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6484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 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 ”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性质来看,心理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国家教委提出我国学校教育应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即心理素质的提高正是整体素质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也指出: “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对个体学生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行为特点的分析,我们要深入地探讨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第一,从社会方面来看,注意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保持学校正常运作,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会有原因的或没原因的导致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 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与异常行为会直接危及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 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转。 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们恢

3、复到正常状态, 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良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的发生,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秩序,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第二,从个体发展的方面来看,注重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保证了学生正常健康发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过去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认为智力高就能成功,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教育界、心理学界,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功、 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目前人们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注重并强调“EQ”对个体成功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

4、重要的差异,但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注重学生心理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才会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品德的培养。例如:良好品德中“利他”就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就是要在“移情” 个性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形成。如果个体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易于形成不良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他们往往倾向于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逐步形成不良品德。要防止、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辅导,及时疏导青少年心理产生的不平衡状态。心理教育分为发展性心理教育和补救性心理教育。前者以预防为主,后者对已经发生的问题由心理教育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给予

5、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的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按照补救性心理教育的任务我们可以把补救性心理教育的内容归分两个方面:一、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补救性心理教育。对不良习惯纠正的方法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很多。如:咬指甲、没礼貌、多动症,上课时爱说话,生活没有规律等等。由于每个人的行为不同,所以产生的原因也就多种多样。如:咬指甲、多动症多是内心紧张的发泄, 与他们本身的智力无关。这类学生多是好动,情绪不稳, 易分心, 不太顺从,当他们情感不能充分表达或家庭人际关系压力过重,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就会导致他情绪波2 动,紧张焦虑,开始咬指甲,躁动不安,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不能自控。矫正儿童不

6、良习惯的关键在于分析导致儿童不良行为的因素,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其消除心理紧张的因素, 同时对他们进行放松训练,使他们学会自我放松,他的不良习惯会慢慢减轻至消失,如果外界因素已改善,儿童的不良习惯依旧。我们要与其家长联系,合作,通过条件反射及奖惩等方法对其来实施行为改变。 对个性的问题儿童个性问题包括退缩型个性。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胆怯、或性格温顺、过度焦虑、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还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问题。如:自私、急躁、易激惹等等。这些问题因为对个人和团体影响不大,所以常不为老师们所注意。但存有这些问题的学生常常因人际关系不好而引起各种不良适应,从而导致心理压力问题。一旦压力过

7、大不能承受,就会有不良行为发生。青少年儿童个性尚未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通过教师和家长们配合,分析孩子不良性格形成的原因,相应地定出一系列计划。如:奖励法、角色转换等心理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对品德问题纠正方法学生不良品德品行有多种多样,如在学校典型的有说谎、偷窃、霸道及违反校規的行为。这些行为尽管表现不一,但常是处于一种模仿,儿童分辨不出他们所模仿的对象是好是坏,也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寻求被注意的手段或一种好玩的目的,这些行为往往与家庭对其过分放纵或过分专制有关,同时这跟学校、 社会上的不良习气也有莫大的关系。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一般不要在公共场合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而

8、宜用暗示及其他间接的方法鼓励其认识自己的错误,以保留其自尊心,这样有利于知过改过。其次要分析学生出现这些行为的目的, 因势利导,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满足他们正常的心理需要, 鼓励他们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对于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老师、 家长不能对其另眼相看, 要相信他们、引导他们认识获得他人的信任、尊敬的价值。 对于一些缺乏自制的学生, 可用矫正技术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记住尽量避免体罚教育,否则极易引起其逆反心理,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不良的行为变本加厉。二、 心理危机的辅导补救性教育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担负学生在生活中出现危机事件的辅导。所谓危机是指意想不到的

9、事情。如亲人突然死亡、车祸、火灾、父母离异等,学生无法应付心理无法承担。心理危机一般来得快去得快,一般分下列5 个时期:A、 呆滞期B、 侵袭期C、 冲突期D、 消化期E、 重建期危机辅导工作要尽快开展,在早期个体正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如果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心理就会出现不健康状态,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出现焦虑压抑、恐惧甚至导致自杀,危机辅导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不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尤其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实施危机辅导呢?从危机发展的五个阶段来看,在呆滞期时应冷静守侯在当事人身旁;在侵袭期则是他人干预的最佳期。 教师应该在这一时期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实施集中、有力、 有计划的辅导, 消化

10、期是自我调整的最佳期,辅导应对其进行帮助,并促进其自助,最终使其自理自立。在这过程中要求老师不断给学生输入新的希望,一旦当事人对未来失去希望,生活的精神支柱可能完全丧失。当然辅导老师输入的希望不能只是口头空话,而应该充分必须在其积极的行动上。3 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的正常与异常,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界限。 一旦心理问题出现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表现程度越来越严重,就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了。在学校情境中只能治疗一些比较轻微的心理障碍,当然还需要家长们积极配合。因此, 我将家里的电话号码写在一张卡片上,与家长保持联系,家长如果发现他们的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可以及时和我

