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测绘(培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8176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图测绘(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形图测绘(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形图测绘(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形图测绘(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形图测绘(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图测绘(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图测绘(培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2 大比例尺全野外数字化碎部测图与常见问题一 基本知识(一)地形图- 通过实地测量或编绘的方法将地面上各种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按一定比例尺, 用规定的图式符号以正射投影方法绘制在图纸上,这种既表示出地物的平面位置、几何形状及大小,又表示出地貌起伏形态的图。 (二)地形图的主要内容1. 测量控制点。2. 地物要素包括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等。3. 地貌要素包括等高线、示坡线、高程注记点、陡坎、斜坡、陡崖、滑坡、冲沟、地裂缝、岩溶漏斗、独立石、溶洞、石堆、石垄、土堆、坑穴、土质等。4. 境界5. 植被6. 注记 (三)等高线1. 等高线 - 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相邻各点所连接而

2、成的闭合曲线。( 亦可形象地表述为:地球表面被以等高距设定的不同高度的水平面所截,截面线以一定的比例在平面的垂直投影 ) 。具体分为:113 (1) 首曲线 - 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按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又称基本等高线。(2) 计曲线 - 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每隔四条首曲线加粗一条的等高线,又称加粗等高线(从0 米高程起算,基本等高距的5 的倍数) 。(3) 间曲线 - 按 1/2 基本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又称半距等高线。(表示局部地貌时使用,可不闭合) 。2. 等高线的特性(1)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高程相等。 但高程相等的点不一定在同一条等高线上。(2)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在本幅图内不能

3、闭合,则在相邻图幅内闭合。(绘制等高线时,在遇到建筑物及陡坎、斜坡、堤坝、双线道路、双线沟渠、河流时,绘到上述符号边沿中断,其他情况下一般不能中断)。(3) 等高线除在陡坎、陡崖处之外,不能重合、相交。(4) 等高线与山脊、山谷特征线成正交。(5) 同一幅图内,等高线越密,表示地面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表示地面坡度越缓。 (四)示坡线是指示斜坡降落方向的短线。它与等高线垂直相交,应在谷底、鞍部、山头及斜坡方向不易判读的地方和凹地的最高、最低一条等高线上绘出。(五)典型地貌的名称地貌是指地表面的高低起伏形态,是地形图要表示的重要信息之一。地貌的基本形态可以归纳为几种典型地貌:1. 山丘(山头)凸

4、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丘(山头) ;2. 洼地凹入而低于四周的低地称为洼地;3. 山脊山坡上隆起的凸棱称为山脊,山脊上的最高棱线称为山脊线(又称分水线);4. 山谷两山坡之间的凹部称为山谷, 山谷中最低点的连线称为山谷线 (又称合水线);5. 鞍部相邻两个山头之间的最低处形状为马鞍状的地形称为鞍部,它的位置是两个山脊线和两个山谷线交会之处。6. 绝壁(陡崖)近于垂直的山坡称为绝壁(又称陡崖) 。114 图(1) 综合地貌及其等高线表示(六)用等高线表示典型地貌1. 山丘和洼地的等高线图(1)中的 1 处为山丘的等高线, 2 处为洼地的等高线。它们投影到水平面上都是一组闭合曲线,从高程注记中可

5、以区分这些等高线所表示的是山丘还是洼地,也可通过等高线上的示坡线来区分,示坡线的方向指向低处。2. 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山脊的等高线是一组凸向低处的曲线( 图(1)中的 3 处),各条曲线方向改变115 处的连接线 (图中点划线 ) 即为山脊线。山谷的等高线为一组凸向高处的曲线( 图(1)中的 4 处),各条曲线方向改变处的连接线(图中虚线 ) 称为山谷线。山脊和山谷的两侧为山坡,山坡近似于一个倾斜平面,因此山坡的等高线近似于一组平行线。3. 鞍部的等高线典型的鞍部是在相对的两个山脊和山谷的会聚处( 图(1)中的 5 处) 。它的左右两侧的等高线是相对称的两组山脊线和两组山谷线。4. 绝壁(陡崖

6、)绝壁都是由于地壳产生断裂运动而形成的,绝壁有比较高的陡峭岩壁,等高线非常密集,因此在地形图上要用特殊符号来表示绝壁(图(1)中的 6 处) 。二、大比例尺全野外数字化碎部测图在已完成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在野外用全站仪对测区内地物、地貌特征点进行实地测量(并在现场绘制地形草图或对每一点的属性、连接关系进行编码),将野外采集的三维坐标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使用测图软件进行人机交互编辑生成数字地图,最后用绘图仪自动输出地形图。 (一)作业流程:准备工作(控制资料准备、工具准备、仪器检查、学习培训)野外数据采集内业计算机编图、整饰图形输出回放、过程检查地形图输出、数据保存116 (二)各工序工作要点及常见

