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45792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55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影响(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类号V D C硕士学位论文密级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E f f e c t so fF a m i l yF u n c t i o n ,P a r e n t a lD e p r e s s i o na n dP a r e n t a lS o c i a lS u p p o r to nL o n e l i n e s sa m o n gC h i l d r e na n dA d o l e s c e n t s作者姓名:张卓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学院( 系、所) :湘雅三医院指导教师:邓云龙中南大学二。一二年五月原创性声明MIlll

2、 l MI M II I I I I I I IH I IY 2 19 8 3 3 3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作者签名:名瞳江一日期:兰! 蔓年月q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

3、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聊签a 丛喻业年! 月,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目的:( 1 ) 了解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一般情况。( 2 ) 考察儿童青 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支持的关系。( 3 ) 探讨家庭功能、父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构建孤独感家庭功能父母社会支持父母抑郁模型。 方法:本研究采用U C L A 孤独感量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流 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 9 0 名学生及其父母一方进 行测试。采用t

4、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儿童青 少年孤独感情况和了解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父母抑郁、父母社会支持的关系。构建孤独感家庭功能父母社会支持父母抑郁路径图。结果:( 1 ) 独生子女孤独感小于非独生子女( F 2 3 9 ,P = O 0 1 8 ) ;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孤独感逐渐增强( F = 1 2 9 5 ,P 0 0 5 ) ,具体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间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2 2 不同年龄间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3 可见,在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青少年孤独感逐渐增强,三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 :1 2

5、9 5 ,p 0 0 5 )表3 不同年龄间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注:幸表示与8 1 0 岁比锄 0 0 5 ) 。 表4 不同年级间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2 4 有无躯体疾病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5 可见,有无躯体疾病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无明显统计学 关联( 韵 O 0 5 ) 。 表5 有无躯体疾病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2 5 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6 可见,在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方面,独生子女小于非独生子女,经t 检验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t = - 2 3 9 ,

6、p = O 0 1 8 ) ;在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方面,除沟通维度是独生子女小于非独生子女外( t = 2 6 7 ,p = 0 0 0 8 ) ,其余维度和总的 儿童青少年家庭功能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 幽 0 0 5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表6 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2 6 是否和父母同住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7 可见,是否和父母同住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无明显统计 学关联( 砌 O 0 5 ) 。 表7 是否和父母同住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2 7 父亲职业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

7、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10 单因素方差分析可见,父亲职业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均 无明显统计学关联( 曲 0 0 5 ) 。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2 8 母亲职业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11 单因素方差分析可见,母亲职业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均无明显统计学关联( p :t C - - j o 0 5 ) 。表11 母亲职业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孤独感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 情感介入 行为控制总的功能3 7 9 1 士1 0 04 0 0 2 士1 0 04 1 1 5 + 6 6 51 4 00 2 4 91 3 7 5 + 3

8、 1 91 4 1 3 + 3 4 21 4 5 9 + 2 8 80 6 90 5 0 41 9 6 8 + 3 2 62 0 8 5 + 3 4 52 1 3 l + 4 - 3 7 62 9 60 0 5 42 4 2 9 + 3 6 02 4 2 1 :1 :4 0 82 4 5 3 + 3 6 00 0 80 9 2 21 4 1 0 - J :2 9 11 3 8 6 + 3 0 91 3 8 7 + 3 4 80 110 8 9 21 6 8 7 士4 4 31 6 7 8 士4 5 01 6 7 1 + 3 4 70 0 20 9 8 52 1 1 5 + 3 3 72 1 2

9、 9 + 3 0 72 1 3 4 + 3 5 10 0 40 9 5 62 6 0 3 + 4 8 82 6 1O a = 4 3 32 6 7 5 + 5 2 60 2 80 7 5 7 儿童家庭功能1 3 5 9 1 + 1 5 2 01 3 7 2 5 + 1 4 6 91 3 9 1 2 + 1 0 3 90 5 30 5 9 22 9 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由表1 2 可见,在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方面,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儿童青少年孤独感逐渐降低,四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 = 7 3 8 ,P 0 0 5 ) 。1 8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

