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604388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大港区中考语文古诗词复习练习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诗词鉴赏练习古诗词鉴赏练习七年级上册(课内)(一)观 沧 海 曹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给下面的字注音。碣( ji ) 澹( dn ) 竦( sng ) 峙( zh )2、解释下列词语。以:来 何:多么 幸:庆幸 至:极点3、对第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A )A交代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观”字统领全篇。B交代登临的方向和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C交代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临”字统领全篇。D交代登临的方向和地点, “临”字统领全篇。4、对第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2、B )A、诗人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 B “何” ,这里是“什么”的意思。C “水何澹澹”一句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山岛竦峙”一句写脚下的小岛耸立海心,给人以坚定倔强之感。D一个“何”字,一个叠词,表达了诗人惊讶、赞美的感情。5、第句是实写小岛的景物(草木) ,其景物的特点是( B )A满目疮痍 B.生机勃发 C.宁静幽远 D.荒凉萧瑟6、对第句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 A )A这一句是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属于虚写。B这一句是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C “萧瑟”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萧瑟”点明了时令。D我们读这两句诗,耳边似有秋风呼啸之声,惊涛拍岸之声。7、翻译第

3、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C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B日月运行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星好像在海里照耀。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像出于沧海之中。8、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9、诗的正文可分三层,请归纳层意。答:一层: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二层:写大海全景及岛上景物,渲染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惊涛拍岸的气势和岛上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三层:写作者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阔博大的胸襟10、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豪情壮志。(二)

4、次 北 固 山 下 王湾 (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淼。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3、 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答: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积

5、极向上的思想情感。4、诗的颈联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5、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思念故乡。(三)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解词: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乱花:各种颜色的花。 没:遮住,动词。2、这首诗描绘西湖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 诗人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他的行踪是: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 3、揣摩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答:富于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

6、生机。(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答:这种含蓄的结尾,能留下“空白” ,引起读者想象。4、概括这首诗的总体写作特色。答:紧扣时节和环境特征,描写西湖的特有美景。5、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答: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6、找出从近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的句子和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的句子。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四)西江月 辛弃疾(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

7、见。1、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2、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上片写景是烘托下片写避雨。3、词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是寓静于动的写法。4、诗中从嗅觉和听觉方面表现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五)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马致远,号 东篱 ,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这首小令是元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秋思之祖” ,

8、为历代所传诵2、点明季节的词是枯藤,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夕阳。3、文中共描写了哪十种事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什么情怀? 3答: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思乡情怀。4、断肠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5、写出游子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6、小令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什么?答: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七年级上册(课外)(一)龟 虽 寿 曹操(东汉末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

9、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集 (课外 1)1、曹操,字 孟德 ,是东汉末年的 政治家 、 军事家 、 文学家 。 2、 “烈士”在这里是指什么人?答:指有雄心壮志的人。3、开头四句连用了哪两个典故?目的是什么?答:神龟、勝蛇。证明了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4、诗人以“老骥”自比,表明了他什么的人生态度?答:积极进取,努力建功立业。5、这首诗中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人的命运不全由上天决定,主观努力会起积极作用。7、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表现了诗人自己虽已到暮年,但雄心

10、不变,对理想的追求永无停止的豪迈情怀。(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 “山光”一句的意思是美丽的山光花色,使鸟儿怡然自得, “悦”是 使动 的用法。2、尾联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创造了万籁俱寂(用一四字成语概括)的意境。3、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的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4、 “曲径通幽处”有的版本作“竹径通幽处” ,你觉得“曲径” “竹径”哪个更好,为什么?答:“曲径”更好。 “曲”有曲折幽深之意,更显出禅院的优雅脱俗,意境优美。 “竹径”则显得一般化,写景

11、过于实在,缺乏形象性。(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 离散、漂泊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 暮春 季节的一种 哀伤、惆怅 气氛。2、 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以及对官场倾轧的憎恶之情。(四)夜 雨 寄 北 李商隐(唐)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诗题“夜雨寄北”的意思是: 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写给远在北方的亲友。 2、诗人在巴

12、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绪?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诗人在巴山夜雨时的心绪是:孤寂思乡。诗人想象着日后重逢的时候,我们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听我细细的倾诉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你的情景。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来劝尉友人,反衬出今夜的愁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3、第二、四两句中都有“巴山夜雨” ,两处的意思相同吗?请分析说明。答:第二句是写眼前实景,第四句想象会面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五)泊 秦 淮 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答: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

13、的忧虑和伤感。2、 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答:第三、四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但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掌权的达官贵人不理国事、贪图享乐、醉生梦死。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4、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 、 “亡国恨” 、 “犹唱后庭花 ”作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

14、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六)观书有感 朱熹(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前两句将方塘、天光和云影分别比喻什么?答:书。书中的内容。2、如何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4、 前两句写 景 ,写读书之“趣” ,后两句 议论 ,暗含哲理。七年级下册 (课内)木 兰 诗1、 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 编 的乐府诗集 ,这是 南北朝 时北方的一首民歌。2、这首叙事诗以 时间 为线索,记

15、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安排了“替爷征” “辞爷娘”“赴戎机”和“见天子” “还故乡”五个情节。(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为加点字注音。溅溅( jin) 胡骑( j) 燕山( yn ) 可汗( k hn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 (流水声。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过 )(3)朔气传金柝。 ( 北方 ) (4)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替 ) (买)3、对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B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 B出征前的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C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