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表Title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5008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5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简历表Title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个人简历表Title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个人简历表Title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个人简历表Title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个人简历表Title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人简历表Title》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简历表Title(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 记录革命历史的小说概 述一、概念的界定与说明历史题材小说在中国古已有之。但“革命”历史 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在思想和内容上 都有明确限制。这类作品严格地说应当是建国后出现 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时间范围应当是三次国内革 命战争加上抗日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依次是北伐 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35西 安事变结束)、解放战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特指从中国共产党的立场反 映和描写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历史的小说。新中国成立,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快速走向繁荣。 当时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1949年10月,刘白羽 发表中篇小说火光在前,此后有柳青铜墙铁壁

2、、陈登科活人塘、杜鹏程保卫延安、徐光 耀平原烈火、孙犁风云初记、刘知侠铁道 游击队。另外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罗广 斌、杨益言的红岩,杨沫青春之歌等都是这 类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全是一个文学的分类,它在 政治上有着明确的限制和要求。这类小说承担着创造 新话语的任务;创造一种经过修饰的关于“三次国内 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历史”或“话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按照阶级和党派的要求和想 象来创造历史。冯雪峰在评价保卫延安时指出:“它描写出 了一幅真正动人的人民革命战争的图画,成功地写出 了人民如何战胜了敌人的生动的历史的一页。对于这 样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说明作品的实质 、精神和成就

3、。”总之,要让斗争的经验从无名到有名,让感性记 忆变成语言经验并纳入历史中。同时改写斗争经验,使 原始的粗糙的甚至血腥的经验变成美好的理想的和令人 鼓舞的经验。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1、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这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所有战争要以“我军”胜 利而告终,英雄人物不能轻易死去,不能写战争的残酷 、血腥,不能写“我军”的失利,“我军”的被俘等。2、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结构模式。因为十七年官方意识形态要求文学具有教育人鼓舞 人的作用,因此在革命历史题材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 表现在作品里,就形成了两套语言系统。一套语言 系统,以“我军”为主词,与“我军”相配的是一系

4、列光明 的、赞美性的谓词,像英雄、勇士、烈士等。“我军”的 特点通常是:出身贫苦、大公无私、英勇善战、不怕牺 牲、不会轻易死亡、没有性欲、没有私念、没有苦恼, 甚至相貌也有规定,通常是:高大威武、眼睛是黑的而 且亮晶晶的,不肥胖等等。“敌军”的一系列谓词是:贪生怕死、贪婪、邪 恶、愚蠢、阴险、自私、残忍,特别是容易伤亡,动 不动就被打死了。常常是一个“我军”就能击毙、俘 虏一群“敌军”。他们的长相也有明确规定,一般都 是有生理缺陷、丑陋,要么过胖,要么过瘦,甚至装 束也有规定,例如帽子一般都要歪戴等。 3、记实体与故事体。就作者来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也是一个比较 特殊的群体。这批作家大都来

5、自解放区,主要是军队里 的随军记者和部队文艺工作者。他们的经历决定这批作 家作品的文体特点。主要有两点。记实体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很多人都既是战争的参与者 ,又是目击者,很多人有随军记者的经历。这种经历以 及他们习惯的写作方式使他们更容易选择记实体。另外 ,建国后大量编辑、出版的革命回忆录,像红旗飘飘 、星火燎原等,既为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提供了创 作的素材,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范例;促使这批作家采 用记实的方式、回忆录的方式写小说。主要特点:虚构成分不多,记实性强;艺术成分 不多,政治性强。记实体以刘白羽的火光在前为 代表。另外,峻青、杨朔的小说也都具有这个特点。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这种记实体后

6、来演变出 青春之歌和红岩等作品。其特点是具有回忆 录或个人自传的特点。故事体这批作家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影响很大,他们强调为工农兵服务,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强调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化、强调继承优秀的民族传 统。多种因素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他们 使用的文体是故事体。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被称为 “新章回体”,后来也影响到烈火金刚、林海雪 原的创作。梁斌的红旗谱一、概述梁斌(19191996),原名梁维周,河北省蠡县人。 1930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1945年,任中共蠡县县 委宣传部长、副书记。1947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解放 战争时期南下担任襄阳地委宣传部长和

