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480957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8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肖会舜 676970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 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人可能会 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 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 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 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 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 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 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 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 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

2、的 哲学家汤因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 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 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 佛法。” 一、文化界说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 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 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 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 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 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 ,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1、“文”、“化”与“文化”的界说“文

3、”的本义,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 例如“物相杂,故曰文”(易经系辞下),“五 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引申为外表 、装饰之义,例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又引申 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以及文物典 籍、礼乐制度,例如“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 论语子罕);再引申出“美”、“善”、“德行” 之义,例如“礼减而进,进而为文”,郑玄注曰:“ 文犹美也,善也”(礼记乐记郑注)。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成”、“ 教化”。 例如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问 ), “男女构精,

4、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见诸 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 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文化的 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 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 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即“以文教 化”)来解释“文化”的意思十分明显。 在西汉以后,“文”与“化”终于合成了一个完 整的词,如刘向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铢。”(说苑指武 ),但“文化”的意思仍然是“以文教化”。东 晋束皙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 的王融也说:“

5、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文化的含 义依然是“以文教化”或“文治教化”,是与“武 力征服”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化”的概念,是19世纪 末通过日文转译的西方外来词,其含义与我 国古代的含义不尽一致。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 基本含义指的是“耕作”,后来引申出居住、 练习、留心、注意、敬神等多种含义。英文 的“文化”一词是culture,最初有改良土壤、 栽培植物等含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 、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 尚等意义。 17世纪德国学者S普芬多夫就曾对“文化”一 词作过界定:文化是社会人的活

6、动所创造 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而存在的东西的 总和。 可见,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先从人类 的物质生产活动开始,再进而引申到精神 生活领域的。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与我 们对“文明”一词的理解比较接近。(孔颖达 对“文明”释之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经天纬地”者,即改造自然界创 造物质文明;“照临四方”者,即人类创造的 物质文明、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再扩展到 用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柯亨1952 年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 从符号文化文化学派的立场出发,认为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

7、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 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 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 是价值观念。” 2、对“文化”的现代理解 当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 对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 ,在深入、广泛的研究基础上,人们对“文 化”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如下的共识: 1)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与“天道”(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既相 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即人类社会的发 展变化规律。人类在探索“人道”的过程中 ,便创造了文化。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并在 不断地改造着人,因此文化是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活动,同时也是改造人类自身

8、 的活动。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 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 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 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 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 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在其进步 与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分化出精华与糟 粕。 4)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应该是“自然界的人 化”和“人类的文明化”这两个方面的统 一,即是人类合理、科学地顺应、利用、 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与人类自身素质持续提 高过程的统一。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

9、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着眼于人类 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 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的“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 有价值的共业也”就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 表示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文化”。“狭义文 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物质创 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 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之为“小文化”。 1871年,号称“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 的“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 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可谓是对“狭义文 化”较早的经典

10、定义。 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对“文化” 的定义做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文 化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 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 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 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 精神生活领域”。 中国的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亦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 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 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 组织机构”。我国现行教科书中所采用的文 化概念(或定义),一般采用的是“狭义文 化”的概念。 1、文化的分类 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

11、步分类 :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 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 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 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 ,边缘文化 (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 半规范性文化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 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 性文化。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12、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 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 ,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 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 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等。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 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 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 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 化之分。 2、文化结构 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的划分方法,这里仅以“四 层次”说展开论述。 1)物态文化层。该

13、文化层是由人类所加工于自 然而创制的各种器物所构成,是人类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物态文化层构成了整个文化 构成的基础。物态文化首先表现为“文化”创制的 各种器物,如各种生活用品、工艺品、建筑、道 路、交通工具等,同时还表现为工艺技术等“物化 的知识力量”。 2)制度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活动中所创立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所构成。 以制度的方式将人们的行为方式固定化、 程式化。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 、礼仪制度,都是制度文化的体现。 3)行为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习惯性行为所构成。人际交往中约定俗 成的习惯性定势。以礼俗、民

14、俗、风 俗形态出现。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个人生活 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留下来的传统模 式和准则的顺应,每一个人从他诞生 那一刻起,他所面临的那些风俗便塑 造了他的经验和行为。” 4)心态文化层。该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 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所构成。 该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该文化层又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 意识”两个子层次。(社会意识形态是经过 加工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又可以划分 为基层意识形态例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 和高层意识形态例如哲学、文学、艺术 、宗教) 社会心理,潜藏在大众生活中的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深

15、层结构” 。 3、文化的作用 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 切。” 传递功能 教化功能 社会功能传递功能 早川一荣语言、意义和成熟:“人有超 肉体的遗传途径,这就是文化。” 文化作为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形成社会 的遗传密码,遗传基因,不断的复制,使 社会得以进化,并形成一个民族特有的风 貌。 教化功能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

16、,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 化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 的作用愈加重要。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功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 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 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 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文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