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原理2012031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602672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5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原理2012031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马哲原理2012031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马哲原理2012031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马哲原理2012031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马哲原理2012031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原理201203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原理2012031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第一节 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与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 存在物。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第二,社会性。第三,意识性。(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第二,动

2、态性。第三,多样性。(3)认识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物质条件一般是指认识工具,即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背景知识和理论因素,一般表现为思维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范畴或基本概念,在认识过程中一般 表现为认识推理的基本前提和理论评价的准则。认识中介既表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离开了认识的中介,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便无法实现。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 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最根本的关系:一方面,主体通过实

3、践活动对 客体进行改造,使主体实践目的得以客观化实现出来,在客体中的打 上主体意志的烙印;另一方面,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其自身也 得到了改造,不断形成新的观念、新的能力。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是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为前提条件的 。人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才使主体和客体直接联系起来;同时 ,主体反映客体只有通过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效益性,是客体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和利益的特性。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都渗透着价值关系。主体和客 体

4、之间的价值关系总是在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产生。第四,审美关系,即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关系。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会按自己的 审美标准来体验美、感知美、创造美。二、认识的本质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人们在实践 中获得经验,再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一切真知归根结底都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强调从实 践中取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排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的必要性。 就每一个个体来讲,生命有限,实践的

5、范围也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的 发展却是无限的。人们绝大多数的认识都是通过间接经验得到的,因此 ,我们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不 断提供解决课题和发展认识的经验成果,为认识的发展起到“催化剂” 的作用。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实践的发展拓宽和深化了人们认识客观对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不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人的认识能力。如观察、记忆、想象、判断、推理的能力,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6、、逻辑性 和敏感性等,都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 又改造主观世界,人们在总结实践的经验中,才变得聪明起来,其认识 能力才得到增强和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联系客观实际和主观 认识的桥梁,实践为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提供了客观上、物 质上的证明。同时,实践本身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优点,实践对 认识的检验,就是把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直接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 符合实际,符合的程度如何,是否是真理性的认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的认识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 ,对客观事物作出某种认识的根本目的,而且是为了能动地改造世界。另外,一切理论和认识

7、成果,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离开了实践这一最终 目的,认识的形成和发展都不会成为可能。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但这并不是说,认识是无足轻重、微不足道的。认识尤其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 论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1)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出认识的本质, 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又是同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由实践所决定的人的认识活动,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 ,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 和创造性思维。在科学的抽象活动中,认识主体的能动

8、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得到鲜 明的体现。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必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且还必须使这种认识符合认识主体的需要,这也是一种能动的、创造 性的反映活动。(2)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是对立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 验论,主张“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 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它把反映论的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不仅指出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对物质 世界的反映,而且指出了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认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 反映。第二,马

9、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阐明了认识对 实践的依赖性,人们只有从实践中获得“材料”,才能通过头脑这个“ 加工厂”产生认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人的认识与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加 工改造,有一个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 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前提下,肯定主体在认识中的选择、建构等能动作用。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 能动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的,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 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 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11、。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其特点是间 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人们凭着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理性 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都有质的区别,但它们又不是互相隔绝和分离的,而是在实践基 础上辩证地统一起来。(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赖上: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不透过事物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 质。因此,离开了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

12、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有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透过事 物的现象而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有科学的预 见,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渗透上: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表明,在人们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单纯的感性认识,也没有 单纯的理性认识。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 础是实践。2.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认识。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基础。第二,运用

13、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 科学的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在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 作用,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夸大感性认识的 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认识可以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二者 实质都没能辩证地把握认识过程。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轻视实践,轻视 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错误,轻视理论,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

14、识的必要性,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 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 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 世界的目的。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获 得的认识是否合乎实际,或具有多少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实现的。2.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第一,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

15、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 跃的前提。第二,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应用于实践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经过一定的中间转化环节,化为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化的 认识和设想。第三,理性认识要为实践主体所掌握。在社会生活领域,实践的主 体是广大群众,理论只有通过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才能变为群众的实践。第四,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没有实践加以改造 的物质对象,没有实践所凭借的物质手段,要把理论付诸实践就只能是 一句空话。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

16、识,往往需要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 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再认识。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再认识过程人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它的本质和特性 的充分暴露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有一个过程。其二,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其三,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特征等主体因素,也影响和限制着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2.再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再认识的过程,再认识就是主体对同一客体 原有认识成果的重新认识,它不仅包括认识的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而 且包括鉴别真伪,修正错误,使认识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更新的过程。我们既不能躺在前人和别人的认识上,也不能停留在自己已有的认 识上,只能依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继续不断地再认识,才能把认 识推进到新的高度。无论是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社会领域的规律性认识,都经历着 这种再认识过程。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