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74708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向、班固所见《太史公书》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劉向、班固所見太史公書考2014-08-19 09:17:06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易平兩漢著名學者劉向(包括劉歆)和班固都曾與司馬遷太史公書有過密切 關系。劉向於西漢成帝時領校中書秘籍,所撰別錄 ,頗采摭太史公書。 (註: 漢誌卷三十藝文誌第十?諸子略?儒家“ 晏子八篇”下,班註: “有列 傳” 。師古曰: “ 有列傳者,謂太史公書也。 ”此即劉向別錄采太史 公書 ,此類甚多。 漢書 (班固撰,顏師古註) ,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 1962 年版。 )向卒,子歆嗣父業,“總群書而奏其七略 ” 。 (註: 漢書卷三十藝 文誌第十 ?序 。 )東漢明帝時,班固著述蘭臺並典校秘書,所著漢書多取

2、資 司馬遷書,又因七略而誌藝文 。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和班固漢 書?藝文誌均著錄太史公書 。劉、班之所據乃兩漢秘府藏本,當是當時所能 見到的太史公書最佳本子。 別錄 、 七略已佚,二劉校錄的西漢秘府本 太史公書是否缺殘,現存漢籍中未見有確切記載,僅於漢書?藝文誌裏 略有蹤跡可尋。 東漢時蘭臺本 太史公書 “十篇缺”,班固漢書已有明言(詳 下文) 。該書缺於何時,缺哪十篇,班氏則無說,遂留下一疑團。及至三國時有 魏人張晏註漢書, (註:見顏師古漢書 ?敘例 。 )始舉發班固所見本太史 公書十缺篇篇名,又稱“元、成之間,褚先生補缺”(註:張晏說見史記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裴骃集解 、司馬貞索隱

3、引。 史記 (司 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宗節正義),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 年版。又漢書卷六十二司馬遷傳第三十二顏註引(筆者案:裴骃、顏師 古、司馬貞三家所引張晏說文字略有歧異)。雲雲。依張晏之說,早在西漢元、 成之前, 太史公書就缺十篇。那麽二劉所見本並非完帙。張晏史記亡篇 說在後來引起過很大爭議, 迄今仍未了斷。 歷來論者多致力於考辨張晏所說史 記十亡篇之是非,而對該書缺於何時的問題未加深論。及至近人余嘉錫著太 史公書亡篇考, (註:載於余嘉錫論學雜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62 年版,第 3、4、80頁。 )本張晏說推斷西漢宣帝時楊惲所宣布的太史公書 已缺佚十篇。 余氏

4、有較詳考說。 筆者對西漢劉向所見 太史公書 缺十篇之說持不同看法, 又於東漢班固所 見太史公書的情況亦略異於前修時賢之見,擬一並陳於此文。劉向、劉歆和 班固所見太史公書完缺的情況, 漢書?藝文誌著錄和班固有關註語提供了 最基本的考證依據,本文緣此入手,試考其事。一、劉向所見西漢秘府本太史公書為百三十篇完帙劉向別錄、劉歆七略所著錄太史公書篇帙之完缺,可從漢書? 藝文誌中推知。 漢書?藝文誌?六藝略?春秋家有“太史公百三十篇” 。此條下,班註 雲: “十篇有錄無書”。案漢誌著錄太史公為百三十篇,而班註又稱十篇 “無書” ,實只有百二十篇,班氏所錄與自註不相合,這裏正表明劉、班所見本 太史公書 篇帙

5、完、缺之不同。 欲知其詳, 先得明確班註 “有錄無書” 的“錄” 字之所指。(一)班註“十篇有錄無書”的“錄” ,指別錄、 七略著錄 漢誌班註稱“有錄無書”者凡兩見,俱出六藝略?春秋家 。一是“ 夾 氏傳十一卷”下,註“有錄無書” ;二是“ 太史公百三十篇”下,註“十篇 有錄無書”。漢晉以來註家論者於此事鮮有議論,蓋以班氏兩註本無可議之處。 近代學者則頗有異說,分歧就出在對班註“錄”字的理解上。茲舉三家有代表性 的意見。 王先謙漢書補註 卷三十解釋班註 夾氏傳 “有錄無書” 曰: “有錄”者, 見於二劉著錄。 (註:王先謙漢書補註,中華書局影印光緒二十六年虛受堂本, 1983年版。 ) 照王氏

