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55001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奇妙的对联(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03-07-07 联合早报网讯)最近在中国大陆和国际华文网站上,一个有关日本的对联受到广泛关注。联合早报网BBS上便有网友贴上消息说,有个日本人来了挑战意味十足的上联:“日本东出,照遍四国九州”,来中文网站上“踢馆”,要中国网民对出下联。 日本东出 照遍四国九州 怎么对?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等。楹, 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 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 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对联由骈文和律 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 ,可谓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 家门前悬挂桃符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持续 了一千多年。直至五代时期,喜好文

2、学,附 庸风雅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对于每年在宫门 上仅仅题写两个大神名字的老一套做法感觉 不爽,他想来一点新鲜的创意。于是,“每岁 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 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宋史蜀世家:“末 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 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 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为亡 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 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 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 那两句

3、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 体。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 ,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有王安石的诗 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 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不过 ,有些专家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 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 称还未正式诞生,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桃 符”罢了。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朱 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除夕前,命公

4、卿士庶人家门 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到他这时候 ,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 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的是桃 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 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有 关朱元璋和对联的故事,簪云楼杂说有这样的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方(始)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 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 无之,询知为阉豕苗(即猪崽)者,尚未倩人(请人代写)耳。太祖为 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

5、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张贴,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 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赍银三十两,俾迁业焉。该书所记,流传日久,真伪难辨。朱元璋当皇帝前,未曾读过几天 书,定都南京后,倒是学了些东西。但其有过人智力,偶发灵感,误打 误撞写出这么一副差强人意,略胜于顺口溜的对联也未可知。但自此对 联成为民间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却是不容置疑。所谓桃符,即 把传说中的降 鬼大神“神荼”与 “郁垒”的名字分 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然 后挂在左右两 扇正门上,借 以驱邪避鬼, 这种习俗一直 持续了一千多 年。秦秦琼琼尉尉迟迟恭恭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 神荼和郁垒换成

6、了秦琼和尉迟恭。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所谓对仗,是指词句对偶的一种形式。对偶是汉语修辞 格之一,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 思。对仗是移用了古代礼制的专用名词,要求对偶句必须像 仪仗队一样严整、对称。对仗的要求是平仄相对、字数相同 、结构相当。所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古代汉语分平声、上声、 去声、入声,现代汉语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可归为 平、仄两大类。平在古代汉语中指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 平和阳平;仄在古代汉语中指上声、去声、入声,在现代汉 语中指上声、去声。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能够达到声调的和解。对联 无论长短,上

7、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 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1、字数相等,用字不重复 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应 4、平仄相对 5、内容相关 书写: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 中间不加标点符号。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 ,也是对联的中心。 正对:上下联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 联形式。上下联各写一事,都各自具有一个完 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 中。犹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如两湖相映 ,水脉相通。 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或者相对的对联

8、形式。上 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体表现 得更为深刻、鲜明。 流水对:又名串对,上下联意思具有假设、因果 、递进、条件、承接等关系的对联形式。上下 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顺承;下联是上联意思 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表现的主题 。按形式分:正对、反对、流水对 按时间和场合分: 春联 行业联 喜联 寿联 挽联对仗方式分类: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 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 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 香。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 ,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 限,一般认为,半对半

9、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 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山能做主乐天成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 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 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 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 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 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 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 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 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 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

10、汉语的特殊特征,在 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 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 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 孙。袁世凯千古,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中国人民万岁。这副对联是袁世凯死后,复辟当权 者强迫群众哀悼,北京一位老学究写的一 副挽联,当时人们同样说它对不起来,说 这哪是对联?对联最起码的要求字数相等 都没达到。但同学们看,“千古”对“万岁” 是可以的,问题在于,“袁世凯”却对不住“ 民国”,此时学生恍然大悟。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 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

11、始之前,某国的一位 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 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 。”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 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 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 ,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 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

12、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 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 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 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他五六 岁时,就很勤奋聪颖,受到相亲们的夸奖。有一回,他在家乡始康县(今四川新 都县)一个堰塘洗澡。始康县令恰巧路过堰边, 见杨升庵并不回避,顿时火冒三丈,本想派人打 他一顿板子,可是杨升庵拒不上岸。县令没办法 ,便叫跟班把他的衣服裤子挂在路边的古树上, 说:“我出幅对子千年古树为衣架,你 若是对

13、得好,便还你衣裤。”杨升庵不等县令话音落,便在堰里信口对 出了下联:“万里长江做浴盆 ”。县令一听, 便让人从树上取下衣裤,还给杨升庵,并请他到 县衙作客。从此,杨升庵便有了“小神童”的称号, 当地的农民也把他洗澡的堰,取名为“娃娃堰”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的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 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 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 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其实,这是二人开玩笑的一副哑联。你猜得出来吗?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 啃 河 上 骨; (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是: 水 流 东 坡 诗。 (

14、东坡尸)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清代,北京城里有一家饭馆叫“天然居”,乾隆 皇帝曾就此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 , 居然天上客 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 饭。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像是天 上的客人。乾隆皇帝想出这副回文联后,心里挺得 意。即把它当成一个联,向大臣们征对下联,大臣 们面面相觑,无人言声。只有大学士纪晓岚即席就 北京城东的一座有名的大庙大佛寺,想出了一 副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 岛上山峦叠峰,烟雾缭绕,海淼淼 水茫茫,远接云天。于是,一副饶 有趣味的回文联便应运而生:秦观与苏东坡之妹苏小妹成婚那天,小妹 有意相难

15、。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 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出一上联:闭 门推出窗前月。若对不出来则不许进洞房。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 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 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 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 一个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 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高声 诵出下联: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投石击破水中天对联趣事知县郑板桥于大年三十走出 县衙,到大街小巷了解民情,无 意中看到了一家大门上贴着一幅 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 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 北”。他停下脚步,皱了皱

16、眉头 ,问身边的两个衙役是什么意思 ,衙役想了半天也回答不出来。 请问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缺衣少食无东西 对联趣事明代大学士解缙幼时家的对门住着的是一个 家财万贯的赵员外。 有一年腊月三十,赵员外 府上张灯结彩,杀鸡宰鹅。解缙家却是家徒四 壁,铁锅冷灶。解缙心想,过年了,也该贴副 春联庆贺一番。他望了一眼对门赵员外家那片 青翠葱茏的竹园,取出笔墨纸砚,提笔写了一 副春联: 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大年初一,赵员外出门看见这副春联,大为 恼火,他叫来奴仆,下令把满园翠竹砍得精光 。解缙见此情景,又在对联的末尾各加上一个 字,变成: 赵员外一见,下令把竹蔸连根统统拔掉。解 缙一见,又在对联的末尾各添加了一个字,变 成:赵员外见了气得说不出话来。 从此,解缙 的名声传遍了吉水一带。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对联趣事纪晓岚赋闲在家时,有一年春节应一乡亲 邀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写的是“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 斩后奏”。大年三十,这家把对联贴出之后, 围观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