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专题:和谐社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90462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6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专题: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专题:和谐社会(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专题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发展宗旨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小康”、“大同”社会的描述,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在西方,自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也先后提出过一些关于加强社会 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涵 着

2、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就提出过和谐社会的价值理想。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 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 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4)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 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 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 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

3、资产阶 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条件。”共产党宣言(5)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 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 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 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 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 第5卷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 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新道路江泽民同志

4、的论述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 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 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的继承和创新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 在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得出的 科学结论。 其次,这是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什么是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5、主义,这是当代社会 主义的根本问题。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六个目标之一。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和谐社会”列为中国共产党全 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六大重点。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作出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 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并对如何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6、谐社会 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 署。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的科学涵义 1、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 ,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 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 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 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 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 1、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多是从广义上来讲的,指的是人类的社会。具体而言,社会应该包括以 下三个层次。 第一、“社会”作为一个宏观层次的大概念,泛 指以人为中心的整个人

7、类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 应的一个概念。 第二、“社会”作为一个中观层次的中概念,指 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概念。 第三、“社会”作为一个微观层次的小概念,对 应于社会学的狭义社会,即作为复合的人的聚集 状态,主要指某一区域的社会。 2、如何理解“和谐”的内涵和谐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和谐是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 序、平衡和完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 协调和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 律,这是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第二、和谐不是无差别、无矛盾、无冲突,每一 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其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 异相合、相反相

8、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失误的 运动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这是讲实现和谐 的根本途径。 第三、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 最高目标。这是强调和谐的价值。3、如何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和谐社会包括了以下几各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和谐四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五是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六是外部环境的和谐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1、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 2、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 3、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 会并不一定和谐。和谐社会不是静态完美的,而是动

9、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5、和谐社会的标志 和谐社会的第一个标志是,社会阶层之间 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在现代社会中, 作为公民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基 本权利。 和谐社会的第二个标志是,各个阶层应当 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是恰如其分的回报。 和谐社会的第三个标志是,社会各个阶层 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

10、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1)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 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 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 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 益。二、构

11、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 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 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12、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二)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第一、深厚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文化精神的高度包容性 第三、扶贫济困的传统第四、深厚的务实精神 第五、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第六、人心思定第七、后发借鉴优势 第八、社会成员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与维护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1、目标任务 (1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 切实尊重和保障。切实尊重和保

13、障。 (2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 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 生活。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 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 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 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

14、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 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 道德基础 (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5)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本专题重点: 1、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 3、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五有”社会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