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7688050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6.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货币评论》2010年第1期总第1期(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IMI 要闻 2009 年 12 月 20 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199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共同担任顾问委员会联席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贲圣林、曹彤、郭庆旺、瞿强、魏本华、向松祚、张杰、张之骧、赵锡军等 11 名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 2010 年 1 月,中

2、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LOGO 设计完成并投入使用。该 Logo 使用正统、大方的圆形作为基本型,中心部分采用国际货币研究所英文缩写“IMI”的变形组合,处理成球面效果,体现了研究所研究任务的国际化和全球化。Logo 的颜色以砖色、黄色、绿色、白色以及人大红作为主色调, “砖红”代表中国, “黄” 、 “绿” 、 “白”分别代表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以此来体现整个国际货币区。 2010 年 3 月 2-3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受邀出席在法兰克福举行的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专题研讨会并发表讲演。会后,向松祚副所长还同该论坛主席 David Marsh 先

3、生就双方如何进一步开展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0 年 3 月 13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举办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0 春” ,来自金融界和企业界 30 多位嘉宾与会。会议主题是: “2010 年全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做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分别作点评。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讨论,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2010 年 3 月 23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举办“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前景”小型学术研讨会,来自

4、中国人民银行、 外管局、 商业银行和投资界约 30 位嘉宾与会。 会议邀请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 (OMFIF)主席 David Marsh 先生,就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前景问题发表主题演讲。随后,与会嘉宾们围绕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前景和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气氛活跃,辩论深入。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主持。 2010 年 3 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办公区正式投入使用。办公区位于东直门繁华商业地带,附近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具体地址为东城区东中街 9 号东环广场 A 座写字楼6A 房间。 2010 年 4 月 10 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

5、所举办“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2010 年第二季度学术委员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研究所新近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委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中国国际金融战略“人大方案” :三横四纵的逻辑框架展开讨论。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雨露主持。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思想和战略 仿佛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每次金融危机必然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刻变革。1930 年代大萧条催生布雷顿森林体系;1970 年代的汇率动荡和通货膨胀为欧元诞生铺平道路;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刺激各国重新思考贸易和货币整合。20072009 年爆

6、发“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再次成为举世辩论的焦点。 三年过去了, 全球货币体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从金融危机里到底学习到哪些经验和教训?世界各国为改革全球货币体系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创意和具体方案?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展望未来, 全球货币体系将朝什么方向演变?最重要的是, 面对今日世界局势,从长远发展战略角度考察, 中国应该如何确立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重建的思路?应该采取何种战略和策略来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和创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伟大构想1? 本文试图简要回答上述重大问题。 一、 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和秩序 一、 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和秩序 当我们谈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7、之时, 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简而言之,国际货币体系乃是由一套国际货币制度规则所构成的某种“秩序” 。图一是过去数百年居于支配地位之国际货币体系的简要总结2。 1 2008 年 11 月 16 日华盛顿 G20 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四大举措。第四项就是: “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稳定。 ”观今日世界大 势和政治格局,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确是我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唯一正确的道路。 2 蒙代尔曾经区分“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 。他说: “体系是多个实体(或单位或国家)的集合,它们根据某

8、种规则进行交易和活动,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当我们谈论国际货币体系时,我们关心的是制约各 国相互交易和活动的机制或规则,特别是制约各国货币和信用工具相互交易和活动的机制或规则。各国外 汇、资本、商品市场相互交易所依赖的就是这些货币和信用工具。交易的控制或规则的实施乃是通过各国 政策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制度与体系不同。制度是体系运转的框架和背景。它是一套法律、惯例、规则和 规章。是体系运转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理解的环境。货币制度之于货币体系,有点儿类似宪法之于政治或选 举体系。我们可以将货币体系理解为货币制度的具体运作或运用。 ”参见蒙代尔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五十 年的欧洲货币体系:两个体系之比较 ,载蒙

9、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六卷,第 134-163 页。向松祚译,中国 金融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第 1 期 总第 1 期1图一:国际货币体系之规则和秩序图一:国际货币体系之规则和秩序 金本位制 (18151914)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1971) 美元本位制 (1971至今) 储备货币 黄金或可与 黄金兑换的货币3 黄金和美元 美元占支配地位 (70%左右)4 储备货币创造机制 黄金开采和冶炼 黄金开采和冶炼; 美国国际收支赤字5 美国国际收支赤字6 汇率制度安排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或挂钩汇率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收入或价格调节机制 黄金与美元兑换机制 顺差国家为美国融资 危机

