕃或云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 利鹿孤

3、有子曰樊尼,及利鹿卒,樊尼尚幼,弟得檀嗣位,以樊尼为安西将军,后魏神龙元年,亻辱 檀 为西秦乞佛炽盘所灭,樊尼招集余众,以投沮渠蒙逊,蒙逊以为临松太守。及蒙逊灭,樊尼率众西奔, 济黄河,逾积石,于羌中建国,开地八千里。樊语讹谓之吐蕃” 。 新唐书吐蕃传也载: “吐蕃 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海檀。亻辱 檀嗣,为乞佛炽盘所灭。樊尼挚残部臣沮渠 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 ” (三)猕猴和罗刹女后裔说 或可称之为个“神猴说” ,此说主要依据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而来,在藏族的史料中一般都有这种有 关其民族起源的传说。如贤者喜宴记载: 遗训一书载,最

4、初仅有一猴雏。 总遗教则载述,初始有六猴雏。总之,俟后繁衍甚多,分 为四部,并彼此发生争执,此谓所谓西藏之四人种:斯、穆、桐、及冬等四种血统。尚有一说,增加查、 楚等,谓之六人种。 另如 西藏王臣记 也记载: “西藏的人种为猴与罗刹女两相交合而生出的孩子, 为赤面食肉之种。 ” (四)印度说 此说也主要依据一些藏文史料的记载,认为藏族的人种是来自南面的印度,故亦称为“南来说” 。如西藏王臣记称,据胜天赞释的记载,西藏人是来自印度的汝巴底王率领军队进入雪山丛中而 渐次繁衍起来的种族。另如布顿佛教史也记载西藏地区人的来历云: “是般茶王的五个王子和十二 个极恶的仇军团交战的时候,汝巴底王领着他的军

5、队约一千人,乔装为妇女,逃遁到大雪山丛中,逐渐 繁衍而来的” 。 (五)当地土著与氐羌融合说 此说是近年来由于西藏高原考古发现的材料日益增多。 不少学者从文献与考古资料两方面出发, 对 于藏族族源提出的一种新的认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可以童恩正先生的观点为例。如他在昌都卡若 考古发掘报告一书的结语部分推测: 如果我们综合考古和传说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 似乎可以推测西藏的原始居民中有两种因素: 一 种是土著居民, 其定居在西藏的时代目前至少可以推到旧石器时代的后期, 他们是一种游牧和狩猎的部 族;另一种是从北方南下的氐羌系统的民族,他们可能是经营农业的。以后西藏的种族和文化,有可能 就是以这两者

6、为主体,再接受其它因素综合而成的。 客观地来看, 上述这些关于藏族族源的观点, 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或多或少地以汉藏史籍以及民族学、 语言学、 考古学的一些材料出发而得出的, 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依据。 也正是在这些研究讨论的基础之上, 方始得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地有新的进展。当然,其中也有个别论点或缺乏史料依据、或具有明显 的政治倾向和目的,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讨论的范围。 对于上述观点,目前一般的藏、汉族学者都对其中的藏族起源于印度说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因这 一观点中所反映出的神话传说明显经不起科学的推论。如按照贤者喜宴的记载: “关于所谓(赞普) 出自释迎离遮毗种族,由神导引首先成为西藏之王,

7、无疑他是来自光明及释迦王系;此人首先降落 在拉日江脱山巅,后至拉日瑞布赞塘果西。其时,被一些有福分的藏人看见,诸目睹人中,有严谨的洛 及尼雅、公正的琼及努、友善的赛及波底父民六族;尚有拉布拉塞、塞本、玛本,久拉本、香雄本、蔡 米本等十二位智者” 。如同有学者反驳这一观点所论的那样: “既然是族属,就应该追述最早的人类,可 当这个印度释迦王系之人来到西藏时,此地已有十二位智者,而这些还只是有福分的藏人。那无福分的 藏人又有多少呢?况且就是外来个人或几个人成为西藏王, 这和族源又有多少关系呢?难道一、 两个人 就能改变一个民族族性吗?这显然是谬说” 。 对于藏族来源于氐羌说持赞同意见的, 以汉族的

8、史学研究工作者较为多见。 但有许多藏族学者对此 说表示怀疑。其主要反对意见认为:在藏族文献中明确记载,藏族最早出现于卫藏地区,或者进一步说 是出现在雅鲁藏布江河谷适合于远古人类生存繁衍的地带,远在汉文史料所记载的氐羌部落西迁之前, 西藏地区已有人类生存。 这些学者中不少人还利用西藏高原石器的考古发现材料来作为有力的证据支持 自己的观点。 另有一部分藏族学者还支持猕猴与罗刹女相结合产生后代, 从而繁衍成为后来的藏族的观点, 认为 其中固然有宗教神话的附会之处, 但剥开这层外衣, 实际上所反映的是一种从猿猴演变发展成为人类的 科学事实,其与科学的区别仅在于神话故事中未明确提到通过劳动使猿人变成了人

9、。不过,也有一些藏 族学者对这个观点持审慎的态度,认为: “这个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与古猿之一种演化为 人类的科学论断,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它必竟是与科学的论断偶然巧合。我们至多只能认为它是一原始 氏族图腾的一种反映” 。 近年来,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新的趋势, 是有不少的学者一方面以西藏境内发现的考古学资料为基 础,注意到其文化内涵与其它地区古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西藏本地区传统的文化特点,对上述观点加以改善,提出藏族族源“多元说”的新的认识,并逐渐占据主地位。其中,如安应民先生认为: “藏 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族源于古代的戎羌(当然还包括至今未搞清楚的一些古代民族在内) ,但是,

