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8982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3.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海滨《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学案例案例名称:海陆的变迁的教学案例所属课程: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所属专业:七年级地理授课课时: 2 课时设 计 人:孙海滨工作单位: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第二中学联系电话: 13831415172 2 海陆变迁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教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内容,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

2、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三)教材处理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 教学难点(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板块分布的记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能力培养与训练(1)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三、学生情况分析1、初一学生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2、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

4、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3、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3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听说过 “沧海桑田” 这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愿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沧海桑田”的理解。用学生并不陌生的“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授新课 】(板书)一、沧海桑田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白板展示

5、)课本P37图 2.13“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生物化石?(白板展示) 课本P38 图 2.14“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遗迹?(白板展示) 课本P38 图 2.15“ 荷兰的围海大坝 “ (提问)谁来说说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为什么荷兰可以这么做?(教师评价后点拨归纳)(1)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 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 现在变成了陆地, 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 , 说明了我国

6、东部海底大陆架, 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 现在变成了海洋, 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3) 荷兰是着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 , 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认真听老师点拨归纳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 力 得 到 充 分 发挥,撞出思维的火花。分组进行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 意 识 和 合 作 意识。4 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 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 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否则 , 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提问)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7、请同学们从刚才的三个实例试着分析。(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1、 地壳的运动2、 海平面的升降3、 人类的活动(承转)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 板书 )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各大洲的轮廓?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呢?(探究) 观察非洲、 南美洲轮廓, 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讲述) 上个世纪初, 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 经过系列考察, 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白板展示动画):大陆的漂移(讨论) 为什么将鸵鸟、 海牛等生物以及古底层作为非洲同南美

8、洲当初是一块陆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充分证明维格纳的说法吗?(老师归纳)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 进而大胆提出大陆在漂移的证据。(1) 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 调查发现 , 各相邻大陆 , 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3) 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小组讨论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小练习)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的活动(思考)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观察世界地图,谈发现、谈猜想。(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41 页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活动)完成教

9、材40页活动题:对图中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老师提升补充,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能力。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趣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5 (过渡) 在当时很多人产生了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到了 20世纪 60 年代, 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飘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就形成了板块学说。(板书)三、板块的运动(白板展示)课本P42 图 2.22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提问)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六大板块?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

10、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白板展示) 课本 P42图 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问)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 ?为什么 ? (老师归纳)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 ,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 ,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说一块 , 鼠标点击闪动一块 ) 。 第二 ,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 ( 分别点击各板块的箭头, 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的方向) 。 第三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2) 世界的火山、 地震集中分布在

11、两大地带 , 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带。(补充材料)细讲地震播放有关地震的录像讲述: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 万次地震,那么 , 是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象我们刚才看到的地震破坏性那么的大呢? 实际上 , 地震是有大小等级之分的。下面给大家看看地震的有关知识. 破坏性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地震前兆: 1、动物反应异常;2、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3、有地光和地声。进行防震教育:1、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 2、躲在坚固的家具下;3、保持体力,等待救援。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

12、点。学生观察 , 并分成学习小组讨论: 利用地图和教师的信息提示,总结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观看录像学生认真学习预防地震的相关知识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掌握难点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的运用。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进行知识的延伸,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补充材料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6 (提问)有人预言 , 几千万年以后 , 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 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主要内容, 强调重

13、点 ,并鼓励大家发奋学习, 去发现探索地球的奥秘。和 分 析 归 纳 的 能力,灵活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七、课堂达标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A亚欧大陆内部 B太平洋的岛屿上 C板块交界处 D北美大陆。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A全球分为七大板块 B各大板块是稳定的C各大板块都有“内稳边活”的特点 D各大板块都朝同一方向运动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 B我国人类劳动破坏的结果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A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5、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

14、A褶皱山脉 B深海沟 C裂谷或海洋 D海岭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分布在板块与板块、板块和板块的接触地带。7、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8、“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C大海也是农田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9、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 . 10、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A应立即逃跑、跳楼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八、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

15、陆分布的基础上, 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 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7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 沧海桑田 ” 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新课:围绕“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最大的优点: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16、、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3、语速太快。改进措施:1、进一步熟悉教材,拓展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尽快掌握地理教学的教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上,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