7、问题1. 准备工作阶段(1)仪器检查重点检查使用仪器的相关重要部件的功能是否良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检查对中杆、钢卷尺的长度是否正确。如:脚架、仪器脚螺旋、对中器、止动旋扭、垂直度盘指标差等是否符合要求。使用的测图软件、 系统库、版本,是否是设计书指定的。(2)学习培训应全面系统地学习本项目技术设计书有关碎部侧图的张节,掌握基本的技术要求。如: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测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基本数学精度 (即地物平面坐标中误差和限差,高程注记中误差和限差,等高线插求中误差和限差) 。做到心中有数。熟悉、了解“图式”各种符号的定位点、表示的实体内容,熟练掌握各种符号的使用方法。(3)常见问题一

8、是不在作业前进行仪器检查,使用的仪器脚架不稳固,极易发生方向偏扭;仪器的视准轴与激光测距轴不一致;垂直度盘指标差超限。导致采集数据错误,降低生产效率。二是测前不进行学习培训,凭以往经验盲目生产,导致所采用的作业方法不符合实际。2.外野数据采集阶段(1)测站检核每个测站(特别是支站点)都要进行必要的检核(可用测站附近的各级GPS点、各级导线点、图根点、已测过的明显地物点),以防止摆错点,用错点的坐标和高程,测站点与定向点颠倒,X 与 Y 坐标颠倒,仪器在定向后扭动等项错误发生。(2)地物点采集地物点主要采集各种建筑物、 构筑物与地面相接的几何特征点。如:房屋角、不同高度不同层数的分界点;各种检修

9、井、电杆、指示桩等点状地物的中心点;公路的中线和边线;单线沟渠的中线;双线沟渠的边线和中心底部点;大车路、小路的中心线点;各种不同地类、林地、果园等的地类界(略)。特别强调的是:117 以上采集的点不但要平面坐标正确,还要保证所有点的高程正确,在实际工作中因通视困难需改变已设定棱镜高度的点,一定要及时在观测中进行改正。坚决改掉在地籍测图工作中形成的不顾高程正确与否,随意改变棱镜高度而在仪器中不改设定的站标高的错误习惯。一些地物(如:房屋、水池等)测点较密集、并且需要使用免棱镜(或频繁改变棱镜高)时,可对不需要高程的点加“”号,并在导入计算机进行编图时及时删除。(3)地貌点采集地形点主要采集能够

10、真实体现地表高程起伏、构建地面模型的地形特征线、特征点(如:山脊线、山谷线、山头、鞍部、坡度变换点);还有陡坎 (梯田坎 )、斜坡、陡崖、滑坡、冲沟、地裂缝、岩溶漏斗、独立石、溶洞、石堆、石垄、土堆、坑穴、及较大陡坎、斜坡的坡脚点。118 (4)草图与编码草图要清晰可辨认,点的编号与仪器存储的序号一致,草图符号使用正确,点的连接关系清楚。如用编码测图,每个点的编码要正确表示该点的属性和连接关系。总之,野外数据采集是数字化测图的关键,工作要求是:每个测站采集的点无错漏,数学精度符合规范要求。测站之间连接无缝隙。(5)常见问题 居民地周围房前屋后的陡坎遗漏较多。 高程点错点较多。主要原因:在地籍测

11、图工作中形成的忽视点的高程正确性,随意改变棱镜高度,而在仪器中不改设定的站标高的错误习惯。 斜坡和较大的陡坎底部无高程点。 地貌主要特征点、特征线和坡度变换点采集有欠缺,一是采点位置不当,二是采点密度不够,用采集的点所构建的不规则三角网地面模型与实地地貌不吻合,形成的等高线与实地地势形状不符。3内业计算机编图及整饰阶段(1)地物编辑(略)(2)等高线编辑首先选取全部的采集点的高程(不允许对所采集的高程点进行设置间隔过滤选取) ,删除所有的错误高程点。 平地和梯田地区用手工绘制。山地、丘陵、斜坡地按不同的区域范围分别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地面模型(必须检查,对出现的悬空、入地的三角形进行删除、增加修改

12、,特殊情况下需加一些辅助点),自动生成等高线,然后对等高线进行必要的光滑处理。(3)高程注记点高程注记点是地形图的地貌要素之一,高程注记点的选取要满足四个要求: 密度要求平坦地区一般每格812点,地貌复杂地区还要加大密度。119 要分布均匀。 重要、明显的地物点要注记高程(如:宝塔、水塔、烟囱、堤坝、水井及高大建筑物,道路交叉、转弯、变坡处等);主要的地貌特征点(如:山顶、鞍部、山梁、谷底、坡脚底、明显的坡度变换点等)。 要顾及不同的高程面。(4)常见问题 大车路和图上宽度小于2mm 的沟渠,不按平均宽度绘制。 相互连接的坎子,表示的层次不清。相邻地物线压盖、粘连。应用曲线表示的地物线、等高线有明显折角。居民地周围、田坎稠密的梯田地区等高线漏绘。高程注记点密度不够,不均匀,位置选取不当。棚房符号使用错误较多(四面无墙、一面有墙-) 。水系无系统性(还有高、低压线) 。等高线生硬,且局部失真,精度难以达到要求。地名注记、道路注记不符合要求。3.过程检查输出的图要显示采集点位,便于检查。自查必不可少,项目部检查要有记录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