10、 各地藏族又由于各方面历史条件的差别,在族源上也有差异,大体上今西藏藏族主要源于土著居民(其 中一部是羌人,一部分还未搞清楚)和迁徙戎羌的结合。甘青川藏族主要源于戎羌,其中融合了一部三 苗的成份。当然,藏族的始祖在以后的发展中又融合了其它族类的成份,象鲜卑、小月支、吐谷浑以及 蒙古等,我认为那是流的问题,与藏族的族源应当无关”今格勒则提出“藏族源于三大始民族系统 的融合” ,认为“藏族总的来讲是一个多源的民族” 。所谓三大原始民族系统,即指西藏本地的土著民族 系统、北方的胡民族系统、东方的氐羌民族系统。 综上所述,由于藏族族源问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历来在学术界颇存歧议。已经有越来越 多

11、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要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赖于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尤其是考古学材料 的发现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墓葬考古材料与藏族体质特征的人类学考察 依靠考古学材料来深化藏族文化及其族源的研究, 古代墓葬出土的考古材料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 先。我们可以依据古代墓葬中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古代种族人类学的研究,通过其与现代藏族体质 资料的比较来讨论藏族种族起源的问题,从体质人类学上考察藏族祖先的源流关系。近年来,我国的考 古人类学工作者在这个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探讨,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下面拟在介绍这 些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讨论。 (一)现代藏族两个基本人种

12、类型的划分 对于现代藏族的体质类型, 外国学者早在本世纪初曾经作过研究分析, 其中比较重要的论点是将其 划分为两个基本的人种类型: 1 “武土型”与“祭司型” 如 W特纳认为,现代藏族是由两个基本的人种类型互相影响和互相混杂形成的:即一种身材更高 一些、长颅型,面部特征较纤细,一称之为“武士型” ;另一种身材矮一些,短颅型,比较粗壮,称为 “祭司型” 。 2藏族 B 型与 A 型 英国学者 GM 莫兰特在对现代藏族头骨进行测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认为藏族至少存在着两个 不同的种族类型,在地理与形态学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第一个类型莫兰特称之为藏族 B 型(也 称为卡姆型) ,大多来自与云南

13、和四川相毗连的西藏东部昌都地区,这些头骨一般比较粗壮,头骨测量 尺寸比较大,为中长颅型,面部高而较宽,也较扁平,眼眶较高而圆,鼻突起弱,鼻形较狭,有突颌倾 向。 另一个类型称之为藏族 A 型,这些头骨主要来自与尼泊尔、锡金相接近的南藏地区。莫兰特认为这 些头骨与其同族 B 型头骨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其头骨在主要直径(长、宽、高)上更小,颅型更短, 面型明显更低而狭。 莫兰特的观点与特纳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后,苏联人类学家罗京斯基、列文也提出过自己的 意见,认为藏族的体质特征一般地比较接近华北人,但其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变体:一是长颅型,限于西藏东部卡姆地区(即昌都地区) ;另一种具有南亚人

14、种特点,主要分布在西藏南部地区,这基本上就 是莫兰特的看法。 这种将现代藏族体质特征划分为两个基本的变种类型的意见, 为讨论现代和古代西藏居民之间的体 质人类学联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年,外国学者 F格伦那特曾经根据 藏族的语言和种族特征推测; “如果西藏人和蒙古人具有共同族源的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有一点可以确 定,即在长期岁月中,西藏人的语言已经产生了若干变异,如同他们的体质特征显示出来的那样。很可 能当他们从蒙古利亚来西藏时,发现已有另外一支民族定居于此,于是同他们杂处,并在某种程度上接 受了后者语言和体质方面的影响。 而这一原始民族的一些后代可能至今残存四川、 云

15、南或喜玛拉雅山的 山野部落中” 。但是,要真正揭示这种联系的客观存在,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从西藏及其邻近 地区古代民居的种属特点上, 找到它们与现代藏族体质上的共同点。 这就不能不依靠考古发现的古代墓 葬出土人骨材料的研究对比。 (二)西藏地区古人类学材料的发现 对经过考古发现的西藏古人类材料进行人类学测定,最初主要是一些外国学者所进行的。1950 年, 德国人奥夫斯来特和英国人海因利希 哈雷在拉萨以东约五英里的辛多山咀发现了一批古代墓葬。 从墓 葬中出土了大量古人类骨骼的碎片,共分装为 16 包,其中包括三个人头颅。这批材料后由发掘者带回 罗马,委托罗马人类学研究所的吉纳教授进行了分析

16、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头颅中的第一、二号头 颅因为缺残已难下确凿的结论,但其中编号为第五号头颅的一个年约 1213 岁少年的头颅保存最为完 好,头骨的指数据测定为 787,吉纳教授判定其属于藏族 A 型的中间型。 由中国学者根据西藏地区考古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古人类学的观察研究,开始于本世纪 60 年代。 1958 年底,拉萨西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塔工地区林芝村附近发现一些古代人类的遗骸,其中包括属于 同一个体的头盖骨、 肢骨和中轴骨。 这些人骨材料后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林 一璞进行了观察测量。据测量结果表明:从头骨的顶面观察,头形呈卵圆形,稍不对称。头长 174 毫米, 宽 140 毫米,头骨的长宽指数为 804,属于短头形。将其与上述西藏 A、B 两型人骨的头型进行比较, 更加接近于西藏人 A 组的头骨类型。 近年来在西藏地区的古代墓葬考古发掘中, 又相继出土了一批人骨材料, 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过人类 学测定。例如,1990 年在拉萨曲贡遗址中出土的人骨,已由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