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7605592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机旅行以前应该接受完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除非有其它禁忌症。但孕妇在这种情况下应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方式治疗,而不用华法林。四、飞机旅行对血液病的影响1 贫血血红蛋白浓度 8 5 9 d I 是商务1 _ 行的相对禁忌证。所有血红蛋白低于该值的患者在商务飞行前都应该进行彻底的医学检查。即使医生认为他们的病情足够稳定,能够胜任商务飞行的生理应激,为谨慎起见还是应该考虑使用辅助吸氧。有人建议任何部位活动性出血造成的严重贫血患者都不可以乘坐商务飞机。2 镰形细胞疾病镰形红细胞贫血( 纯和型S S ) 的患者一般在P a ( ) 。约4 0 m m H g 时出现镰形红细胞,这比机舱环境的P a O

2、 。值低得多。但是偶尔也会有患者在正常机舱环境发生红细胞镰形化。因此,目前还是建议患有镰形 红细胞贫血的患者在飞行中接受辅助吸氧。而杂合s A 基因型一般在P a O : 1 5 m m H g 才会形成镰形红细胞,因此,对这组患者不需要过分谨慎。对于伴有心肺疾病或者不伴有心肺疾病但有海拔相关症状病史的患者也应该采用辅助吸氧。而没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飞行途中则不需使用辅助吸氧。五、飞机旅行相关疾病的预防正常人在飞行时不需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对于可能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飞行前应进行彻底的检查,以详细评估患者的呼吸储备功能,初步判断患者能否安全飞行。对于无法明确判定能否安全乘坐飞机的乘客来

3、说,须加做低氧浓度激发试验或低压氧舱激发试验。不能通过这些试验的患者在飞行中应接受辅助吸氧。而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重度哮喘、活动性气胸等患者不应该乘坐飞机。对于具有额外的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目前建议使用医用弹力袜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六、小结机舱的低压、低氧、干燥环境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的人来说,可能因氧分压明显下降出现生理失代偿和病情恶化。对于这些患者应进行仔细的评估,以决定他们能否安全乘坐飞机及是否需要使用辅助吸氧。对于本来具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乘客来说,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动脉栓塞的危险性相对较高,需要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活动性气胸、重度哮喘以及肺

4、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不能乘坐飞机。关于飞行途中P a 0 2 的预测及长途飞机旅行和静脉血栓形成的确切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家庭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案在慢性阻塞性 肺病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赵磊刘荣玉慢性阻塞性肺病( C O P D ) 的肺康复是一种个体化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广泛的康复方案需要大量的资源且过于昂贵,本试验的目的是探讨一种简单的家庭肺康复训练方案是否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资料与方法1 9 例C O P D 患者,均为男性,其中中度5 例,重度1 4 例。康复运动方案:摆臂快速步行法。运动强度:3

5、0 m i n 内走完最佳6 m i n 步行距离的2 5 倍。每次3 0 m i n ,连续6 周。观察指标及监测工具:慢阻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6 m i n 步行距离测试( 6 M W D ) 、静态肺功能检查、平板心肺运动功能检查、A C T I W A T C H 。结果康复后,患者的静态肺功能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变化,运动耐力增加,差异显著。B o r g 喘息得分增加,疲劳感无差别,耐力运动后的心率变化值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氧饱和度变化的下降有差异。极量运动中的通气功能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呼气末氧分压有所下降,二氧化碳分压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峰值运动心率前后无差异。患者的

6、生存质量在康复后提高。讨论C O P D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涉及肺部以外的许多问题,因为经常患者的失能和残疾不是来自自身的呼吸紊乱,而是来自于次一级的伴发病,肺康复的目的就是纠正这些次一级的伴发病,其中运动锻炼康复就是针对患者存在的外周四肢肌功能紊乱,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其生存质量为目的。患者的平均6 M W D 康复前后提高了6 7 m ,超过了目前认为的增加5 4 m 的临床显著性改变,达到了改善患者运动耐力的目的。同时患者喘息感有好转,氧饱和度的变化值降低,说明运动中患者调节呼吸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协调了步伐,使患者能够走更远的路,而伴有较少的喘息。静态肺功能前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这

7、与大多数实验结果一致。极量运动时患者通气的各项指标均有增加,说明一方面肌肉摄氧及利用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气能力增加,快速呼出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堆积,患者通气无氧阈的增加也支持这种变化。理论上康复训练后患者的呼气末氧分压应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应升高,但变化不显著。本试验中患者最大心率前后没有变化,而氧脉搏有了提高,说明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更多的使用了本身具备的呼吸储备,这种储备由于长期的废用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但尚需大样本的进一步检验。患者康复前后在C R Q 疲劳、喘息、情感、控制能力四个方面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上( 每一方面增加0 5 分) 的改变。A c t i

8、w a t c h 作为监测运动工具,能够反映患者的运动情况,可推广在肺康复运动计划中使用,尝试进行定量分析。总之,应用6 r a i n 步行距离作为标准化运动强度的简单肺康复方案简单易行,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应加强糖尿病多器官免疫损伤的研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3 0 0 0 5 2邱明才高桦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而导致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为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多年来,有关糖尿病的教学、医疗和科研都是围绕高血糖进行的,既顺理成章,更无可非议。另一方面,即使有效地控制了高血糖,我们也很难有效地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发生和发展。然而,医生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办法不多,效

9、果也不佳,因为我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一方面,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方向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年来,我们对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方向一直围绕高血糖进行,而对免疫因素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有鉴于此,开拓思路,摆脱以高血糖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了胫前皮肤黑斑和肾组织活检,发现它们存在相同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在f | 缶床上对糖尿病患者开展了免疫抑制剂治疗糖尿病,用三年时间成功治愈一例糖尿病病人。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动物实验,证实的确存在多器官免疫损伤。近年来,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快速增加,可能与营养水平提高有关。另一方面,我国食品的安全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