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92380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1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基于澜沧江畔h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4 -基础设施建设背景下村民生计与土地利用互动变迁 基于澜沧江畔 H 村三十年环境变迁的考察 史 青: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 李 伟: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 王 菲:云南农业大学在读农业推广硕士 陈濡忘:尚博智库 摘摘 要:要:本文在澜沧江畔 H 村 30 年环境变迁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微观分析框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村民生计和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土地利用剧变的“触发器” 。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村民自发的生计应对策略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不可持续的。在建设项目背景下,村庄土地利用和生计系统重建需要有

2、信息、资源的投入,才能确保受影响村庄与人群生计有保障,生态有改善,环境可持续。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土地利用 生计系统重建 开荒 综合微观分析 拓展个案法 1 引 言 过去 30 年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 30 年,其间不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的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 的变迁研究成果颇丰,如历史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变迁。但着眼于近 30 年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村 庄变迁的研究却不多见。梅雪芹认为与古代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 “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的研 究却非常薄弱,这甚至是

3、一个尚待开拓和建设的新领域。从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发展以及现实环 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来说, 加强中国近现代环境史研究, 就显得必要和迫切。 ” (梅雪芹, 毛达, 2010 年) 。 30 年来, 澜沧江流域的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 变化,在未来 10 年中,因铁路、公路、电站建设,这一地区的环境改变还将持续。如何防范这些 改变在未来发展成生态危机的风险, 如石漠化、 水环境安全等, 对于整个流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 5 -本文基于对一个村庄 30 年环境变迁的调查,来讨论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 设项目)影响下,村庄所发生的生计变迁和

4、土地利用变迁,探寻影响生计系统、土地利用变迁诸因 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受影响人群村民的态度、行为改变对土地利用变迁的持续影响。我们希望 从一个村庄的变迁来透视地方过程(村庄变化)与社会过程(经济开发)是怎样进行“对话”的, “对话”是怎样改变村庄的生计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的; “对话”是如何塑造村民行为,以及对环 境产生什么样的持续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式拓展个案方法 “所谓拓展个案法,就是一种通过参与观察,将日常生活置于其超地方和历史性情境中的研究 方法。 ” (Michael Burawoy,1998:4)即把研究从田野中“拓展出去” 。具体步骤包括: 采集数据; 根据数据构建起

5、村庄环境 30 年变化的过程; 分析“村庄过程”与“社会过程”的关联,即村庄的土地利用变迁与建设项目的关联; 解释“两个过程”是如何彼此影响的。 运用拓展个案方法有助于我们走出单个村庄的变迁, 透视建设项目是如何影响村庄的生计和土 地利用方式的。 2.2 理论框架综合微观分析 欧阳莹之在其著作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中首次提出了综合微观分析的概念。这是她在讨论了 各类多体系统后发现的一个共同理论框架,这些多体系统包括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抽象系统系统等(欧阳莹之,2002:4) 。这个框架能够涵盖并联系不同尺度空间内的个体,有一个 宏观个体以及清晰定位的许多微观个体,将系统的宏观特性与微观机制

6、整合为一体。综合微观分析 让我们能够从整体层面上把握村庄 30 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从微观层面来认识变化的机制。综合 微观分析框架由多个部分交织而成,每个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概念: 1. 一个部分孤立系统和世界的其余部分:世界影响系统却不受系统的影响。 2. 根据系统的微观态、宏观态和对组分状态的分布对系统进行各种刻画,每一个都有各自的概括。 3. 系统组分: 它们的特征类型和关系类型从最小系统中外推得出, 或在相似系统中进行微观分 析得出。 4. 系统与具有因果关联组分的网络的本体同一性。 2.3 数据采集与整理 数据采集活动包括文献收集、研究,访谈,参与式观察等。 2.1.1 文献收集 文献收

7、集主要指村庄的各类帐目、通知,以及与村庄相关档案的收集,当然也包括地方志、年 鉴的收集,这些资料是描述村庄客观变化的基础,也是访谈、参与性观察资料筛选、证伪的依据。 2.1.2 访谈 通过访谈,收集不同人群如干部、村民对生计、土地利用改变的感受、看法。 多体系统(many-body system)、有机系统(Organic system) 、控制系统(Organic system)均为复杂系统,但各自有着不同的系统特性。欧阳莹之定义的多体系统指:由少数几类彼此之间仅由几种关系耦合在一起的大量组分组 成的系统。组分间关系的联系强度可以不同,但它们整体上不会消失。一个多体系统不是一堆沙子,其组分之

8、 间存在相互关系,这样应有足够的整体性使之成为一个更大系统中的个体。 - 6 -2.1.3 参与式观察 对访谈发现的“话题” ,如高速路、开荒、生计进行专题对话,把受访者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 中引入访问者关注的时间和空间中来,通过双方彼此的互动反应,观察事件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 及人们的不同选择。 2.1.4 数据整理 收集到的数据有三类,第一类是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主要来自村庄帐册、政府档案,如资源 数量,整理主要是进行数据口径、量纲的统一;第二类是描述性文献,如地方志、年鉴,为调查提 供背景资料;第三类是情境性的,如访谈资料、专题对话资料等。此类数据的筛选,涉及事件的, 与地方文献进行比对、

