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754332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启迪学生思维黄龙溪学校:陈志君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则是如何引导、激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思维教育的能力。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时激活思维、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重要手段。一、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开启思维闸门在准备“元、角、分”一课的教学时,经过反复思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着 1、10、100 这样三个数字。 )1 10 100老师:哪个小朋友有办法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老师,100 最大,1 最小,怎么可能相等呢?学生:对呀

2、!老师,你是不是问错了?老师:首先肯定地说,老师的问题没有错,待我们上完这节数学课,你们就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新知识是“元、角、分” 。设置一个矛盾的问题情境,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100 比10、1 大,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这是错误的,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启迪了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产生情境,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二、创设猜想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我设

3、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学生:商不变,那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学生:商怎么会不变呢?怎样使商不变呢?充分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筛选罗列出以下三个与本课有直接关系的问题。1、 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2、 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3、 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老师: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是呀,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才不变呢?谁想来大胆猜想一下?老师:这只是猜想,是否成立呢?怎样验证呢?学生:举个例子验证呗!通过大量举例求证,最后同学们会发现只有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4、除外)时,商才会不变。在教学之前,让学生们猜想命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不自觉地把自己与该命题联系在一起,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确与否,于是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设计了猜想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去伪存真,了解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饶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三、创设争辩问题情境,深化思维力度我在教学“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提前让学生先预习)老师: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学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假如有三根小棒,他们分别长 6 厘米、3

5、 厘米、2 厘米,那么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怎么办?学生:拿三根这样的小棒摆一摆不就真相大白了嘛。及时拿出准备好的分别长 6 厘米、3 厘米、2 厘米三根小棒,同桌一起拿出来摆一摆。老师:实践出真知,这三根小棒真的摆不成三角形。 (很疑惑的)同学们,两边之和 2+6=8 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 3 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学生以为书本结论与实践结论发生了冲突,教室一下安静了,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中,接着有同桌小声地交流,终于有学生有了发现)学生 1:2+6=8 是大于第三条边 3 厘米,但是 2+3=5 厘米却

6、小于 6厘米,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也不足 6 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学生 2:我明白了 2+6 大于 3;但是另两条边的和 5 厘米却小于第一条边 6 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学生 3:我知道了,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出示三角形并编上号)老师:我给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编上了号,那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学生 4:号边加号边大于号边;号边加号边大于号边;号边加号边大于号边,也就是说,其中随便两条边的和要大于另一条边。老师:我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只有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现在有这样三根小棒,3 厘米、3 厘米、6 厘米,

7、这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学生齐声:不能!因为不满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要求。如果没有经过辩论和实际动手操作,相信学生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通过设计可激起学生争论的问题情境:用 6 厘米、3 厘米、2 厘米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吗?正如所料,课堂中立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怎么办?动手摆一摆,自然成了学生探究知识的需求,实践出真知,用这三根小棒是围不成一个三角形的。此时,学生以为的书本上的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2 厘米+6 厘米)大于第三边(3 厘米)与实践结果产生了矛盾,形成了思维冲突,课堂一下子变得安静了,矛盾与冲突促使学生们处在静思默想之中,学生终于“茅塞顿开、豁然开朗”:2 厘米加 3 厘米这两条边的和没有大于第三条边。此时,学生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是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提升了思维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