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458681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高考卷模式下文科和理科试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分别继续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问题研究浅议高考 30 年一从 1952 年至 1965 年,尤其是 1977 年至 2007 年,普通高考一直是以全国统考的形式进行,高考科目的设置是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最基本内容与环节,1977 年至 2007年的三十年间,高考科目设置和命题主体变化的基本线索是,1977 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采取分省命题。 1978 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此后长期延续至今。1978 年高考科目,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理科是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之后几年外语、生物学科逐步纳入高考科目。80年代至 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理科七门:

2、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文科六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即大文大理模式。90 年代中期以后,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趋势是减少到文理科各五门,称为“3+2” ,文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理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两学科退出高考科目组合。1999从广东率先进行高考科目“3+X”的改革,很快波及到其他一些省(市)。在“3+X”科目设置上由“ 3+大综合 +X”演变为“ 3+小综合” ,而“ 3+小综合”即“ 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近几年成为全国大多数省市采用的高考科科目设置的模式。2007 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又推出新的高考方案,对原有高考科

3、目的设置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变动,继续走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前列。从命题的主体看, 1978 年以来长期是教育部(前身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命题。 1987年上海首先自主命题,到2007 年全国已有 16 个省(区、市)自主命题。但教育部组织的命题仍占主导地位,有半数以上省区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在高考方案和科目设置上主要是采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高考方案。 1977 年恢复高考,河南采用文理分科,各四张试卷自主命题。1978 年即采用全国统一的文理分科考试模式。80 年代至 1993年,长期采用文六门,理七门,又称“大文大理”模式考试。1994 年至 2000 年采取“

4、3+2”文理分科考试2 模式。2001 年至 2003 年采用“ 3+大综合”模式,考生不分文科理科,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组合成一份试卷,称大综合试卷。其中 2001 年大综合一门为150 分,其余两年大综合为300分。这三年除语文、数学、英语、大综合四门必考科目外,设六个选考科目供考生选考用,只作参考分。2004 年至 2007 年,河南高考又分文科理科,采用“3+小综合”即“ 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模式。就科目赋分方面,也有一定变化,除1977 年考试四张试卷,每科100 分,满分为 400 分,1978 年五张试卷,每科100 分,满分 50

5、0 分外。 80 年代至1993 年,长期采用“大文大理”模式,语文、数学每科为120分,其他学科每科 100分(生物 50 分) 。文科六门满分 640 分,理科七门满分为690分。从 1994 年至 2007年,经历了“ 3+2”到“ 3+大综合 +X”再到“ 3+小综合” ,除 2001 年高考必考科目满分为 600 分外,其余年份满分均为750 分。在分数形式上,主要采取原始分,其中1994 年至 2000 年,我曾省采取高考标准分的形式。二19772007 年恢复高考 30 年,高考已在我国形成地位崇高的“国考”,其影响就广度、深度上讲,是空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意

6、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从 1977 年全国 570 万人参加高考, 录取 27 万人,到 2007年全国 1010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人数570 万。河南从 1977 年只录取 1 万多人,到 2007 年 87 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39 万余人。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77 年的 4.7%到 2007 年的56.85%。30 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3600万人,如今,高等教育已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 ”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考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都可以说与高考密切相连,如今,恢复高考30 年的教育成就,早已弥补了“文革”十年的教育空白造成的损失,所谓“文

7、革”引起的人才断档也已经解决。可以说,目前的高考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是难以撼动的,以高考为核心的 “考试体系” 如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职称考试、奥赛、研究生考试等等,“考”已深入广泛存在于我国社会之中。三随着高考地位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深入,高考除带来巨大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越来越显示出负面影响来, “应试教育”、 “文理偏科”、 “一考定终身”,恶性3 竞争已从高中向前推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所谓不能输在起点)。学生学习负担畸重,压力空前,学习时间延长,考试次数繁多。周末双休日学生很难自由学习与活动。采取封闭式管理,军事或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比比皆是。七、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低,经常出

8、现“八年抗战”即连考八年才考上大中专学校的现象。1999 年高校大扩招以来录取率迅速提高,高考竞争从能否考上学到能否考上重点、名牌大学的竞争,竞争的惨烈程度丝毫不减,经常出现“高四”、 “高五” 、 “高六”学生。高中和社会办复读班是普遍现象, 并且出现大量上年已被高校录取不报到而选择复读考名牌院校的现象。 公办、民办高中的复读班经常出现百人大班, 甚至二百人大班的现象,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而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加脑力劳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含有简单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 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考也包括低一级的中考,有关的

9、教辅类书,考试用书占据出版业半壁河山, 考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一份。高考资源甚至出现被某些权威部门或人士垄断而谋利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现象。可以说,高考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改革高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取消高考的极端提法。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各条战线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战线的改革包括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贸科技、文化领城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巨大成效并越来越深入。教育战线的