9、互证,涉及数据的与第一类资料进行比对,确定是否采信。 3 概述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是在“澜沧江流域村庄环境与健康变迁 30 年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对村庄的选择,我 们的要求是比较宽泛的:澜沧江中游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澜沧江畔、自然村。最初考虑到交通方 便,拟选离乡镇较近的白族村庄 X 村,但到现场时发现 X 村已搬迁,原因是受 228 省道(金六公 路)施工影响,村庄出现地质下沉、塌陷。之后才选择了 H 村(见图 1) 。 3.2 H 村概况 H 村位于澜沧江云南保山段的缓坡上,海拔 1600 米,2010 年全村 57 户 257 人,民族结构见图 2, 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见图

10、3。村庄共有林地 6900 亩,耕地 1000 亩以上,其中水田不到 10亩,主要分布在 14001700 米的缓坡上。村民主食为大米,以 此处的林地面积包括森林、荒山、草地、伐木迹地。数据来源:2008 年 H 村山林使用权公示的面积 7 673.5亩,2010 年电站库区淹没的荒山、草地面积 772.76 亩,两数之差为 6 900.74 亩 图 2 H 村人口民族构 (2010)71%22%7%彝汉白图 1 H 村地理位置 - 7 -自种玉米到市场换购。全村外出务工人口见图 4,其中男性占劳动力的 27.8%,女性占劳动力的 6.46%。 由于当地各族均有招婿入赘习俗,子、婿在财产继承中

11、地位平等,因此无生育性别偏好。1978 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落实,人口增长峰值出现在 1990 年代,1999 年以后 人口增速减缓(见图 5) ,受教育水平较 30 年前也有明显提高(表 1) , 3.3 分析框架 3.3.1 村庄系统的假设 图 4 2010 年 H 村外出打工人数 就近打工:在县域内打工每月都能回家 外地打工:打工地点离家较远常年在外。因村中仍有 生产性财产如山林、土地等 图 3 2010 年 H 村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 图 5 19802010 年 H 村人口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1983 年:H 村帐册 16-8:1999 年:由当年村村组 长(

12、25 号村民)提供;2010 年:2010 年调查所得表 1 2020 年 H 村劳动人口文化水平 16-19 岁20-29 岁 30-39 岁 40-49 岁50-60 岁文盲男0 0 5 2 7 女0 3 7 14 3 小学男0 12 7 6 8 女3 6 9 4 0 初中男0 13 11 6 1 女0 17 5 3 0 高中男1 1 0 1 0 女1 3 0 0 0 大学男0 0 0 0 0 女0 2 0 0 0 数据说明:劳动人口指:男性 1660 岁,女性 16-55 岁 - 8 -村庄是农业人口集中,以土地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的人类聚落,土地利用方式是衡量村庄环境 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3、。 村庄的土地有明显的边界, 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逻辑, 因此, 我们把村庄视为一个部分孤立系统, 受到外部系统的影响, 如国家政策、 经济开发、 资金投入等 (图6) 。 3.3.2 时间:村庄系统变化的重要参量 观察村庄系统发生的变化, “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量。时间让变迁有了“个体化和可辨识的 指标” ;同时,时间也“固有在事物的持久性和变化之中,事件的发展之中,和因果关系的规则之 中” (欧阳莹之 2002 第 223 页) 。时间与具体的事件、过程无关,能够保持系统与组分因果关联的 同一。 例如,当我们用原生林面积、林业年收入、药材的年采集量、野生食用菌的年采集量作为村庄

14、 林地资源的观察指标时,被赋值的指标就反映了林地资源在某时间点的状态。但这并不能反映出林 地资源变化的情况。只有在时间变量介入后,林地资源的变化就成为一系列事件和过程的结果而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图 7) 。同时,也把宏观变化与微观机制联系起来。 3.3.3 生计:影响土地利用的关键 在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村庄,土地的利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土地利用的改变首先影 响的是人们的生计状况,村庄土地利用的改变也无不围绕改善生计而展开。因此,我们把村庄生计 系统的变化作为村庄内部的主要微观分析对象,包括生产条件、种植结构、经济收入结构、生产活 动、行为选择、生计脆弱性等随时间的流变,从中发现它们与土

15、地利用变化的因果关联。 3.3.4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村庄系统 事件:指事物的突然变化;过程:指事物的逐渐变化。 (欧阳莹之 2002 第 225 页) 图 7 林地上的时间故事 图 6 关于村庄系统的假设 - 9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村 庄土地利用的影响,因此我们把图 6 的假设变 换如图 8。根据这一变换,借助综合微观分析 框架将建设项目与村庄的生计系统的互动,以 及村民对变化采取的应对行为构建起一个三维 空间,将外界扰动、村庄变化和村民行为变化 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图 9) 。 4 H 村土地利用与村民生计变化的宏观考察 4.1 草山、林地 1983 年至 2010 年

16、,至少有 17%以上的 草地被转作它用,如开垦为耕地(图 10) 。 与此同时, 木材蓄积量下降, 蓝桉 (Eucalyptus globulus Labill)作为外来树种在当地已有一 定种植规模(具粗略统计 H 村的蓝桉不少于 25 000 株) , 林下物种数量减少和种群规模缩 小。曾经红火的中药材商业采集活动已销声 匿迹多年,食用菌的采集量也大大减少。 4.2 耕地 3.2.2.1 原有耕地面积和结构变化 根据 1983 年 H 村土地承包帐册记录和 2010 年的调查比对显示,当年承包的耕地面积、水田/ 旱地结构比随时间发生变化(图 11,图 12) 。 此处的耕地面积为 1983 年承包到户时的耕地面积,不包括之后因开荒新增的耕地,故以“原有耕地”表示。 图 10 19832010 年 H 村可查的林地减少比例 图 8 建设项目与村庄生计系统假设 图 9 建设项目与村庄生计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