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86177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0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好)(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教学目的:n1.通过快速阅读、准确筛选文章的内容要点。n2.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n3.训练学生分析重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归纳文章 的中心思想。 n教学重点:n确认并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 n教学难点:n把握重要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导入:n 前面我们学习了怎样正确理解词语在文 中的含义和文中的句子,目的是为了把握文 章的内容和主旨。n 但是,并不是抓住了词语和句子,且能 正确理解其含义,就能从整体上认识了文章 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n 这里,还需要解决确认句与句之间的相 关性、学会归纳概括、提高有效阅读的速度 等问题,这些都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 ,应该在

2、时间中加强训练。n 考试说明要求:“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 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分析作品 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注意作品的整体构 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 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 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n 归纳内容要点是论述类、实用类和 文学类作品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 不高。n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 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n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 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 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 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

3、。 n 就全文的内容要点而言,较典型也是比 较难的是某年高考题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 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 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n 某年高考题第21题也有点难:“这篇散文 (长城)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 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这也是着眼于全文的内容要点归纳。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n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n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 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 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n如:对高考题所选散文长城全文内容要点进行归 纳,而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历 史上的长城

4、,其中有这样三句话:n“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n“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n“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n据此,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可归纳为以 上三点:n一卷凄婉的历史;n民族封闭的象征;n文化愚钝的标志。n文章第二部分写现实的长城,其中有“他们的 到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且充满自信”这 一个概括性的句子。n据此,对“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一小题, 可以归纳为“开放,自信”。n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 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n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n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 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n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

5、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 ,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 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 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 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 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 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 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 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n方法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 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n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会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

6、受, 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 不超过60字。 n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 回答本题呢?n 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 n 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 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 ,最后一句是结论。n首句包括两个要点:n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n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n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n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n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n 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 、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 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n 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 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

7、会出现要点不全的 毛病。n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n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 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 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 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 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n 前面提到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 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 化。(不超过60个字)”就属于这种情况。n 当年选择的文章是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 贝多芬之谜。n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 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两段详述贝多芬的 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 作对后世的影响。n 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 悦耳

8、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 ,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 “乐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n 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 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 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它的音乐既 表达感情,“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莫扎 特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n 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 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 “这些乐就被不客气地分散了”。可见它的音乐 创作是感情突破乐式的。 n 这样,该题的答案就行成了: n巴赫只讲究乐式; n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 n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n 这样的答案正好

9、从一个稳定的角度归纳 出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 发展变化”,也符合文意,因而是正确的。 n 一般说来,需要考生自己提取精要,独 立概括的试题往往是比较难的。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 问题 n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 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 还应注意两点:n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n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 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n2防止要点遗漏n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 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n这两点请参考下面的试题分析。三、典型试题分析n1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 ?请

10、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 用46字)。n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 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 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n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n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 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n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n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 冒险。n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n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n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 正我是不去的。n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 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言论。至于 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

11、必去揣测了。但愿 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 ,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n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23题。试题所说 的“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 论。 n 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有四种态度 : n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 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 n三四两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 n“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 n最后两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 n 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 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 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 则要点会遗漏。n2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 印”?(不超过28个字) n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

12、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 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情 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 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 ,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 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 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 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 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 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 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 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 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n解析:这是高考题的第

13、19题。从这段文 字看,最后一句是小结句,“童年的烙印 ”就在该段的前几句中。前两句是领起性 质的句子,打下“烙印”的应在这两句之 后。中间的四句话分别为一层意思。n第一层说的是“父亲”、“母亲”、“亲族” 的爱;n第二层说的是家乡的山水草木;n第三层说的是“悲欢离合的家史”;n第四层说的“邻里乡情”。n据此,本题的答案是:n父母亲族的爱;n家乡的山水草木;n悲欢离合的家史;n邻里乡情。n 如果不对这段文字作层次分析 ,不凭借文中的词语,就会像许多考 生一样,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得不到好 分。四、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n杂剧的产生n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 合

14、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 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 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 “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 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 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 ,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 ,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 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 杂剧n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 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 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 。在这

15、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 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 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n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 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 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 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 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 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 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 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 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n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 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 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 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 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 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 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