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案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447272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衣(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无衣(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无衣(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衣(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衣(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文由t y j k e 111贡献d o c 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无衣 秦风?无衣(教案 1) 秦风 无衣 教案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 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 “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 抓住“岂曰 无衣” 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 握诗歌内容, 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 这首诗是采用哪

2、一种方 式来展开的吗?(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 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 771 年,周幽 王奢侈淫逸,朝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是勇武善战的 秦地人民,眼看沦陷 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 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 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 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

3、重 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 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 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 克服困难 、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 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 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 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 ,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

4、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 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 ,充实 和扩展内容。 2、重章复唱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 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 ”“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同仇”:一起抗击 敌人;“偕作”:一起行动起来;“偕行”:一起上战场:共同仇敌,而共同行动, 最终一 齐奔赴战场。 三方面连贯起来,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 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

5、,保卫 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 3、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 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主题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 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 是一 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 基调。 六、补充: 问: 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 每一章中又省 去两处“我”字, 体味一下“我”的妙处, 并运用想象, 创造“我”的形象。 明 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

6、园的爱国者形象。 每章首 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 ”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无衣邶风静 女 秦风无衣邶风 静女教案 秦风 无衣邶风 静女 (预习中已经解 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 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 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 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 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 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 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7、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 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 三段文字能否排 成 213 或 312 形式? 三、小组讨论 10 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 导归纳 1、不静。“爱而不见”见其调皮。(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p a g e 1?)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 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教师再问 :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 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 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就用“静”来代 替理 想的称呼。 2、(这题很难。很多小组说没研究出来。教师先让学生翻译这两

8、个句子 。发现它们的差异在于人称上,学 生逐渐找到感觉)如果是第三人称,那说明男子离 那草很远,那他对静女的爱也有距离了,如果是用第二 人称,好象爱人就在眼前,便 于倾诉。 (教师用左右手比画距离,很形象。补充了人称转换的作用,举我 的老 师中突然改用第二人称的范例) 3、(目的是训练学生理解中的移情,很多学生猜 出了命题意图,都往真情上想象,剧本比较精彩。教师建 议学生在注释上取“彤管” 的一个解释,大多取乐器,说这是买来的,买来就不是很辛苦。不像荑草要到野 外去 摘,历经千山万水 还有学生说,由彤管到荑草,看出这男子等待的时间很长,先 用音乐感怀爱人 出场,有点关雎中“琴瑟友之”的目的,但

9、是静女没出来,他就用杀 手锏,把荑草这爱的信物拿出来,这女 子估计忍不住了。靠,都学会了我的这招!)4、(主要是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不出来好的,便于想象,什么样的脸蛋,什么的 眉毛。尽管往美出想。 一出来就没想象余地了。同时,不让男的多等一会,这感情就 浅薄了。氓的教训。 5、不罗嗦。排比,有力量。(教师抛出术语:重章叠句的 结构样式)语气加强,语意拓深。(联系关雎的 情感表达) 6、不可换。内容上的逻 辑关系,先思想再行动。(那能不能换 132 呢?这问题问倒很多人,因为 23 两段都是写行动的,换换好象也没关系。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 ,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

10、背,下课无衣 百科名片 无衣是诗经中的篇名。名为无衣的有两篇。其一诗唐风篇 名。 诗序说是赞美晋武 公的作品。曲沃武公攻灭晋侯缗,占有晋国,其大夫请 求周王正式任命他为晋侯,并作此诗 赞美之。其二是诗秦风的篇名,讲述的是 秦地的民风。 目录 诗经选 注释秦风 唐风 翻译秦风 唐风 赏析 小说东周列国志 中的记载诗经选 注释 秦风 唐风 翻译 秦风 唐风 赏析 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的 记载 展开 编辑本段诗经选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 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 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 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 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唐风无衣

11、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 燠兮? 编辑本段注释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 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 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 。兴师:出兵 。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 开地千里。 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 和戎人打仗 也就是为周王征伐, 秦国伐戎必然打起 “王命” 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 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 吴越春 秋引作“讐”“讐”与“仇”同 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 泽: 同 “襗” 内衣, 指今之 汗衫 戟: 兵器名。 古戟形似戈, 具横直两

12、锋。 作: 起。 裳: (c h n g )下衣 ,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 安:舒 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 ,暖热。编辑本段翻译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 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 君王要起兵, 修整好矛 和戟, 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 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 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 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 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编辑本段赏析慷慨激

13、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 子 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 子同 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 风 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 秦 风 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 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 还有人对 这首诗作了曲 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 “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 ” ,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 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 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 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 穿时,另一个就得

14、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 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p a g e 2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 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 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 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 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 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 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 在北方的少数民族 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 买长鞭” ,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 发 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

15、实际只 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 “你有军装吗?”回答: “谁说我没有 军装,我有同 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 ”话外之音, 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 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 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 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 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 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 人家说了: “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 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 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 的答话

16、,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 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 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 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 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 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 华,但情绪是发自内 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 共三章,采用了重 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 机械的重复 ,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 ,是情绪方面的,说的 是 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 ,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 章结 句“与子偕行” ,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 叠复沓的形式 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 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 的, 而构成诗中主旋律 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