10、果表1 2 抚养人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注:奉表示与小学及以下比较p 0 0 5 ) ,具体的两两比较结果见表1 3 。 表1 3 抚养人配偶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及其家庭功能的差异性分析注:,I 表示与小学及以下比较p 0 0 5 ) 。 表1 4 不同性别间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分析3 2 ;F 同职业间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分析由表1 5 可见,不同职业间抑郁无明显差别,经方差分析显示抑郁及四个维度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幽 O 0 5 ) 。在社会支持方面,职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抚养人在总的社会支持和客观支持维度高于职业为无业的抚养人,差异有统

11、计学意义( 韵 0 0 5 ) 。 表1 5 不同职业问抑郁乖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分析注:幸表示与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比较o 0 53 3 不同受教育程度间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由表1 6 可见,在抑郁方面,抑郁总分和4 个维度在不同受教育程度间差别均 有统计学意义( 幽 0 0 5 ) ,总体而言,在抑郁总分和四个维度上,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抑郁得分相对较低,而初中及以下的抑郁得分相对较高;在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支持总分和3 个维度在不同受教育程度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5 ) ,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以上的社会支持得分相对较高,而初中及以下的社

12、会支持得分相对较低,具体的两两比较情况见表1 6 。表1 6 不同受教育程度间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分析注:* k - 示与小学及以下比较则0 5 ,撑表示与初中比较p ,0 0 5 ,表示与高中或中专比较p o 0 54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家庭功能、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的关系4 1 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表1 7 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及其7 个维度均呈 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 韵 O 0 1 ) 。因家庭功能的得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差,提示儿童青少年孤独感随着家庭功能分数的上升而下降。 表1 7 ) b 童青少年

13、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孤独感儿童家庭功能总分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 情感介入 行为控制 总的功能688327627779278l5323322300000000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注:奉P 0 0 5 ,幸幸P 0 0 1 , :同。4 2 儿童孤独感与父母抑郁的关系表1 8 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显示,儿童孤独感与父母抑郁及其4 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关系,相关系数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 曲 0 0 1 ) ,提示父母抑郁越严重,儿童孤独感越强。表18 ) L 童孤独感与父母抑郁的相关性分析孤独感 父母抑郁 抑郁情绪 积极情绪 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 人际0 3 9 0 ”0

14、 3 3 7 +0 3 0 5 0 2 6 3 0 4 1 3 4 3 儿童孤独感与父母社会支持的关系表1 9 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显示,儿童孤独感与父母社会支持及其3 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经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 0 1 ) 。提示父母社会支持越大,儿童孤独感越小。表1 9 ) L 童孤独感与父母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 r ) 父母社会支持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0 3 4 4 0 3 0 4 “0 2 4 3 ”一0 2 0 1 ”5 孤独感家庭功能一父母社会支持父母抑郁的结构方程模型5 1 理论模型构建根据上述相关分析的结果和相关文

15、献资料,构建了如下的理论模型,结果见图1 。包括如下假设:H 1 :家庭功能和孤独感呈正相关;H 2 :家庭功能和父母抑郁呈正相关;H 3 :家庭功能和父母社会支持呈负相关;H 4 :儿童孤独感和父母抑郁呈正相关;H 5 :儿童孤独感和父母社会支持呈负相关;H 6 :父母抑郁和父母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图1 理论模型5 2 模型的路径系数及其检验采用A M O S 7 0 中的最大似然法对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估计,结果见图2 和表2 4 。从直接作用来看,家庭功能对儿童孤独感的正向影响最大,其次为父母社会支持,而父母抑郁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小。除直接作用外,父母抑郁还通过家庭功能和父母社会支持对儿童孤独感起到间接作用,各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见表2 3 ,由表2 4 可见,除父母社会支持和父母抑郁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结果图2 理论模型标准化路径系数表2 3 各路径系数的检验结果假设意篡汕吣p 警H 1儿童孤独感 - - - 家庭功能3 6 6 30 84 5 7 60 0 0 0O 6 0 3H 2家庭功能 一一父母抑郁0 13 00 0 7 11 8 4 00 0 6 60 2 0 3 H 3家庭功能 一一社会支持- 0 2 2 00 1 21 8 3 20 0 6 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宣传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