10、改革,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校规模的扩大,民办教育兴起、素质教育的提倡,高校“并轨收费”,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等等,都是显见的改革成就。 单就高考制度改革这一环节上,曾推行春季高考的试验, 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尝试,高考命题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会考制度增设,考试科目的减少, 3+X方案的出现,扩大招生规模等等,都是改革过程中的尝试,但就高考的根本性质和内容实质而言,30 年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是高考能发挥出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弊端和负面作用又长期不能消除减弱的根本原因所在。五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事。高考也只能承载

11、它所能承载的一部分任务。下面,本4 文作者仅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变化、发展、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河南高考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文六门、理七门)和九十年代中后期的“3+2” ,都是采取文理分科考试,学校普遍分文科班、 理科班,学生偏科现象严重, 而“3+2” ,模式,不考地理、生物两科,名义上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实际上不可能减负。反而把与自然科学、新兴科学联系密切的地理、生物取消了,造成地理、生物课的压缩,教师转行,学生不学的现象。 20012003 实行 3+X大综合 +X,文理不分科,语、数、外加大综合为必考科目,物、化、生、政、史、地可任意选考,不计入总分,这三年学生学习负担骤然加重,

12、同时学生用同一个模式考试,虽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却忽视和不能体现学生的特长。(选考科目,作为录取参考并不被教师、学生重视)。20042007 河南采取“ 3+小综合” (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 ,又基本回到文理分科的“3+2”或“大文大理”模式的类型。学生文理分科考试,与“大文大理”模式和“3+2”不同的是,将物、化、生组合成一份试卷300 分,将政、史、地组合成一份试卷300 分。高考实际上是理科考六门, 文科考六门。 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从试题看,都不是真正的综合,是拼盘组题, 实际上是“大 3+小 3”模式,除了 20012003 年考试模式外, 2000年之前和 2003 年之后的高考

13、考试模式对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考试的负担并没有实质上影响和区别。 目前河南高考模式对高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些情况(正面影响本文暂不论述) ,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绝大多数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就出现文理偏科,学理科的不学或不认真学政、史、地,学文科的不学物、化、生,这种偏科造成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质决乏,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素质缺乏,也严重影响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学校课程安排受影响大。 高考是指挥棒,为了适应文理分科高考模式,文理分科越来越提前,可以说,如今再也恢复不到“文革”前高中教学三年文理不分科,只是在高中毕业前即高考前一个月学生自由复习时再决定报文科或理科去参

14、加考试的现象了。目前各地高中普遍是高一完成文理分科,其中绝大多数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终考试后,下期开学时文理分科,还有一部分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后分科。更有一部分学校是在高一新生报名入校时就文理分班了。只有极少数学校是高一年级结束后文理分科的。文理分班后,文科班仍排有物、化、生课,理科班也排政、史、地的课,但课时普遍压缩,学校大型考试不考,学生学习也只是象征意义,只是仅仅为了应付会考。会考功能弱化。会考是水平考试, 高考是选拔考试, 两者功能不同。 会考是检查学生高中阶段各科学习水平是否合格,高考是按文理两科选拔学生。会考可以防止学生“偏科”和学校过5 早文理分科。 这种设想在理论上是站

15、得住脚的,但实践中就大打折扣了, 以至于造成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实际情况是,会考不与高考挂钩,而高考是学校、学生、家长追求的最大目标。 会考就不被这三者重视, 由于会考不可能象高考那样组织考试,会考的权威性、公平性,可信度就大大降低,远远达不到会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因此,利用会考阻止学生偏科和学校不能过早文理分班及学生尽可能在高中阶段在受到全面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偏理偏文特长参加高考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六高考制度的改革,若干年来主要涉及高考科目设置,分数调整,标准分制度,试卷难易度的调整, 增加春季高考, 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 但都没有触及到高考制度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

16、会所重视。教育部、各省市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探索, 高考制度的改革肯定会推向前进。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几次调整来看,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值得商榷。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模式过渡到94 年至 2000年的文理“ 3+2”模式,文科和理科分别减为五门,地理和生物高考不考。学生高考负担并不会因科目减少而减轻,而地理、生物高考不考, 大大削弱了这两科学生在高中应该受到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很大。 当时社会上就有许多人不赞成。 2001 年至 2003 年河南学习广东采取“ 3+大综合”必考科目加选考科目的模式,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广东虽率先实行“3+X”方案,但连续三年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社会争议很大。尤其是河南2001 年的大综合,六门科目合为一张试卷150分,每学科只有25 分。而这六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课课时,学生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和付出的精力, 与高考所占分值远远不成比例, 至于选考科目由于不计入总分只作参考分,不能引起学校师生的重视, 有所谓选考约等于不 “考”的说法。1994 年至 2000年实行数年的标准计分制度,也是不成功的。 标准分理论上合理, 但实际上推行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