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747942 上传时间:2017-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1 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口服缬沙坦 80mg/d,疗程 1 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率、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 ,LVEF 增加(P0.01) ,心功能改善 12 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缬沙坦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备

2、选药物。【关键词】 缬沙坦 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活化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临床上 CHF 的基础治疗策略是利用传统的ACEIs(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抑制 RAS 系统,同时常辅以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n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s)协同治疗,但两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方式仍是目前的调研热点1,2 。缬沙坦(Valsartan) ,是一

3、种选择性2作用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受体 AT1 亚型的拮抗剂3 ,本研究观察了缬沙坦结合基础治疗对 41 例慢性 CHF 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治疗对象选择 2003 年 9 月 2007 年 10 月以常规洋地黄、利尿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s)治疗 2周以上仍无效的慢性 CHF 患者 81 例,其中男 44 例,女 37 例,年龄 4281 岁。冠心病 37 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 9 例) ,高血

4、压性心脏病 30 例,风湿性心瓣膜病 8 例,扩张型心肌病 6 例。心功能(NYHA 分级)2 级 21 例,3 级 24 例, 4 级 36 例。排除低血压、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研究对象入选后继续应用洋地黄及其它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A 组)40 例,常规治疗;治疗组(B 组)341 例,常规治疗加缬沙坦 80mg,每日 1 次。疗程为 1 个月。1.3 疗效标准监测内容包括患者血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的变化。 治疗后心功能改善 2 级为显效,

5、改善 1 级为有效,无变化或恶化者为无效。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s 表示,采用 SPSS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有效 13例(35%),无效 24 例(60%);治疗组例中显效 15 例(43.59%,P0.05),有效 17 例(41.46%) ,无效 9 例(21.95%。经检验 A、B 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10mmHg,血压正常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均 0.05) ,治疗后各组间比较血压、LVEF 有显著性差异(P0.05),缬沙坦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表 1 缬沙坦治疗前后有关指标的变化及比较(略)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P0.

6、05。2.2 不良反应部分病人出现头晕、无力、体位性低血压、水肿、疲劳、失眠、恶心、和消化不良。未出现干咳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3 讨论心力衰竭是心功能不全代偿过程中各种代偿机制恶性循环所致的结果。现代医学认为:心衰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 RAS、交感神经系统以及利尿钠肽等激素被激活,代偿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但同时导致的心室发生重构,使患者病情加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升高。正因为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对 CHF 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治疗的原则不仅要对症改善血流动力学,而更应着眼于全面干预被过度激活的神经-体液系统,尤其是 RAS,才能真正从多个环节阻断心衰的进程。5近年来,在难治性 CHF

7、的临床治疗中, 基础采用 ACEIs 扩血管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长期使用会有逃逸现象,并不能完全抑制心脏、血管、肾脏及局部组织的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浓度升高,而且 ACEIs 存在着不可克服的不良反应,如非剂量相关性的刺激性干咳(5%20%) ,咽、喉、呼吸道、肺等致命性血管神经性水肿(0.10.2%) 。因此,在基础治疗之上结合 ARBs 应用成为目前治疗慢性 CHF 的改良策略。ARBs 通过特异拮抗 Ang 的生理效应而发挥治疗 CHF 的药理学作用2 。缬沙坦是第二个研制成功的新一代 AngAT1 受体拮抗剂,其作用可靠、安全、副作用小。主要功能表现在: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缬沙坦是高选择

8、性的 AT1 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 RAS 系统和其他旁路途径生成的 Ang与AT1 受体结合,直接在受体水平阻断导致心力衰竭的途径;同时增加血管紧张素与 AT2 的结合,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增加,产生扩张血管效应,也有利于 CHF 的治疗。 防止心肌及血管壁肥厚:长期使用能有效阻止心室肥厚与心肌纤维化,也能逆转已出现的纤维组织和肌层内冠状动脉壁的增厚,提高血管顺应性46 。其治疗 CHF 的可能机制为: Ang激活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AT1 受体而使毛细血管前小动脉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缬沙坦拮抗 AT1 受体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达到控制心力衰竭的目的。 Ang激活肾脏 AT1 受体使

9、肾脏近曲小管的钠、水重吸收增加,继发性醛固酮功能亢进,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缬沙坦通6过拮抗 AT1 受体使血容量下降,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Ang刺激外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抑制其重吸收,这一作用使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加重心衰,缬沙坦通过拮抗 Ang 受体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改善心功能7 。我们的调查研究说明,在慢性 CHF 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AngAT1 受体拮抗剂缬沙坦,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提高心衰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有效策略,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 Irons BK,Tsikouris JP,Thomas AA.The use of angiotensin

10、receptor blocker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4(6):718724.2 Willenheimer R,Erdmann E,Folath F,et al.On behalf of the CIBIS-III investigators.Comparison of treatment initiation with bisoprolol vs. enalapril in chronis heart failure patients:rationale and des

11、ign of CIBIS-III.EJHF 2004,6:493500.73 Wellington K,Goa KL.Valsartan: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m J Cardiovasc Drugs,2002,2(4):267274.4 Latini R,Masson S,Staszewsky L,et al.Valsarta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4,5(1):181193.5 Reed SD,Friedman JY,Velazquez EJ,et al.

12、Multination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valsarta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the 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Val-HeFT).Am Heart J,2004,148(1):122128.6 Krum H,Carson P,Farsang C,et al.Effect of valsartan added to background ACE inhibito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Val-HeFT.Eur J Heart Fail,2004,6(7):937945.7 Ripley TL.Valsarta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nn Pharmacother.2005,39(3):4604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