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752543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 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郭廷辅段巧甫马劭烈胡玉法白四明(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1 0 0 0 5 3 )籀漂本文从长江上游土石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特点阐述水土流失是该区域贫困的根源。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 6 年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成效和成功经验,论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土石山区群众温饱和脱贫的基础工程,同时阐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为土石山区建设小康奠定了可靠基础。该项生态富民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造福当地,荫及长江。 j 策馘长江土石山区小流域治理温饱工程本文是由相关专家赴陕南、陇南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 以下简称“长治”

2、)所辖的9 个县( 区) 进行实地调研后写成的。土石山区“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1 6 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上游土石山区解决温饱、脱贫的基础工程。1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贫困的根源土石山区涉及陕、甘两省7 个市( 州) 3 5 个县( 区) ,总面积1 l 万k m 2 。该区山大沟深坡陡,石多土薄,坡耕地多,耕作粗放,人口密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4 0 0 1 3 0 0 m m ,6 0 以上降水集中在6 9 月,且多暴雨,旱涝和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长江流域土石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 3 ,年土壤

3、流失量达1 7 亿t 。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其形式为面蚀和沟蚀,滑坡泥石流是水土流失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的表现形式,危害极大。陕南和陇南地区滑坡2 万多处,泥石流沟6 4 0 0 余条,武都城周围2 0 k m 范围内有1 1 0 条小流域暴发泥石流。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除了特定的自然因素外,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人们赖以生存的坡耕地越种越薄,越种越少,产量越来越低,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差,温饱成为当地的主要问题,生存条件也受到严重威胁。该区的治理县基本都是贫困县,流失区人均年占有粮食和纯收入都低于省的平均水平,流失区的

4、贫困面大( 见表1 ) 。甘肃省文县尚沟小流域尚沟村,地处白水江畔的大山深处,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严重,无乡村公路。1 9 8 9 年实施“长治”前,全村1 5 7 户5 8 8 人,人均仅有0 0 8 7 h m 2 陡坡 作者简介郭廷辅,男,教授级高工,从事水土保持管理与研究工作。4 4 9龟壤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耕地,人均产粮不足2 0 0 k g ,人均纯收入仅有l O O 元,每户人均半间房,自产的粮食仅够吃半年,其余靠吃救济粮,人畜饮水困难,生活极端贫困,全村有2 0 多个光棍汉,生存条件恶劣,现全村拟迁移河西。又如文县清水沟小流域上半山村,海拔1 3 0 0 2 0 0 0 m

5、,山高坡陡,沟谷深切,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1 9 9 2 年实施“长治”前,全村2 8 户1 0 3 人,人均仅有0 1 7 3 h m 2 陡坡耕地,人均产粮1 5 0 k g ,人均纯收入不足1 0 0 元,全村有2 8 个光棍汉,因无法生存迁出8 户2 0 多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表12 0 0 4 年“长治”区重点县贫困面现状分析全县“长治”区县名贫困贫困人口占全县贫困户占全县贫困人口占全县 贫困户贫困户贫困人口 人口农业人口( )( )( )镇巴2 8 6 4 31 2 2 1 0 04 91 6 3 7 45 76 1 9 6 15 1宁强2 6 3 0 09 2

6、 2 0 03 11 8 4 5 17 06 7 0 0 07 3武都4 1 2 8 62 0 2 3 0 04 22 7 8 7 26 61 2 5 4 2 66 2文县3 0 2 31 5 1 1 772 1 1 67 01 0 5 8 27 0类似以上的实例各县均有,且较普遍。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本农田少、自然灾害频繁外,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土石山区贫困的根源。2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温饱、脱贫的基础工程2 1径流调控和梯田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小流域是一个独立的闭合集水区,它既是一个水土流失的治理单元,又是农民安居和发展的经济单元。小流域是一个具有能量和物

7、质输入转换与输出的开放系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必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自然规律全方位进行综合治理。调控和开发利用坡面径流是综合治理的核心,其作用一是合理疏导坡面径流有序分流,控制水土流失;二是在分流中科学聚集储存坡面径流,化害为利。小流域径流调控和开发利用体系,就是对小流域内水循环过程进行综合调控和开发利用。该体系是以坡面径流发生和运行为依据,以调节降雨径流在时空上再分配为手段,以降雨径流的有效利用为核心,在干旱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降雨径流,建立起在自然状态下难以达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在陕南、陇南地区的土石山区,坡面径流的调控与开发利用体系,主要是聚流、储流、用流。由于降水量在年

8、内、年际分配不均,还要重视分流。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建设坡面径流调控开发利用体系的形式也会因地而异。由于每条小流域都是具有各自特色的独立单元,各项治理措施的配置比例不同,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的形式也不同,但都是以各自负担调控坡面径流的功能和治理目标为依据。在土石山区首要目标是解决温饱和脱贫问题。因此,将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列为重中之重,陇陕片“长治”区1 6 年坡改梯面积占总治理面积8 8 。陕南、陇南“长治”区开展治理的小流域7 2 4 条,修建高标准水平梯田1 4 6 4 8 0 h m 2 。坡改梯后,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输入,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同等条件的坡耕地净增1 倍左右,随着梯田的

