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老子》《庄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643233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5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老子》《庄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讲《老子》《庄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讲 老子、 庄子一、老子n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为楚国苦县(今 河南鹿邑东)人,大约生活在春秋末期, 曾任东周王朝掌管图书的史官,孔子曾多 次向他问学,后来他弃官归隐,不知所终 。老子比起论语来,思想更成熟 系统,文风更加统一,因此其成书年代可 能晚于论语。n2.今本老子全书共五千余言,故又称 老子五千文。西汉河上公曾作老子章 句,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 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由此,老子又名道德经。n3.老子的哲学思想n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他把“道”看作 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意即 天下万事万物皆由“道”派生

2、出来。“道”的特 征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 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二十五章)。说明“道”是一种先天地而存在 、深邃悠远、“视而不见”、“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的十分神秘的东西。n老子还进一步把“道”的本质概况为“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无”既可释为空无所有,又可理解为混沌不 清,故而老子之“道”本身就含有精神客体与 物质客体相反两极发展的契机。不过,“道” 的观念的提出,在老子说来,虽然触及到 世界的本源问题,但更主要是为了说明世 界的根本特征或规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 就是说,是为了深入阐释他的政治观点而 提出的。n老子哲学的

3、精髓,在于他的朴素辩证法思 想。老子从当时社会的重大变革以及自然 科学的知识中意识到一切事物都在人的意 识之外不断地发展变化:“物或行或随,或 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二十九章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 章)。他系统地揭示出相对立的事物和概 念都是相互依存的,美恶、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刚柔、强弱、胜败、福祸、 荣辱、智愚、损益、进退、轻重等,都是 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都可能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n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五十 八章)老子的辩证思想,第一次概括总结 了自然和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矛盾对立现象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

4、贡献。n老子的社会政治观集中体现为主张“无为而 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 七章),认为只有摒弃礼乐、政刑、赋税 等人为措施,老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了乌托邦式的经济要 求和政治愿望。老子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 不合理有深刻的认识,他尖锐地指出:n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n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七十五章)n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 之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矣。(三十一章)n面对现实的重重矛盾,老子认为无论儒家 的“礼义”、

5、墨家的“尚贤”,还是法家的“法 治”,都是有为而治,非但无补于世,反而 造成“盗贼多有”,天下大乱。但他又不可能 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能超越现实 中的“人之道”,要求“绝圣弃智”、“绝仁弃 义”、“绝巧弃利”(三章),向远古回过头 去,在幻想中描绘理想社会的蓝图:n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 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 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八十章)n4.老子的艺术特色n首先,它是以诗的笔触、情致写文,使文 章富于诗歌的节奏韵味。句子以三言、四 言、五言为主,短促错落,随处

6、用韵,读 起来有节奏感。n其次,老子的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 幽深,常常简短几笔就能点出深意,传达 出精奥的道理。n再次,老子散文的论说艺术也有相当 成就。它往往赋予理论以生动鲜明的形象 ,将深奥的理论具象化,通过比喻等方法 直接深化论点,显得雄辩有力。同时, 老子对论说的逻辑性也颇有讲求,往往 层层推进,条理分明。二、庄子的生平与思想n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东北)人。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约于公元前369至前283年左右在世,比 孟子稍晚而略早于屈原。做过管理漆园的 小吏,后一直过隐居的生活。一生贫困, 曾以编草鞋为生。曾拒绝楚威王的礼聘, 是一个不愿与统治者同流

7、合污,洁身自好 的人物。n2.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有五十二篇。传世的郭象本为三十三篇 ,其中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 一篇。唐代尊奉道教,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一书又称为南华真经。自 宋代苏轼怀疑庄子中掺有伪作以来, 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一般认为庄子 内篇思想一贯,风格一致,构成比较完整 的思想体系,当出自庄子手笔,而外篇、 杂篇思想倾向存在一定差异,且多为对内 篇某一思想的演绎、发挥,当为庄子门人 、后学之作。n3.庄子的哲学思想n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同时 吸收了杨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淮 南子汜论训)、田骈“贵奇”、“因性任物 ”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关于

8、天道自然无为 的思想又加以发挥。n夫道,有情无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 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n说明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超乎宇 宙万物之上,生出天地万物,而又无所不 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中。它是 真实可信的,人们可以得到它,而又不能 用感官去察知它,因为它没有形象。然而“ 道”又不是意志、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它自 然无为,不居功恃功。庄子的“道”更带有西 方哲学那种理念的色彩。n庄子哲学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加以绝对化 ,发展为相对主义,相对主义

9、理论的基本 思想在于“万物一齐”。他认为,任何具体事 物都存在有无、大小、美丑、贵贱、善恶 等种种差异,但这些差异只是人们心中的 成见,在“道”的面前,它们根本没有一个区 分彼与此的界限。如齐物论说:n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 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 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n意思是说,可与不可,然与不然,成与毁 ,都是不真实的,以“道”来衡量,它们可以 完全等同起来,通为一齐。甚至一切相反 的概念也可以互换:n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n万物一齐,孰短孰长?n庄子的人生观是建立在他对社会

10、与人生尖 锐对立的揭示、对暴政吃人本质的揭露、 对社会戕害人的本性和生命的深刻认识基 础上:n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 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n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 刑戮者,相望也(在宥)n庄子特别深切地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求生 存的艰难性,他主张人应该按人类的自然 本性去生活:n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n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n不以物害己(秋水);n就是说把人的生死、祸福、贵贱、得失、 成败等统统看作是相对的、虚幻的东西, 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通过在现实中的“无 为”、“无用”,使自己获得精神上的自由。n在怎样获得自由的途径上,庄子认为最重

11、要的就是一切听其自然,求得内心的虚静 :n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大宗师) ;n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人间世);n这种虚静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 甚至去掉人的知识、能力,泯灭是非之心 ,对现实采取鸵鸟政策,以内心的虚静超 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进入“形n若槁木,心若死灰”(知北游)的境界 。由此,庄子又提出了游世的态度:“唯至 人乃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己。”( 外物)就是采取一种无可无不可,与 世敷衍的处世方法:n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顺)督( 中)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n就是教人如何在社会的夹缝中顺应这个社 会的一切,

12、以求生存。n庄子的社会政治观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绝圣 弃智”、“使民无知无欲”、“小国寡民”的主 张,把重点放在对“民之常性”的肯定上,设 想了一个与现实截然对立的社会图景:n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 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让王)n夫至德之世,同于群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n这是对黑暗现实的逆反,反映了下层人民 的利益和愿望。正是从这个理想社会出发 ,庄子又奋力抨击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 礼智都是违反人的自然本性的,是一切罪 恶之源:n且夫待钩绳规

13、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 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 礼乐呴俞(化育爱抚)仁义以慰天下之心 者,此失其常然也。(骈拇)三、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n1.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寓 言创作上。n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全书有近二百 则大大小小的寓言,而且都是以“谬悠之说 ,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写 成的。庄子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 实的方法来表达他的思想,而是以超现实 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 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将他的n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之 中。庄子之所以要大量创作和运用寓言, 是因为他认为:“以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 (天下),只能

14、以“卮言为曼衍,以重 言为真,以寓言为广”。n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 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 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 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 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 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 材之间。”(山木)n与其他诸子将寓言作为理论的形象化补充 形式相比,庄子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 问题,以寓言特有的功能来寄托一种思想 ,使自己的理论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 而不仅仅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 证。这是庄子寓言艺术的突出成就之一。n2.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及诡奇的想象构成了庄 子散文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 般的艺术效果;n3.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