11、联系。达到学校家庭步调的一致。同时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下面是日常教学中常见的几种症状: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 外部表现是活动过度,更深层的问题是注意力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 行为杂乱无章, 不系统, 缺乏目标, 注意力短暂, 冲动任性, 行事鲁莽, 不知危险,有伤人行为。 以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品德品行问题。多动症是当今最令人头疼也是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据西方报道该障碍发生率占学校人群的5%10% 。我国李雪荣1993年对湖南城乡416 岁的儿童做了大面积抽样调查,发现患症率为6.04% ,且男女比例2:1 至 9:1 。对儿童多动症的鉴别,主要采用直接观

12、察, 会晤父母的方法。 对于这一症状宜采取心理、教育、药物、饮食等多种方法,综合加以治疗,心理治疗可采用疏导疗法和娱乐疗法,并以培养注意力为重点。学习上的障碍学习上的障碍在中小学生为多,主要表现:缺少某种学习技能,但并非因为智力低下或学习动机。在听、说、读、写、拼音或算术某一方面有障碍。交往困难,不主动与人交往,受同学挖苦,使学习困难与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对于这一类症状需要老师耐心分析原因,并且针对其特征制订出计划,利用假期对其个别辅导,矫治,注意语言上对其多一些鼓励的话,以增强其信心,治疗的同时引导患者不要过多注意个人的症状以减轻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作为老师要严格遵守心理教育

13、的基本原则保密性原则 :即:老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对他们的隐私或缺陷予以尊重,不要随意泄露,或以之为笑谈,只有双方建立和维护信任的关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学生身上暴露的问题可能牵涉家庭矛盾与冲突,也可能关系到个人今后在学校或社会中的名誉和前途,我们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让问题激化。让我们再看看班级的成员儿童。儿童置身于班级这个依据规定组织起来的生活情境中。 他们在相互交际中将会隐含一定的冲突和摩擦关系。这种关系当被视为自然发生的现象时,被我们忽视时,儿童就会被卷入相互排斥的旋涡中。由此衍生出许多病态的现象。如我班邱禄瑜同学家庭比较富裕,但父母每天忙于生意,对其品行放纵,该生谎话连

14、篇不做作业,并时有偷盗行为 (儿童小食品) 我曾数次找其谈话,帮助其改正毛病,该生也表示不再犯此种错误。不久邱生又犯同样错误,我气极问邱:为何原因?邱说:“不自觉,抑制不住,当看到喜爱的东西有一种欲望,就像着魔一样。”我就其特征为其找寻原因, 知邱生实为心理病态。后来,我又多次找她谈心,彼此敞开心扉毫不隐瞒,我自始至终没带有一丝鄙视的态度。邱生经过几次和我交谈,终于抬起头来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那种纯情的目光又重新回到她的眼中。邱生的自信心找回来了,又活泼起来了,我给她编了一条中国结送给了她,邱生一直戴在手腕上,她这种毛病再也没犯。此4 后邱生进步飞快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课上也注意听讲了,我

15、为解决了邱生的种钟烦恼而高兴。在小组活动中, 儿童自然而然结成亲密友人的关系,他们超越了个人负荷的各自文化,共同创造班级活动。在我创建的“好伙伴”活动中,有一些平素调皮捣蛋不招认喜欢的儿童,在“好伙伴”活动中, 没有人要他们, 他们看到这种情况羞愧地低下头,这时我把平素学习好且处事能力比较强的学习委员叫过来问他该怎么办。学习委员接到这个棘手的问题稍微犹豫了一下说:“让他们和我一组吧,我相信他们。”这个活动结束后,我们开了一个总结班会,让大家谈谈看法,其中调皮儿童表示改正自己的缺点,团结同学,班长也发言表示向学习委员学习,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他同学也都找到了自身不足之处。通过这个活动我又趁

16、热打铁,精心设计了几次班级活动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在班级中开展丰富的交往关系活动, 儿童才能建立真正的生活主体这就是支撑儿童的社会自我形成的不可代替的基础 班级创造在活动中出现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通过矛盾, 解决矛盾,发展班级的创造。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不可避免地滋长,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加之现在每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上又十分优越,不免对其溺爱, 再加上一些政府部门的歪风,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的信念动摇了, 他们觉得日常所见到的和学校的教育不一样,不免迷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不决, 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其心理有所了解,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定他们的信念,改正他们自身的错误,正视他们的价值,摆好自己的位置,为了祖国、为了自己,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5 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评选班级补救性心理教育建设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王雪静2001 年 9 月 21 日6 参考文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刘维良齐建芳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