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73359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PT 页数:154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54页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54页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54页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54页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阅读诗歌表达技巧(1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鉴赏表达技巧辨识诗歌中各种 表达技巧的使用分析其本身 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情 感主旨的作用一、(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

2、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解题点拨】这道题的第二问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细读全诗,可发现本诗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了素蝶的活动,如追随着蜜蜂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飞起,和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诗句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描写,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整合答案时,要先写出素蝶的活动,然后点明描写方法。第一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第二问首先判断作者描写素蝶时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阅卷手札】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写素蝶,以蜂、雀、日、风

3、、花、叶作衬托。没有结合诗句写出素蝶随蜜蜂飞,遇黄雀而躲藏顺着绿叶飞翔的具体活动,内容过于简略,失1分。没有点明诗人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写素蝶的活动的,失1分。实际得分:1分。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阅卷人点评:没有真正理解题干中“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的含意,导致答题时没有结合诗句点出素蝶的具体活动,答案过于笼统,无实质性内容。这首诗歌的描写方式主要是细节描写,答案却忽视了这个重点。从中体现出该考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醒广大考生记住:做这类题,分析表达方式,首先要明确作者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有时还需要点出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满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

4、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写素蝶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的方式,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请你组织答案:_二、(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赏析修辞方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该题结合赏析炼句进行考查,设题相当开放,不管从哪个角度

5、分析都可以,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答题。解答时首先熟读全诗,然后重点分析“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这两句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这两句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通过各种意象的选择和组合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解答此题,可遵循以下思维轨迹:点明使用的 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其具体运用点明使 用效果【阅读手札】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声觉和视觉结合写景物。对偶:以“折苇”对“遥山”,以“动有声”对“淡无影”。考生能有条理并全面地说出用了

6、什么手法和技巧,也结合诗句分析了这些手法的运用。得2分。但没有分析为什么运用这些手法。失1分。实际得分:2分。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阅卷人点评:解答表达技巧题目,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更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总结这种手法的作用。指出此手法的作用是关键之一。我们分析要深刻到位才行。 满分答案: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我来阅卷和点评】 现场现场

7、 答案展示我的分析 对对偶:以“折苇苇”对对“遥山”,近景与远远景相结结合;以“动动有声”对对“淡无影”,听觉觉与视觉视觉 相结结合;节节奏优优美。 我的点评评:参考答案:我的分析:答案按要求较为详尽地分析了“对偶”这一修辞手法,但是没有分析“有声”与“无影”的对比, 失1分。该答案得2分。我的点评:赏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入手。选准切入口后,必须紧扣原诗词的字词句,不能空洞抽象地分析。一句诗或一首诗词往往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考生往往答上这一种而忽视了另一种,如本题考生答案就遗漏了“对比”这种表达技巧。请记住:答案要全面,不要有遗漏。三、(2011新课

8、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春日秦国怀古周 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赏析表现手法】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思路进行:通读全诗 圈定景物分析景物 归纳特点依景品情 据情赏景判断情与 景的关系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

9、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解题指南】第一步:理解诗歌,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首怀古诗,从诗人选取的景物看,有远村、古碑、残阳、黄沙、积雪等意象,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荒凉、衰颓。从诗人直接描写的词语看,有“消魂”“不堪”等,两相联系,基本能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想一想】解

10、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第二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思路。分析诗歌的目的是回答问题,所以对题干的分析尤为重要。题干要求从写作的角度分析诗人处理景、情的技巧。一般的答题思路就是确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是衬托还是借景抒情,是以哀景衬托哀情还是以乐景衬托哀情。比如本诗,很明显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选择中,本来作者很苦闷,意欲一望荒郊消魂,孰知哀愁的双眼扫描的都是荒凉的事物:春草已尽,古碑已破,残阳斜照,烟笼绿树,客路黄沙。如此颓败的景象更加重了诗人苍凉的情感。情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第三步:确定关系,以恰当的术语进行总结和归纳。如本题,点出寓情于景或触景生情。 【阅卷手札】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

11、析 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行客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怀古伤今的慨叹。 该考生能抓住具体景物准确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景物总结全面,情感把握准确到位。得5分。但没能提炼成简洁凝练的语言点明本诗对于情与景的处理方法。失1分。实际得分:5分。 请你组织答案:_满分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阅卷人点评:答案要点要明晰,形式清晰。这样能让阅卷者迅速捕捉住采分点。此外,提醒考生注意,答案如用叙述性语言表述,那么一定把要点放在醒目之处。 四、(2011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

12、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赏析结构】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要从两阕的首句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通过仔细揣摩上阕的首句“渐向暝”和下阕的首句“更深人去”,很容易看出这首词的线索是时间。词的上阕写“渐向暝”时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

13、,但盼来的只是“寒声”“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在“更深人去”之时借酒浇愁,谁知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阅卷手札】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点明了这首词的线索,得2分。没有简要分析上阕写的日间“渐向暝”的情景,失1分。没有简要分析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失1分。实际得分:2分。 现场答案展示得失分分析 阅卷人点评:直接点明了这首词的线索,但是审题不细心,没有按题目的要求去“简要说明”,导致答案不完整。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和重点,是考生应该养成的应考素养之一,也是我们常忽视的一点。 请你组织答案

14、:_满分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一、掌握类型,熟记术语表达技巧鉴赏题是考生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失分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和关键。应认真归纳分类,熟悉掌握。二、联系课文诗词,挖掘源头活水1.夯实教材:品读课内诗词,打基础高考古诗鉴赏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 课课内诗词诗词 列举举手 法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15、) 直抒胸臆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蒲苇苇一时纫时纫 ,便作旦夕间间。(孔雀东东南飞飞) 对对比明月松间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维山居秋暝) 以动衬动衬 静自胡马窥马窥 江去后,废废池乔乔木,犹厌厌言兵。(姜夔扬扬州慢) 比拟拟 此外还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阕写大江,写乱石穿空、江山如画,旨在烘托突出下阕周瑜的建功立业),刘禹锡石头城中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2.内勾外连:赏析课外诗词,求迁移高考中的诗词阅读材料一般都是课外的,在鉴赏时我们如果联系教材中已有的表达技巧相同的篇目,赏析的难度就会降低了,方向也就明确了,准确率就大大提升了。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课内勾连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事半功倍。三、探究高考设题题型,寻求答题启示在高考中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