6、解釋,班註“有錄無書”的“錄”,指的是二劉別錄、 七略著 錄。據此,班註太史公“十篇有錄無書”,意謂十篇“無書”者,在別錄 、 七略中有著錄。 楊樹達漢書窺管卷三(註:楊樹達漢書窺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15 頁。 )斥“王說殊誤”,楊氏曰:見於二劉著錄,不得雲“有錄”。 且班誌本之劉歆 七略 ,班自註雲“有錄無書”,亦當是七略原文,而雲“見 於二劉著錄”,何可通乎?今以下文“太史公百三十篇有錄無書”推之,當為 有目錄而無書耳。太史公自序“作五帝本紀”雲雲,即太史公之錄也 , 楊氏提出:(1)班註的“錄”是指“目錄” 。 他舉例有“太史公之錄” (筆 者案:即太史公自序所列的全

7、書篇目),又劉向校書“校上序皆次於目錄之 後” (筆者案:即劉向在諸書敘錄中所列其書目錄)。楊氏所舉“目錄”應分兩種 情況:所謂“太史公之錄” ,是原書作者自敘中的目錄;而劉向書錄中“具有次 第與目錄”,乃校書者校定的目錄。楊氏否定王氏之說,認為班註“有錄”指的 是原書自敘的目錄。(2 )楊氏謂班註“有錄無書,亦當是七略原文”。這 是他駁王氏說的理由。 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註:載於余嘉錫論學雜著 ,北京:中華書局 1962 年版,第 4 頁。 )亦有兩說:“錄”者,別錄也。所謂“條其篇目,撮其旨 意”者,即太史公自序之體,今尚有孫卿書錄可證。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著於七略,載於本傳

8、(筆者案:指 漢書?司馬遷傳) ,而張晏復臚舉其篇目,其事至為明白,無可疑者。 余氏前一說與王氏補註略同(但王氏未說班註用二劉語),後說則與楊 氏窺管無異。 班氏兩註的“錄”字指的是原書目錄,還是二劉著錄,乃問題之關鍵,可於 “無書”兩字推求其解。班註兩言之“錄”字所指相同(筆者案:諸家對此俱無 異議) 。但“無書”兩字的含意,兩註則有區別。班註太史公十篇“無書”, 指無其篇, 即缺十篇。 三國誌 ?魏書?王朗傳 附王肅傳 曰: “於今此兩 紀 有錄無書。” (註: 三國誌 (陳壽撰, 裴松之註)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59 年版。 ) 王肅乃謂其時 史記無景帝、武帝本紀 兩篇,是其證。而夾

9、氏傳 之“無 書” ,顯見與此有不同。 宋王應麟漢書藝文誌考證 卷四曰: 夾氏傳十一卷, 有錄無書,然則錄存而書亡也,有書當考。(註: 十五史補編本,中華書局 1963年版,第 1403頁。 )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卷二十四曰:王吉能為騶氏春秋。 隋誌 : “王莽 之亂,鄒氏無師,夾氏亡。 ”此固先有其書,故二劉著錄,至班氏乃絕耳。下雲 “夾氏未有書”,非也。按後漢書 ?範升傳 : “ 春秋家又有騶、夾,如今左 氏傳得置博士,騶、夾並復求立。 ”則秘府雖亡,而私學未絕也。 (註:沈欽韓漢書疏證,光緒二十六年浙江官書局刊本。 ) 周壽昌漢書註校補、姚明輝漢書藝文誌註解等均主此說。 (註:周壽 昌漢書

10、註校補卷三,史學叢書本。 )王、沈諸家俱以為夾氏傳原有書, 後來亡佚。是說不確。 漢誌?六藝略?春秋家小序曰:及其末世,口說流行, 故有公羊、 谷粱 、 鄒 、 夾之傳,四家中公羊 、 谷粱立於學官, 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漢誌小序本之七略 ,這是眾所公認的事實。據小序“夾氏未有書”, 知二劉時夾氏仍以口說流行,未著竹帛。班註所謂夾氏“無書” ,當是本來就 無書,非其書後來亡佚。 夾氏既不曾有書,是否有如余嘉錫氏所說“自敘” 之類文字,不得而知。但余氏謂夾氏傳即使無有自敘,也不能說劉向無從著 錄,這個意見有理。(註:吳承誌橫陽劄記卷九(南林劉氏求恕齊刊本)謂 “夾氏無書,向、歆何緣憑校, 錄

