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政治)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73876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1(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史1(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史1(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史1(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古代史1(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1(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1(政治)(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早期国家 政治制度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221年) 秦至清(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形成)(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 1912年)中国早期中国早期 ( (夏商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的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1 1、王位、王位世袭制世袭制 :从中央到地方从中央到地方 的行政管理制的行政管理制 度:度:父子相传、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兄终弟及中央:中央:地方地方:相、卿相、卿士等士等侯、伯侯、伯血血 缘缘分分 封封王位世袭制兄终弟及、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血血 缘

2、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有所养。”“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池以为固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 也。也。”世袭制世袭制禅让制禅让制概念:王

3、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本质)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 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奴隶社会)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奴隶社会)(1)早期国家的出现 过程、时间、地区、标志、权力更替方式(禅让)(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1.世袭制世袭制: :夏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西周-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3 3. .宗法制宗法制: :夏商夏商-逐步形成;逐步形成;西周西周-发展完备;发展完备;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4、动摇破坏;动摇破坏;2 2. .分封制分封制: :夏商夏商-逐步形成;逐步形成;西周西周-发展完备;发展完备;春秋战国春秋战国-逐渐解体;逐渐解体;4 4.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西周)(西周)( (内容、实质、作用内容、实质、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 2、分封制、分封制 a.a.含义: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 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b.b.目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周王室的统治c.

5、c.内容:内容: 最高统治者周王,周王直接驻地王畿 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还包括功臣以及先 代贵族分封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受封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一)夏商周的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d d、评价:评价:积极:积极:扩大势力范围扩大势力范围 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消极:消极: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 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3、宗法制a.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d.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

6、强化王权强化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 权b.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保证王权巩固 c.核心内容: d.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 主要等级:周天子周天子-诸候诸候-卿大夫卿大夫-士士( (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 宗从属关系宗从属关系) ) e.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 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反智主义等。总之对我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观,民 族性有深远影响。 5.影响:材料一 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 始于斯的宗法

7、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 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 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 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 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 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 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祭拜黄帝吉林徐氏家族 连战祭祖材料二结合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分析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 (“

8、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任 人唯亲”“宗派主义”“唯上是从”的作风。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的思想。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 两大政治支柱。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内核和纽带, 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 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维护维护 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 礼节、仪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晋侯苏编钟 (西周)gu 西周利簋及铭文拓片 (陕西临潼出土)4、礼乐制度(二)中国(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9、3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禹的儿子启在其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家天下” ” 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的局面;商代则形成了“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的权力继承规则;周的权力继承规则;周 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代则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1 1)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商朝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周代的最高统治 者则宣称自己是者则宣称自己是“ “代天治民代天治民” ”,自称,自称“ “天子天子” ”。

10、(2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商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和周都盛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的高 低。低。 西周西周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分封制中分封诸侯的权利。 (4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封邦建国”就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制度相联系, 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 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 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 秩序,将宗族子弟、姻亲、功臣等分封到 各地,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宗法制之下,长子不一定有资

11、格继承 王位。 宗法制之下只有嫡妻所生的大儿子即“嫡 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而“长子”有 可能是嫡妻所生,也有可能是妾生。前者 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后者则没有资格继 承王位。() 3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固定 的。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 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 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 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 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 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4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彻底消亡。 分封制在我国西周时期达到成熟,春秋战 国时期走向崩溃,但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 年又出现了分封的现象,这应该是历史的 反复和倒退。

12、() 5君主专制不同于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 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强调中央对 地方的统治。() 6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 并的地区设置郡县;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 围内推行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知识整合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及特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含义及特点(一)含义:(二)特点: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的决策方式, 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于地

13、方分权而言 ),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1、专制主义:2、中央集权:此制度始终伴随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 中央与地方矛盾1、皇权至高无上2、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3、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 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 封诸侯制度来说能更 有效地行使统治权, 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一)经济根源:(二)社会根源:(三)思想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需要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 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法家思想 法家

14、的集大成者?特点?内容?(结合必修三P7) 集大成者:韩非子。 特点:将“法”“术”“势”合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内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认识论:社会是变化发展辨析:商鞅变法实 践早于韩非理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其统治。(四)从地理角度看:(可与雅典比较得出 )背靠大陆,腹地开阔,适于农耕,易于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 一,故相继建立了专制主义帝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发 展 历 程萌芽: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顶峰、衰落:结束于1912年:战国秦朝西汉隋

15、唐宋朝元朝明清(废宰相、内阁制度、军机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2.12宣统帝下诏退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内外朝制度、察举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一参二府三司”;)(行省制)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一)萌芽:战国(二)确立:秦朝(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 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1、前提:秦朝统一中国2、巩固政权的措施3、梳理总结: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表 现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民族基础:群众基础:思想基础: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及演变趋势 (二)确立:秦朝 1、前提:秦朝统一中国 (1)背景: 客观需要(必然性)主观可能(可能性)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 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法家理论国家实力:个人因素: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强劲嬴政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步骤? )(二)确立:秦朝 1、前提:秦朝统一中国(1)背景: (2)经过:统一六国(前230年前221年)(3)意义:韩赵魏楚燕齐结束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符 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