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赏析.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54092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定风波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定风波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风波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赏析 从这首词中你还得出怎样的人生思考?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打击只会让我们坚强!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 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余秋雨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 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

2、写了作者任天而 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 雨中行吟图” ,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 游自在、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 轼人生的真实写照。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抒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 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 无穷。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似有突 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之猛。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

3、 妨吟啸且徐行” , “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 “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 “谁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 “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 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慢行的词人,拄竹杖,履芒鞋,在风雨中吟啸而来,那种闲 庭信步的潇洒,那是要具有怎样一种淡定的心态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 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若仅是郊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 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等待机遇施展之时,却遇到了一连串的挫折打击, 竟致一生颠沛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承受,又何惧眼前这 一阵急雨呢?读到此

4、处,读者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画面: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 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但词人并未黯然神伤,而是从容 面对,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诚如宋代学者胡寅所言“及眉 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 。 (酒边词序 )东坡确实做到了昂首面对人生的风雨,超越世俗的烦扰。 人生有顺境,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皆以坦然而超脱的心 境去对待,在人生的风雨中磨练自己,修炼人格。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 “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 时

5、,然二月春风早已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 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还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 雨既过,斜阳展颜,对历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 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觳纹平。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 。词中似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 可算作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据说当地县 令以为苏公

6、真要“江海寄余生” ,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 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 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俗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 他却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洞彻世事人情,洞明为人处世之道。事实上,我们只要随便检索一下苏轼的词作即可明白,苏公潇洒的人生里有通达的空 漠和心灵的超脱。苏词中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自信,也有“小 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也有“一蓑烟 雨任平生”的旷达飘逸。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

7、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 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 ,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 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 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 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 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 生实践中去。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 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

8、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 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自在,活得有味。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 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 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 ,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 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 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 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 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 ,谁解其中味啊。 此

9、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 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 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 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 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

10、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 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 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 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 (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 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 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 ” (胡云翼宋词选 ) 。我到不这 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

11、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 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 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 吗。 “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 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 ,刚才还 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 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 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 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 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有“归去”了。 (照应上 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