10、救助机制 国际合作和国际借贷 IMF IMF 各国调节负担对称性 大体对称 顺差国承担主要调节成本7 顺差国承担主要调节成本 3 金本位制最鼎盛的时期(1913 年) ,全球所有流通货币里,只有大约四分之一为金,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0 亿美元,其余 15%为银币,60%为纸币。所谓金本位制,并不是各国只使用黄金作为法定通货,而是各 国将黄金作为法定通货的储备支持。除了极短时期之外,历史上的金本位制其实是金汇兑本位制。关于金 本位制的运行规则,参考向松祚不要玩弄汇率第二部分: “国际货币制度百年风云史:经验和教训” 。 Ronald I. McKinnon(1997), The Rules of

11、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Exchange Rates, MIT Press, p.26. 4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储备货币构成的变化,参看本文第六节。 5 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安排下,美国国际收支赤字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然而,美元依照固定价格与黄金兑换,则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设定了僵硬的边界条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对 流动性的需求不断增长,亦即对美元储备之需求不断增长,为此必须要求美国出现不断增长的国际收支赤 字。与此同时,自朝鲜战争以来,美国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大量发行美元制造全球过剩 的流动性和全球

12、性通货膨胀,持有大量美元钞票的欧洲各国忍无可忍,开始大量将美钞兑换为黄金。假如 满足如下条件之一项或多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则不会崩溃: (1)贸易或国际收支顺差国家愿意持有不断增 加的美元钞票,避免大量兑换黄金; (2)美国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愿意维持各国可以共同 接受的通货膨胀水平; (3)根据全球流动性或储备货币需求的增长,及时调整黄金官方价格。 “特里芬难 题”阐述的主要是第一个条件。一个有趣却难以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是:美国持续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究竟要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负多少责任?易言之,假若美国自朝鲜战争以来,没有实施扩张性宏观经 济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维持多久?

13、1960 年代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种方案里,提高黄金官价是其 中之一,由于国际政治原因,该方案无法采纳。无论如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崩溃的经验教训, 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6 关于此一重要机制最深入透彻的分析,参见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四卷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货币史 。 7 所谓国际收支调节成本或负担,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综合各家之说,认为调节成本至少包含如下几项: (1)国际收支变动对本国通胀水平或货币环境稳定性之影响,或者一般而言,国际收支变动对本 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之影响。显然,一国经济规模占世界总规模比例越高,该国承受国际收支变动的能 力越强,其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受

14、国际收支变动的影响越小。美国长期以来,对国际收支变动可以“置之不 问” (Benign neglect) 。相反,小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则完全受制于国际收支变动。 (2)汇率波动对本 国经济影响之程度,或者本国经济应对汇率波动之能力。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可以完全免受汇率影响, 企业和个人之贸易和投资决策可以完全不考虑汇率,亦无须支付对冲汇率风险之成本,因为国际贸易和金 融交易皆以或主要以美元结算,没有换汇的风险和成本。 (3)因为汇率波动和国际收支变动,本国对外投 资之资产可能蒙受的损失、可能获得的收益或相关的风险。显然,储备货币发行国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外围国家则必须购买美元资产,无法

15、以本币对外投资和对外举债。累积的外汇储备越多,对外投资的损失 风险则越大,中国庞大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国债即为典型案例。 (4)国际收支变动或失衡所可能面临的国际 政治风险。储备货币发行国无论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长期必定是逆差) ,皆能够应付裕如,左右逢 源。顺差时,它可以大量以本币对外投资,输出资本;逆差时,顺差国家则为它的赤字融资,它照样可以 大量进行海外投资。相反,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一旦出现大量顺差,则可能面临逆差国家贸易保护的政治压 力(譬如今日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政治压力) ;一旦出现逆差,则可能面 临汇率急剧贬值、无力偿还外债甚至国家破产之危险。 (5)

16、非储备货币发行国为了累积外汇储备(以应付国际货币评论IMI视点2图一表明:我们可以主要用四个特征变量来描述国际货币体系: (1)储备货币及其创造机制; (2)汇率制度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3)金融危机或汇率危机救助机制; (4)各国调节负担或成本收益是否对称。当然我们无法以精确数量来刻画四大变量。然而,当我们讨论国际货币体系之时,我们只有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提炼出国际货币体系之标志性特征,才能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之缺陷或需要改革的理由进行有意义的讨论。 一个运转有序或全球大体认可的货币体系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呢?(1)通货稳定。它能够确保全球货币环境大体稳定(以长期通货膨胀水平来衡量) ; (2)金融稳定。它能够确保全球资本流动有序进行(以全球资本流向是否符合全球真实经济发展方向来衡量8) ,全球金融秩序大体稳定(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和破坏程度来衡量9) ; (3)增长平衡。它能够确保全球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大体平衡, 不出现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真实经济 (以资产价格增速与真实经济增速之比、虚拟经济或金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