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9065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1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寒山石三论抗震诗歌关于抗震诗歌热潮激荡的冷思考文/ 寒山石五月的中国,痛断肝肠、悲情飞扬;五月的诗坛,激情四射、热 潮激荡。“5?12”汶川大地震以来,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并感染着 这个诗歌几乎淡出人们视野的国度,网站、报刊、电视、手机短信无 处无诗,一本本官办或民办的抗震诗歌专辑或诗集也以最快的速度纷 纷推出,造就了沉寂多年后最为盎然的诗坛景象。或许,面对这一热 潮,我们需要激情的关注和参与,但更需要冷静的审视和思考。笔者 以为:第一,抗震诗歌是民族精神的交响,它不只是诗人的激情吟唱。 当大灾难来临时,人们最需要的是表达感情, 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 诗歌因其形式短小、表达直接、节奏强烈、传

2、播快捷而成为最适宜表 达感情的载体。所以,面对灾难,诗歌既是温情抚慰并激励人们精神 高扬灵魂向上的 “ 心灵鸡汤 ” ,也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共同引爆 点和一种大众参与方式,正如著名诗人钱明锵所说:“ 这次的地震不 仅造成物质上毁灭性的摧残, 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打击, 情境是非常 惨烈的,有许多状态是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尤其是失去亲人的哀痛, 造成心灵的创伤更是久久难以敷平。于是,悲情出诗人 ,以诗摹景, 以诗抒怀,以诗言情,以诗铭志,这就是大灾后为何出现大量诗歌的 原因。 ” 正基于此,才形成了当下大众参与、且类似于“ 天安门诗抄 ” 那种群情激昂、感天动地的 “ 地震诗抄 ” 景象。两者

3、的区别或许仅仅在 于,“ 天安门诗抄 ” 是“ 政治地震 ” 引爆的群体涌动,而 “ 地震诗抄 ” 则是 无情的自然劫难引发的生命悲歌!可以说,不仅绝大多数诗人或者诗 歌爱好者写了, 更有亿万网友和读者也情不自禁,用喷薄而出的激情 表达了对灾情的震惊与关注、 对死难者的哀悼与痛惜、 对救援者的崇 敬和礼赞、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诗歌成 为大众表达感情的最好、 也最为普遍的方式, 那无数首源于国人被震 惊、震撼和震动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壮歌,汇成了一曲民族精神的 交响。所以,尽管我们的诗人站在了大灾难的精神前沿,但这绝不仅 仅是诗人的激情吟唱, 而是中华民族在大灾难面前一曲

4、既悲壮又雄壮 的集体大合唱。第二,抗震诗歌是人性复苏的自然奔放,是情感共鸣重于艺术表 现的精神符号。 抗震诗歌作为 “ 快速反应 ” 的精神产品,无论是表达关 注、讴歌英雄、礼赞生命、思考生活、抒写希望,还是捕捉人性的光 辉、谱写人间大爱的力量,绝大多数是直舒胸臆、语言朴素,但却荡 人魂魄、催人泪下。比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宝贝啊,不 要沉睡、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 了、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等之 所以广为流传, 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着多么高的诗艺,而是因为他们有 最朴素、最真挚、 最浓烈的感情,诗作的内容与生活实现了震惊人心 的对接、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

5、体验得到了完整地契合。再比如:“ 宝 贝,如果你活着,记住我爱你!” 这句母亲的遗言,虽然只是一条短 信,但它本身就饱含着一种生命的诗意和撕心裂肺的情感;温家宝总 理那句掷地有声振聋欲聩的:“ 是人民在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 ,更 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谁又能说,这不是激情饱满的诗句! 所以, 抗震诗歌是无需雕琢的真情袒露,是生命体验的本真宣泄。当然,因为艺术性的欠缺,这种 “ 快速反应 ” 的诗作大多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 诗人的深入思考, 我们期待着记录这场人类大灾难的经典诗作早日问 世。第三,抗震诗歌是对国人进行“灾难教育”的一部教科书,绝不 仅仅是“心灵重建”的力量。 灾难是国家和民

6、族的伤痛,绝不仅仅是 灾区的。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意志;灾难中有无数的事例让 人热泪盈眶;灾难让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灾难中包 含着有关社会、民族、国家、生命的一切信息。所以,对待灾难的态 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而要提高国家的文明程 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首先需要从普及灾难教育开始。从这个意义 上讲,那些发自内心的抗震诗歌无疑是对国人进行灾难教育的一部教 科书。但遗憾的事,那些相继推出的诗集,主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的 宣讲大部分将捐献给震区,旨在帮助灾区人民跨越内心恐惧的障碍, 重建心灵家园。比如明天出版社推出中国:震撼5 月 2008抗 震救灾诗集,该社社长