7、武汉日报社社长 。50年代中期到河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为了红 旗谱的写作多次辞掉官职,包括拟任命的天津市副市 长,他也辞掉了。) 红旗谱是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包括红旗谱 、播火记和烽烟图。1953年开始写作,1953 -1954年先完成了烽烟图初稿,1955年至1956年完 成红旗谱、播火记 初稿。经过长期努力,第 一部红旗谱于1958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于 1963年出版, 第三部烽烟图于1983年出版。红旗谱被认为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周扬称之为“全国第一部优秀作品”。 二、红旗谱的主要情节楔子:清朝末年,河北保定附近有个村庄叫锁井镇 ,地处滹沱河湾的大堤之下。这个堤上有一座

8、河神庙, 庙前有一口铸造精美的大铜钟。滹沱河经常闹水灾,为了修堤补桥,附近48村集资 买了48亩地,作为公产,这个钟既是庙产又是凭证。小 说开始,锁井镇的大财主冯兰池(农民称他冯老兰)要 砸掉铜钟,理由是上边要收赋税,砸钟卖钱抵赋税;而 实际上,铜钟是个凭证,砸了铜钟他是要霸占48村的公 产。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非常生气,发誓要保护铜钟。 后来,铜匠来砸钟的时候,朱老巩挺身而出,拿了一把 铡刀与冯老兰对峙,出现了僵持的局面。后来冯老兰使 用调虎离山的方法,让一个叫严老尚的人出面调节,在 朱老巩离开的时候,冯老兰还是派人砸了古钟。朱老巩 气得倒在地上。临终之前,他把一儿一女叫到跟前,嘱 咐他们为父

9、亲报仇。冯兰池为了斩草除根,要杀害当时 还是个孩子的虎子。虎子逃走了,冯兰池派的人强奸了 朱老巩的女儿,这个女孩被强奸后就投河自杀了。25年以后,朱老忠领着一家人从东北回到家乡,此 时,朱老忠已经四十开外。有妻子和两个儿子,大贵、 二贵。朱老忠在关外本来干得不错(淘金、挖参、种地 ),他之所以回来,就是要报杀父之仇。特别是他逃走 的时候,还不知道姐姐被强奸和跳河自杀,知道这件事 以后,他对冯兰池的仇恨达到了顶点。小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情节:1、“脯红鸟事件”。冯老兰一生吝啬,崇尚“勤俭持家”,“不妄花 一分钱”。他冬天穿的一件棉袍,已经穿了15年,补 丁摞补丁。但是他有一个爱好,喜欢玩鸟。而且嗜鸟

10、 如命。有一次,运涛和大贵在棉花地里正好捉到一只 非常名贵的鸟:脯红鸟。据说这只鸟值一头牛的价钱 。冯兰池非常喜欢,情愿出30吊大钱来买。他托帐房 先生李德才去商量,结果不仅鸟未买成还受到朱老忠 和大贵的奚落。结果冯兰池恼羞成怒,找了个机会, 把大贵弄去当兵了。2、“反割头税”事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在农村征收了各 种各样的税。“割头税”是农民过年杀猪要征的税。每 杀一头猪,交大洋一块七,还要交猪鬃、猪毛和猪尾巴 。所有这些加起来,农民能买三斗粮食,加上野菜,够 一家人过一个冬天。割头税不是国民党政府直接收,而 是包给大地主。冯老兰就包了这个税。后来朱老忠带头 抗税,还让大贵在门前

11、支了一口锅,替农民杀猪。当然 不交钱,也不交猪鬃、猪毛和猪尾巴。后来农民群起抗 税,还把狗腿子保长刘二卯打了一顿。3、“保定二师学潮”。“九一八”事变以后,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 要求抗日。学校不仅不答应,而且要开除两名被捕学生 的学籍,于是酿成学潮。当局下令提前放假,并宣布50 名学生为政治犯。这个时候一部分学生就占领了学校与 包围他们的军队对峙。粮食吃完了,保定学联就组织人 向校内扔大饼。最后,国民党军队冲进学校,有的学生 牺牲,有的被抓起来。主要人物关系:小说所写主要是两家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 之间的矛盾。农民三代人是,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第二代 :朱老忠、严志和;第三代:大贵

