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7406456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_李镇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NO.057开学不久,我给我校“青年教师沙龙”的成员每人赠送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今天下午,我们的“青年教师沙龙”又开展了一期读书交流活动。在学校党员活动室,老师们拿着还没读完的给教师的建议聚集一堂,分为五个小组交流。大家就自己已经读到的内容谈体会,同时也提出一些疑问,互相研讨或争论。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活动。看到大家手中的书都有许多勾画和批注,圈圈点点的。讨论中,他们说得最多的,是书中这样一些观点:“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2、。”“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只有当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在学生时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小组讨论完毕,各小组推荐了一位老师代表本小组发言。最后,由我发言:各位老师让我特别感动,感动于大家

3、如此认真地读苏霍姆林斯基。刚才王晓萍老师说到她是第二次读苏霍姆林斯基,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可能都是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我也想到了我的苏霍姆林斯基之旅。好多老师读过我的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应该对此有所了解。我想强调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只是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我甚至可以说这部书并不是他最精彩的著作,如果大家读了这本书,还可以去找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来读,比如爱情的教育,这是一本谈爱情教育非常棒的一部书,我 1986 年第一次读就被感动了。还有家长教育学,这是一本专门写 家庭 教 育 的。还有育 人三 部曲,其中包含三部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谈小学教育的;公民的诞生是谈中学教育的;给儿子的信

4、,是谈青年教育的。还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等。如何看待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书 影 吧 李 镇 西苏 霍 姆 林 斯 基和在 春 天 重 逢教之趣CLASS ADVISER2011.NO.058和做法?哪些是不适于今天的?哪些是永恒的真理?刚才有老师在讨论中谈到这个问题。我感到,有的老师总是希望从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找到能够“拿来就用”的方法,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不是正确的态度。我们要善于学其精髓,不拘泥于具体的某一句话。比如,刚才有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的书里没有高效课堂的论述,可我说,他的书中确实有关于高效课堂的内容,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要把学生置于主动学

5、习的位置。这不都有高效课堂的因素吗?还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老想着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这一切早就烂熟于心以至于成了本能,他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这个观点非常精辟!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有着阅读的习惯,这是学生的智力背景。还有,他认为兴趣源于惊奇和赞叹。这里的“惊叹”和“赞叹”,就是学生在阅读和观察周围世界时所产生的,是一种好奇心的表现。我们的学生有多少惊奇和赞叹?我们的课堂给他这种体验和感受了吗?因此,我反复强调,不要机械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同一原则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其实,我读苏霍姆林斯基读了将近三十年,从他那里汲取最多

6、的,还是他的爱,对孩子的爱!我知道,“爱心”这个说法,已经很“老套”了,但我还是要说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缺乏的依然是这个!每次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第一反应便是他那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那浓浓的人情味!我们最最要学的,就是这个!刚才有老师谈到,“因材施教”是很好,但有的学生太差,而且现在的评价总是一刀切,最后还得接受统一中考。这里,我给大家说说我是如何面对差生的,这是十多年前我的一个教育实验。1995 年 8 月底,我刚刚送走一届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的辉煌,让我一下子引人注目起来。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不是特别好,尤其是高一生源很不理想即使本校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也有相当

7、一部分学生不愿报考本校高中而选择市内重点中学。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理想的生源意味着学校生存竞争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学校领导决定培养自己的高一优质生源从初一新生进校开始,就通过选拔考试把前几十名学生编在一个班,三年后直接升学。学校把这个班交给我,让我担任班主任并教语文,还给这个班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实验班”。但我想,如果真的要搞素质教育方面的“实验”,是不是把成绩最差的学生集中编在一个班,更有价值一些呢?优秀学生不“实验”也能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于是我给学校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能否将同一次分班考试中的最后几十名学生也就是俗称的“后进生”编成一个班,搞真正的素质教育实验?我明确

8、表示,我愿意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经过反复争取,学校领导终于支持我的想法,果真把成绩最差的几十个学生编了一个“实验班”,我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同时,我还担任那个“优生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让我很自豪的是,我把教“优生班”的所有老师都动员来和我一起同时教“差生班”。两个班的学生总数131 人!那时候,我根本没有去想什么待遇,本来,我足足承担了两个人的工作量,可我根本没有给校长提待遇的事,因为带两个班,特别是带“差生班”,是我自愿的,这是我自己的事业啊!我们开始了真正的“因材施教”实验。每天上课的教案都分层设计,每天布置的作业和每次考试的试题,都分层设计。对那些成

