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7651221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123 大小:4.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专题题十十 文文言言文文阅阅读读学法学法链接旧知,强化积累链接旧知,强化积累 考题位置考题位置第第 47 题题(2015全国卷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题。(19 分分)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骚然烦费傅

2、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

3、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

4、之,绐金人曰: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吾2为太子傅,当同生死。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我宋之大臣,且太

5、子傅也,当死从。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仪同三司,谥曰忠定。(节选自节选自宋史宋史孙傅传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分)( )A宣和末宣和末/高丽入贡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所过/调夫治舟调夫治舟/骚然烦费骚然烦费/傅言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宣和末/高丽入贡高

6、丽入贡/使者所过使者所过/调夫治舟调夫治舟/骚然烦费骚然烦费/傅言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骚然烦费/傅言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骚然烦费/傅言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毫之益/

7、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奏贬蕲州安置/解析:解析:选选 A 解答此题,首先要大体通晓文意,画线部分有三个意思:一是高丽使者解答此题,首先要大体通晓文意,画线部分有三个意思:一是高丽使者入贡事,二是孙傅的言论,三是宰相的看法。通过三层意思可大体断开三处。然后再抓一入贡事,二是孙傅的言论,三是宰相的看法。通过三层意思可大体断开三处。然后再抓一些关键词断句,所给语段中,些关键词断句,所给语段中, “入贡入贡” “过过” “调调” “治治” “言言” “索索” “谓谓” “同同”等可为谓语,等可为谓语,“高丽高丽” “使者使者” “宰相宰相”等为专有名词。根据这些,便可准确断

8、句。等为专有名词。根据这些,便可准确断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B兵部是古代兵部是古代“六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

9、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析:解析:选选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同一时间段内,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同一时间段内,太子只能有一个,不能指其他儿子。只能有一个,不能指其他儿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劝蔡迅

10、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

11、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3解析:解析:选选 C “杀二宦者杀二宦者”错,原文为错,原文为“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 ,杀的是长得像宦官,杀的是长得像宦官的两个人。的两个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5 分分)译文:译文: (2)金人虽不

12、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5 分分)译文:译文: 解析:解析:(1)“帝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为而死。而死。(2)“不吾索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吾索不吾索”即即“不索吾不索吾” ;“俱俱” ,一起,一同;,一起,一同;“庶或庶或” ,差不多,或许;,差不多,或许;“济济” ,成功。,成功。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

13、将为此而死。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译出大意给译出大意给 2 分;分;“帝帝” “苟苟” “死死”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分)(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有成功的可能。(译出大意给译出大意给 2 分;分;“不吾索不吾索” “面责面责” “庶或庶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分)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

14、。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翛是尚书,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孙孙傅傅)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进贡,高丽使者经过的地方,官府征调民夫建造船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只,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上书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

15、为,孙傅的观点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他贬谪到蕲州。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翰也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被免去官职。靖康元年,孙傅被征召为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奏折请求恢复祖宗的法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律制度,钦宗问他为什么,孙傅说:“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祖宗的法律对百姓有好处,熙、丰年间的法律对国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家有好处,崇、观年间的法律对奸恶的人有好处。 ”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当时的人称他的话是名言。十一月,被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授予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迎着箭雨飞石防御。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闭。金兵分四路呼喊着进攻,宋军失败后退,掉到护龙河里,河里填满尸体,城门也急忙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