12、、二贵、运涛、江涛 。地主两代人:第一代:冯兰池(冯老兰);第二代 :冯贵堂。三、红旗谱的思想与艺术特点(一)完整展现了中国农民由个人自发的反抗到组 织起来自觉地进行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红旗谱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是单纯地写阶级斗 争,还是立足于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实际,在广阔的生 活中表现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力图写出中国农民从个人 反抗到有组织的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小说深入 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生活的现实,显示了较 大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李扬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一书中认 为:梁斌在确定红旗谱的主题时,经历了一个从家 族复仇到阶级斗争这样一个过程。作者的这个努力,从整个红旗

13、谱创作的过程中 也能很清楚地看出来。据作者自己说,红旗谱的构 思最早在他青年时代(1935)年就开始萌发了。结果写 出了一个短篇小说夜之交流。这个小说主要是写保 定二师学潮的。1941年,他遇见了一个姓宋的老人,三个儿子都在 对敌斗争中牺牲了。这个老人就是朱老忠的原型。 1942年,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 爸爸,同年,他把这个小说改编成五幕话剧千里堤 。后来又写过一个短篇小说抗日人家。以上这些 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写实的成 分非常重,总体上缺乏一种高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阶 级斗争的学说理解生活,把有关的材料写成一部阶级斗 争史。以上这些作品加起来有二十六、七万字

14、。但这些材 料后来在反扫荡时全都搞丢了。然后梁斌有十年未写东 西。到了1953年,才决定重写一部长篇小说。这个时候 ,他的思想觉悟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了 。于是,他根据同样的材料写出了一部农民的阶级斗争 史。 开始的时候,朱老忠还是单纯的复仇的意识,但他 慢慢地就意识到,他和冯老兰之间的矛盾不是个人之间 、家族之间的矛盾,更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冯老兰 不是一个人品很坏的地主,他的坏来自于他的阶级本性 。 朱老忠刚回到锁井镇时,一心想的还是复仇,严志 和的儿子运涛读不起书了,他力劝严志和让儿子读书; 他家的大贵被抓去当兵,他后来想开了,他们两家就是 要有一文一武,将来好想冯老兰报仇

15、。但是慢慢地他的 思想转变过来了,认识到,个人和家族根本都不过冯老 兰,农民翻身、复仇要靠阶级的力量。后来运涛遇到了共产党人贾湘农,运涛把贾湘农说 给他的话,说给他父亲听,严志和根本不理解,但说给 朱老忠听,朱老忠立刻就理解了。他鼓励运涛跟贾湘农 走。(二)具有史诗的品格与特点。史诗,通常指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叙事作品, 它描写的通常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受到普遍尊敬、爱护 的英雄,一般具有庄严和崇高的美学风格。梁斌一开始就有意于把红旗谱写成一部中国农 民革命的史诗。小说的着眼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 革命的“起源”。所谓革命的“起源”就是中国革命发生的 问题。这个问题一般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16、探讨革命 者投身革命的心理动机、思想转变的问题;另一方面就 是探讨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乡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初的 孕育和展开。红旗谱这两个方面都涉及了,小说的正文是从 朱老忠回乡开始写起,这也正是中国革命在农村展开之 时,另外小说也着重写了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思想转 变的过程,从朴素的农民观念向具有现代性的阶级观念 转变的过程。可以说,红旗谱很好地阐释了中国革 命的“起源”和“发生”的问题。 其次,小说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通过朱老忠等 农民的转变,作品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国农民只有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敌人, 解放自己。在红旗谱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朱老忠等 农民的“成长”来实现的。小说写了三代农民,第一代朱 老巩、严老祥是面对面地与冯兰池斗争,结果失败了。 第二代农民朱老明、严志和与冯兰池打官司,一直打到 北京,结果卖地卖牲畜,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