9、建设,流失区农民最担忧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4 5 0四、成效与经验飘“长治”区的梯田分为三种:一是土坎梯田;二是石坎梯田;三是混凝土坎梯田( 在没有石料和土质沙砾化严重的地区可用预制混凝土坎,减少占地面积,比石坎造价低1 3 ) 。治理区千方百计提高梯田利用率,发展地埂经济,有水源的实施梯田改水地,相比 旱梯田提高了产出率。从调查看,基本农田数量与粮食产量及解决温饱、脱贫呈正相关。甘肃省“长治”区1 5 年建设梯田1 1 1 4 8 0 h m 2 ,治理区人均梯田由原来的0 0 4 1 h m 2 增加到0 0 8 6 h m 2 ,新修梯田每年增产粮食1 3 亿k g ,2 0 0 3 年

10、人均产粮4 5 9 k g 。凡是经过综合治理,且按比例建立了以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的小流域,不仅稳定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达到了初步脱贫。2 2陇南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陇南“长治”区( 含陇南、天水、甘南三市州) 1 6 年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4 5 5 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1 5 7 0 k m 2 。其治理目标首要是解决温饱和脱贫。因此,在按自然规律合理布设各项治理措施中,突出治理坡耕地,共修梯田1 1 8 4 0 h m 2 ,既从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人手,又立足于落实治理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改造的土地种植适宜的经济林,并大力发展地埂经济,将开发寓于治理之中,综合效益显著。

11、各县都有不同组合形式的典型小流域,其经验各具特色,以下列举两例说明。2 2 1武都区佛堂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佛堂沟小流域是白龙江的一级支流。以陈家坡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总面积3 5 k m 2 ,涉及9 0 0 户4 0 0 0 多人。该治理区海拔7 0 0 1 5 0 0 m ,山高坡陡,千枚岩层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干旱缺水。治理前,人均产粮2 5 0 k g ,人均纯收入6 0 7 元。1 9 9 9 年实施“长治”工程,随后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也在该区实施,按照以环山公路、供水网络为骨架,以修建土坎梯田和土坎水平台为基础,优化配置坡面径流拦蓄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陡坡荒山采

12、取水土保持工程整地种植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全部修筑水平梯田和水平台,配套坡面径流蓄用设施;8 0 0 m 以下种植油橄榄,8 0 01 0 0 0 m 种植桃、梨,1 0 0 0 1 2 0 0 m 种植核桃、花椒。5 年来,新修水平梯田8 0 0 h m 2 、水平台5 3 3 h m 2 ,种植经济林果1 5 7 3 h m 2 ,栽植刺槐、侧柏、油松等水土保持 林2 4 0 h m 2 ,种植紫花苜蓿1 4 6 7 h m 2 ,修建蓄水池1 0 个、9 0 0 m 3 ,聚流水窖6 4 4 处、1 9 3 2 0 m 3 ,铺设坡面径流蓄集水管2 0 k m ,谷坊1 1 0 座,修通环

13、山村路1 8 k i n ,并配套U 形槽边沟聚散路面径流。还修建一级电力提灌站1 处、二级电力提灌站1 处。示范区已形成了“梯田平展展、公路绕山转,坡面林果园,沟道谷坊拦,河水上了山,径流蓄路边”的治理格局,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走出了一条半山干旱区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路子。2 0 0 4 年示范区内人均产粮2 6 0 k g ,人均纯收入1 5 0 0 元。2 2 2 文县王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内的黄路村为例。该村海拔1 3 0 0 1 8 0 0 m ,大部分属半山干旱区,是碧口水库的移民村,原有良田全部被水库淹没,为求生存上山垦殖。全村

14、1 2 8 户、5 8 2 人,耕地面积8 7 3 3 h m 2 ,大部分为坡耕地,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频繁,生态环境和 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治理前,全村人均产粮2 0 0 k g ,人均纯收人仅有4 5 1壤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3 9 0 兀。1 9 9 9 年,该村列入“长治”五期工程,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以发展经果林作为支柱产业,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科学规划。经过5 年实施,在山坡上部等高整地种植水土保持林6 8 h m 2 ;在山腰修建高标准土坎梯田6 3 3 3 h m 2 ,种植地埂花椒,配置集流水窖3 个,修

15、建引水沟渠2 9 k m ,解决了 全村人畜饮水困难;在山坡下部种植花椒、核桃、银杏、苹果、雪梨等经济林果1 3 3 3 3 3 h m 2 ;修建乡村公路3 k i n 。2 0 0 3 年,全村人均基本农田达0 1 l h m 2 ,人均经果林达0 2 3 h m 2 ,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1 3 万k g 增加到2 0 万k g ,人均纯收入翻番。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已 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2 3陕南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陕南“长治”区1 6 年共治理小流域2 6 9 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1 4 0 k m 2 ,新增基本农田2 8 万h m 2 、水土保持林1

16、2 4 万h m 2 、经济林4 8 _ 7 万h m 2 ,封禁治理1 0 1 3 万h m 2 ,新建蓄水池、沉沙池、排灌沟渠、谷坊等坡沟径流调控工程5 7 0 0 多处,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陕南地区在“长治”工程中,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经验,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突出治理坡耕地,人均建设0 0 6 7 h m 2 基本农田;突出坡面径流调控工程建设和溪沟整治;治理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小流域经济;强化封禁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小流域向人与自然和谐方向发展。下面列举两条治理成功的小流域典型。2 3 1 镇巴县大地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该小流域属嘉陵江流域渔水河中游一级支流,面积为1 4 2 6 k m 2 。海拔8 0 0 1 2 0 0 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1 2 9 1 5 m m ,年蒸发量7 7 6 5 m m ,暴雨频繁。岩石以灰岩和红色沙砾岩为主。水土流失面积8 7 k i n 2 ,年土壤侵蚀量达到6 6 5 万t 。流域内坡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