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上传人:开*** 文档编号:47653190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xxx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依据对治理这一概 念的理解,我们不难认识学校治理与学校制度的深切关联。如何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 现代化?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之所以要推进学校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乃是因为在既往或现行的教育中,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存有严重的不足 与缺陷。而这种不足与缺陷,又是因于制度的制约与障碍。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 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也在不断行进中。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我国 学校改革的重心乃在学校制度改革上。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校教学制度、 课程制度的

2、改革等。这场堪称旷日持久的学校改革,也在不断地显现出积极的进展与 成效。然而,总体观之,或与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要求相比,现行的学校制度变革,依 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差距。其主要表现是:学校改革存在着路径依赖,也存在着较严 重的“内卷化”现象。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学校制度变革受到原有制度惯性的强烈影 响。改革在进行中,却不自觉地走向既有的路径。人们对原有学校制度的习惯性遵从 阻碍了改革的脚步。所谓学校改革的“内卷化”现象,是指学校制度的改革长期停留 在一种状态,缺乏实质性的变化与改观,从而导致对改革的麻痹与懈怠。因此,学校 制度变革的艰难或停滞不前,便成为深化改革的动因。另一方面,从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

3、代化的需要来看,现行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还 表现在:时至今日,我们学校的领导者,包括主管学校的领导者和校内领导者,还没 有形成一种现代治理意识与治理观念。对待学校事务和学校工作,领导者们还习惯于 传统的行政管理,习惯于政府对学校的控制。而在学校自身层面,共同治理学校的意 识也没有在学校校长和学校教师中很好地确立。这对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自然形 成障碍。其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已成为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这也应 成为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口和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要(2010-2020 年)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已成为深化教育

4、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一方 面在于我们指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必须深切地体现在学校的现代化上。一 切的教育改革,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实现学校中人的发展服务,也是为使学校的 受教育者成为现代人服务。在教育的现代化中,学校的现代化是其重要的归宿与体现。 而学校的现代化,又需要深切地体现在学校制度的现代化上。制度的现代化永远是现 代化的重心所向,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规划纲要确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任务, 也是基于对我国现行学校制度依然存在现代性缺失的判断上。规划纲要在提出建 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同时,对如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表述,这就是:适应 中国国情和

5、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 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从这一表述中,我们能够认识现代学校 制度的内涵,也能认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与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密切关联。现 代学校制度所遵循的法治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性、民主性、共同参与性等与学校治理 的要求与特性并无二致。现代学校制度正是遵循现代治理理念而构建的学校制度。走 向治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确立了宗旨与方向。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质上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治理制度,是建立一种共治和善治的 学校制度。离开了治理理念的引领,我们难以想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同样,离开了建设

6、现代学校制度,我们难以想象如何推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因此建设现代学校制 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致力于推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是影响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 学校发展,一方面受惠于政府的领导与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受到政府权力的过强 控制甚至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发展的自主性。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要重新构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这需要从制度层面,重新明确 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权力和学校应具有的权力,分清政府职能与学校职能。政府与学校 的关系固然具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

7、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规划纲 要对政府职能界定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这一界定, 对我们今日处理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界定所具有的内涵是,政府对 于学校应该实施宏观管理,政府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监督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不能代替学校管理,不能“越位”管理。政府把该下放给学校的权力还给学校, 让学校自主管理。这便是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要旨所在。正是这种新型关系的构建,显 现出政府在改变对学校管理的传统方式与模式,也在转变传统的“角色”与“身份”, 走向对学校的治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需要重构社会与学校的新型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 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

8、隔离的倾向。学校虽然处在社会之中,但学校实际上也游 离于社会之外。由于学校自我封闭于社会,社会对学校的发展也表现出一种支持的缺 乏。社会对学校的关心,也只是作为社会成员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 对学校升学率的关心。在较普遍的范围内,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只与政府发生着联 系,很少与社会发生联系。社会也缺乏对办学的参与。一方面,社会资源难以投向基 础教育学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学校难以适应社会要求而办学。学校对 社会的不适应性事实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办学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弊端。建设现代学 校制度,需要努力克服这种弊端,重构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大力促进社会对办学的参 与,促进学校对社

9、会的适应。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更多地激发 社会参与办学的热情,扩大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这也成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 要求。扩大社会参与,也将从另一个维度增强对学校的共同治理,促进学校治理能力 的提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本质上也是为了使学校制度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从而更 好地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以人为本的发展。依据规划纲要的要求, 在基础教育学校内,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与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联 系。而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又是与进一步健全与完善中小学校长负 责制相联系。在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本身是教育管理制度的一种变革,具有 重要的现实

10、意义。从实践层面看,我国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在彰显积极的价值 与作用的同时,也因种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校长产生的方式问题和对校长负 责制理解的窄化问题等。规划纲要在确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革任务时,明确 提出要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基本要求是: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 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会和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与监 督。规划纲要的这些要求,既明晰地阐述了校长负责制的完整内涵,更对如何完 善中小学管理制度即完善校长负责制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这些要求,目前也在努力实 践中,但这种实践也依然是一种漫长的过程。无论如何,完善中学管理制度,是以民 主性、人本化为价值取向,是以共同合作和参与为基本方略。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 也是完善中小学现代治理体系。以上从构建政府与学校的新型关系,构建社会与学校的新型关系和构建新型的校 内管理体制等三个维度对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进行了阐述。由此可以得出的一 种基本结论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立体的、多维的,同时也是整合式的。这样的 现代学校制度,正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治理制度。这种制度的良好建构与实施,也必将 大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