7、刘海栖就对记者说:“在大灾大难面前,中 国作家不会缺席, 中国的出版人同样也不会缺席。我们将共同把这部 作品献给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和受灾人民,尤其是那里的孩子们! ” 的确,面对灾难, 我们的诗人不会缺席,但如果把我们的诗作仅仅偏 狭地作为灾区“心灵重建” 的力量,而忽视了对国人包括我们每一个 人的灾难教育,毫不客气地讲,在下一次灾难降临时,我们还会回到 原点,会成为下一个遇难者。第四,抗震诗歌是特殊环境的瞬时景象,并不意味着诗坛由此走 向繁荣。曾几何时,诗歌脱离了时代,疏远了社会,远离了生活,对 大众失去了精神支撑和引领价值,以致有人因此感叹和惊呼:“诗歌 死了!”但今天,诗歌的热潮再一次

8、席卷而来,它记录了这场灾难, 温暖或打动了人心, 也呈现了诗歌独特的力量。 于是,又有人说:“诗 人震醒了”,“诗坛复苏了”,“它将震出诗歌的辉煌”。我以为, 无论是辉煌还是沉寂、 喧嚣还是平静, 诗歌永远璀璨地闪烁在人类精 神的领空。所以,当有人惊呼“文学死了”的时候,我想,不是文学 该死、诗人该死,而是某些糟蹋文学、糟蹋诗歌的文人该死、诗人该 死,死有余辜,死不足惜。今天,我同样丝毫不否认这场空前灾难对 国人精神凝聚、 价值构建和生命审视的强力推动,也丝毫不否认这种 “抗震诗抄”对诗人灵魂震撼、观念重估和创作取向的深度影响,我 也坚信我们的诗人会藉此反思中国新诗的命运和未来、反思诗人的历

9、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我更坚信灾难已经并在继续改变着人心、改变着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终将改变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但是,如果认为诗歌会因此“复活”,因此走向繁荣和辉煌,那不过是良好但却不切 实际的愿望。因为,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瞬时景象,它背后反映的不是 诗歌本身的勃兴, 而是脆弱的生命在大灾难中迸发的呐喊。当下的诗 歌热潮不过是大灾难掀起的潮汐, 虽然会有很多厚重的精神元素和高 贵质地沉淀入我们的灵魂,但潮汐过后,一切将复归平静。尽管我们 希望在灾难之后还能看到诗歌热情的延续,但肯定地讲, 诗歌的振兴 与辉煌仍需要一个痛苦的、艰难的、甚至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对此, 我们充满期待!2008-6-5 该文

10、于 6 月 6 在人民网(文化批评)首页发表,相继被新浪网、凤凰网等转载,并先后发表 于 6 月 9 日华商报、6 月 10 日安庆晚报、6 月 15 日苍梧晚报等,海外风笛诗社?南加专页6 月 13 日第 25 起、 6 月 20 日第 26 期连载。抗震诗歌:呼唤厚重的经典之作关于抗震诗歌热的再思考 陕西 / 寒山石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 足以让任何冷漠和麻木的心灵为之 震撼、为之触动、为之情不自禁。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巨大灾难 面前还原成一个简单的情感人、一个充满人性关照和反思的情感人、 一个如鲠在喉渴望宣泄的情感人。由此而引发、激发、迸发的抗震诗 歌热潮, 作为抚慰疼痛的 “ 创

11、可贴” 、照亮心灵的 “ 火把” 、激励精神的 “ 小号” 和凝集力量的 “ 粘合剂”,自然呈现出明显的情感化特征。 在那一 刻,诗歌的技艺变得不再重要,如何发出真挚的心声,表达炽热的情 感,鼓舞国人的斗志,凝聚同胞的力量,才是抗震诗歌的核心使命。 可以说,这既是抗震诗歌席卷而来、 形成大众参 与并感染大众的原因, 也导致 大多抗震诗歌缺少深度、 大气与厚重,甚至出现大量分行的 “ 非 诗” 现象。但随着这场灾难的日渐远去,人们更期待创作出情感与诗 艺并重的经典之作。这也是诗人的责任。为此,需要诗人做到“ 五少 五多” : 少一些激情的宣泄,多一份理性的反思。 诗歌在语言上短小精悍、 节奏明朗