9、绩特别差的学生,我采取了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只要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行。比如,每次考试前,我就把这些学生请到我家里,给他们“补课”其实就是给他们漏题,明天要考什么题,我就让他们做什么题。考试后,学生都很高兴,说自己做对了许多你们看,原题考他们,都还只能做对部分题!但我也很高兴,对他们说,你们看,只要你们认真听讲,认真练习,就能够做对题,学习就这么简单啊!他们当然最终还是要接受中考检验的,但是作为一种策略,我的目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感而产生学习动力。这样做,不但有可能会增加考上高中的人数,而且更关键的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成就感和幸福感。我认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

10、体验成就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班三年后中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了程度不同的进步,以前我们都认为不可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也考上了重点高中。更重要的是,我和上这个班的老师们也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有关后进生转化的教育论文。刚才袁红军老师谈到现在教师依然不被社会尊重,他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高。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教师书 影 吧2011.NO.059地位的提高,无非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地位,过去教师是臭老九,动辄就被批判被打倒,当然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二是经济待遇,以前教师的收入很低,自然让人看不起,但现在搞了绩效工资,尽管教师的待

11、遇不能说就非常高了,但还过得去,至少在社会上不算最糟糕的行业;三是自身素质,这点非常重要!过去的教师,比如一个中学教师,甚至小学教师,更不用说大学教授了,那就是学问的象征,那都是学识渊博的人啊!在为人修养方面,更是堪称楷模,举手投足都让人肃然起敬。现在呢,有多少教师能够说学识渊博?至于精神境界,更是比过去的知识分子差一大截。现在的学术作假,教育腐败,凭什么赢得人家的尊重?所以,在座的老师们一定要在精神上提升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分子!我这里给大家补充说一下现在的帕甫雷什中学。2008 年,我去帕甫雷什中学考察,在一次午餐时,和该校现任校长聊了聊。从校长口中,我得知,这个学校现在有将近五百学生

12、,共三十七位老师,平时都是在这里吃饭。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一律免费就餐。我问老师的收入待遇如何,她说,新来的老师每月一百五十美金,其他老师稍微高一些。我一算,也不过一千二百元人民币,便又问这里的物价如何,她回答,猪肉是十美元一公斤。我想,这么贵!看来他们的老师生活很清贫。前苏联刚解体时,乌克兰的经济很糟糕,教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许多老师都罢课以示抗议,但是惟独帕甫雷什中学的老师没有罢课,依然坚守在教室,因为他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的老师!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孩子是无辜的,不能因为教师的原因,而耽误孩子。这就是教育良知!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喧嚣,充满浮躁,我们如何守住自己宁静的心?我认为,就从我们自己

13、的事业中寻找宁静。大家现在可能更能够理解一个月前我给大家赠书的时候给你们的赠言:“永远保持热情和童心”“我会帮你的”。热情和童心的确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不是对你们现在写的,你们现在有热情有童心,不需要我提醒;我是为你们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写的!“我会帮你的”,我怎么帮你呢?不是帮你备课,帮你上课,而是帮你充实精神世界,帮你体验做教师的幸福!书 影 吧驻足在帕甫雷什中学诵祷仪式后,领导们开始讲话。我和李镇西悄悄来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房和他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据说这是后来改造的,原来还有厨房、卧室。苏霍姆林斯基一家五口人就生活在帕甫雷什中学一楼狭长的一角里,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四

14、十平方米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他一切的时间都在这所学校里构成他全部生活的不仅有家人、老师、学生这些生动的人,还有三面墙上两万余册的藏书。“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每一天傍晚,当孩子们从校园散去,当家人酣睡,苏霍姆林斯基,就在这简朴的书房里安静地阅读。每一天清晨五点,他便坐在书房阅读或写作直到早晨八点来到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来上学的孩子们书房里,一对沙发,茶几上,一盏古香古色的橙色台灯,旁边还放置着苏霍姆林斯基用过的白色小收音机和一盏旧式蓝色手摇电话。而书,从地面一直排到墙顶,为了方便取阅,旁边还有一个取书用的梯子。细细端详周围书架里的书,如果当时没有数错的话,分九层,从类别上大抵分三项:底下一层似工具书之类;中间几层是文学、学术之类,最上一层是大部头经典著作。虽说厨房和卧室已经不见了踪影,可书一本没少,而且,所有的书,基本按照原来的样子摆放。我不懂俄文,摆放的书不知道具体名字,后经人介绍,知道这里大多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的作品,有的是当时作 窦桂梅的书房苏霍姆林斯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