11、 、 略何緣錄著目”,因推斷漢誌兩註 皆蔡謨漢書音義 “所輯孟康諸家語”。余嘉錫氏斥之: “意為穿鑿, 紕繆甚殊。” 是也。見余嘉錫論學雜著 ,第 4 頁。 )詳審漢誌 ?春秋家小序“鄒氏無 師,夾氏未有書”兩句,當理解為鄒氏有書“無師”,而夾氏 “無書”則 有師,否則夾氏無以傳世。 夾氏傳乃依經釋義。今文春秋經十 一卷, (註:見漢書卷三十藝文誌第十 ?六藝略?春秋家 著錄。 ) 公 、 谷 、 鄒 、 夾四傳同,故劉向因以著錄“ 夾氏傳十一卷”;又夾氏有師說 傳,劉向得以“撮其指意, 錄而奏之” 。 (註: 漢書卷三十藝文誌第十 ?序 。 ) 所以,劉向別錄有夾氏傳敘錄 ,劉歆七略亦有著錄

12、,當無疑義。班 註夾氏傳 “有錄” ,指的就是二劉著錄。 我們又可從阮孝緒 七略獲得確證。 七錄曰:“建武中, 鄒 、 夾皆絕。” (註: 廣弘明集卷三,四部叢刊 本。 ) 夾氏傳在東漢建武時亡絕,它縱是原有“自敘”之類文字,班固也無由 見及。故班註之“有錄” ,非指夾氏傳自敘之目錄甚明。同理,班註太史 公 “十篇有錄無書”的“錄”亦非“太史公之錄” ( 太史公自序之目錄) 。王 氏補註釋班註“有錄”為“見於二劉著錄” ,不誤。而余嘉錫氏既謂“錄者, 別錄也”,又謂班註此用七略之語,則有所不通。 (二)班註“十篇有錄無書”表明西漢秘府本太史公為完帙,東漢蘭 臺本缺十篇 班註“十篇有錄無書”的“

13、錄”指別錄 、 七略著錄,那麽,二劉著錄 的太史公必為百三十篇。 漢誌?六藝略?春秋家“ 太史公百三十篇”即 本二劉著錄之舊。 楊樹達、余嘉錫二氏認定“十篇有錄無書”這句話是七略之文。若準此 說,二劉所校西漢秘府本太史公書缺十篇。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有違劉氏著錄 之例。劉向校書撰諸書敘錄,本有“定著”之例。凡於某書敘錄所列篇數篇目, 皆校定後的實際數目,是謂“定著” 。考今存別錄遺文,(註:見姚振宗七 略別錄輯本,師石山房叢刊本。下引別錄佚文並出是本。)概無例外。如 列子書錄,先列有“天瑞第一”至“說符第八”八章篇目,次敘曰:右新書 定著八章 , 內、外書凡二十篇,以校,除復重十二篇,定著八篇。

14、又, 管子書錄: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篇,以校,除復重四百八十四篇, 定著八十六篇,殺青而書可繕寫也。 今漢誌 ?諸子略?道家有“列子八篇”, “ 管子八十六篇”。凡此皆 本劉向之所定著,別錄 、 七略之所著錄。若謂劉向所校太史公書缺十 篇,定著必百二十篇。劉氏豈能虛列所缺十篇以湊足百三十篇數,自違“定著”之例?故“十篇有錄無書”非別錄 、 七略之語明矣。茲再舉漢書著錄 史籀一書作證。 漢誌?六藝略?小學家有“史籀十五篇”。班註: “周宣王太史作大篆 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 史籀原書十五篇, 別錄 、 七略有著錄。是 書東漢建武時亡佚六篇,班固所見只有九篇。漢誌所錄“史籀十五篇”, 仍依二

15、劉著錄。班註“建武時亡六篇” ,斷非用二劉語。此註換言之即“六篇有 錄無書” 。由此可證,班註太史公“十篇有錄無書”系班氏之語,以明其所見 東漢蘭臺本太史公缺十篇,非援引別錄、 七略之文。 又, 別錄 、 七略唐時猶存,隋書?經籍誌有著錄。(註:姚振宗七 略別錄佚文序 曰: “二劉之書同亡於唐末五代。 ” ) 史 、 漢註家如劉宋裴骃、 唐人顏師古、司馬貞等當見過二劉書。然史記?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引 “ 漢書音義曰:十篇缺有錄無書” ; 索隱引“ 漢書曰:十篇有錄無書” ; 漢書?司馬遷傳顏師古註更指明該傳“而十篇缺有錄無書”一節“乃班氏作 傳語”。倘若別錄、 七略有“十篇有錄無書”之語,諸家何以舍近求 遠,從漢書、 漢書音義中轉手引來,而不徑引別錄 、 七略?諸家不 引二劉書(筆者案:亦無人說過二劉所著錄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