12、,在情感上可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正好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导致抗震诗歌成为国人情感的集体宣泄,成为“ 中华民 族集体悲情的仪式化表达” ,最终演为充满人性悲情的诗歌潮流,导 致感性的冲动湮没了理性的审视, 因而从总体上讲缺乏一种反思的精 神和力量,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悲愤有余而思考不足。但灾难总会 结束,生活还要继续。毫不否认,灾难已经教育了国人,也深刻地影 响了国人的思想和观念。但过多地宣讲“ 地震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国 人” ,是不切实际的。比如,我们捐了款、献了血之后,会不会重新 回到坚硬的内心和油滑的世俗?会不会也有一些人因此感叹生命的 脆弱而醉生梦死地生活?那些在灾难中同样受到心

13、灵震撼的贪官们, 会良心发现、 立地成佛, 从此不再贪吗?我们这个民族是缺乏反思品 质的、是极易 “ 好了伤疤忘了痛 ” 的。如果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只歌 颂不反思,只表彰不惩罚,悲剧还会重演。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发 生这样的灾难, 我们做错了什么?若要避免发生类似的灾难,我们还 能做什么?如何将灾难中呈现出的社会效率和人的品质保持下去? 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恰恰是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诗人) 所匮乏的。 少一些名利的欲望, 多一份担当的责任。 任何创作一旦注入名利 的动机,就如同在鸟的翅膀上系上黄金,注定不会飞得更高。在“ 奉 献爱心 ” 名义下纷纷出笼的一本本抗震诗集或专刊中,究竟有

14、多少是 作者的 “ 发表欲” 、有多少是编者的 “ 金钱观” 呢?恐怕需要我们每个人 扪心自问。“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 头” 这首名为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短诗,赢得了无数人 的热泪,但该诗的作者之争愈演愈烈, 又表明什么呢?这种名利之争, 实在是抗震诗歌的一大耻辱! 我想那可怜的孩子如果天堂有知,或许 会写出一首诗人,快抓紧名利的手!诗人,首先是一种担当。尽 管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 名利成为人们追逐的最大公约数,但诗人 必须在浮华与浮躁之外, 保持特有的敏感和良知, 保持应有的责任感。 如果想借泥沙俱下的 “ 抗震诗潮 ” 而趁机收获名利,

15、 是不可能创作出厚 重诗作的。 少一些肤浅的呻吟, 多一份刻骨的体验。 如果说文学真如先哲所 说是“ 人学” ,那就要描写人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样,写诗要有激情, 必须要有感而发。 但一些诗人缺乏生活体验, 但却在不愿 “ 离场” 参与 心态下,写出了一些不痛不痒、甚至人们伤害的东西。比如余秋雨先 生的自语: “ 我没有想到 /这些日子会流下平生最多的眼泪/ 我没 有想到 / 几亿人会同时守护生命的高贵/ 我没有想到 / 深深牵动中国 千家万户的 /是废墟下几丝微弱的呼吸/我没有想到 /最终驱除外界种 种误会的 /是中华民族自然本性的透明呈现” ,就让人十分震惊。 四个 “ 没有想到 ” 简直

16、触目惊心! 真没有想到经历了 “ 文化苦旅 ” 的余秋雨先生在这场 “ 灵魂苦旅 ” 中竟会 “ 没有想到 ” 。再接着看他 “ 在全民悼念的 汽笛声中我暗暗自语 /如果能有十个轮回 / 即使再有地震海啸 /我选择 投生的土地 /一定不会改变 ” ,我们也只能无语了。“ 在全民悼念的汽 笛声中 ” ,我们除了静默的致哀,有谁还会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心游万 仞地“ 暗暗自语 ” 呢?连一个文化名人, 竟然制造出这种缺少起码的对 生活真实感受的 “ 次品” 来吸引眼球,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在附庸风雅! 所以,诗人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必须与灾区的受难者们休戚攸关、 感同身受,并把自己对生活的痛切感悟、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对灵魂 的严厉拷问艺术地表达。 一个诗人如果缺乏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那 倒不如干脆 “ 封笔” ,免得制造一些乌七八糟的垃圾。 少一些肉麻的歌咏, 多一份真情的抒写。 不错,我们的诗人应当 以生命和激情来讴歌在这场大灾难中所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无坚不 摧的精神,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斗志,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气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