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7375427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安徽省阜阳市教研室 ?王志刚 ? (邮编: 236001)安徽省太和中学 ? ?徐邦民 ? (邮编: 236000)? ? 2006 年秋季开始, 安徽省启动了普通高中新 课程改革实验. 新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变化是巨大的, 它与传统的高中数学相比, 在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构 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现时代性、 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和内容.1?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认识数学教学的转变 1. 1?如何认识数学数学是科学、 是语言、 是工具、 是基础, 有广泛的应用性. 随着时代

2、的发展, 数学已从幕后走向台前, 特别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在许多方 面都直接为社会创造着财富. 我们要认识数学的一些要素, 如: 要认识数学的两个侧面, 即数学的两重性 ? 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 验性 ? 正如波利亚(G. Polya) 指出的, 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但另一方面, 创造过程中的数学, 看起来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 学; 要认识数学的基本要素, 即柯朗( R. Courant)所说的 ? 逻辑和直觉、 分析和构造、 一般性和个别性; 同时还要认识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 科学, 正如美国 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

3、 中指出的, 数学是一门有待探索的、 动态的、 进化的思维训练, 而不是僵化的、 绝对的、 封闭的规则体系; 数学是一种科学, 而不是一堆原则, 数学是关 于模式的科学, 而不是仅仅关于数的科学# 1. 2?对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认识(1) 教学目标的转变即教学功能定位的转变. 新课程数学定位于 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 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满足个人发 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对数学的需求, 更好地发挥了数学知识对所有学生的作用. (2)

4、教学内容的转变新课程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 有不同的版本, 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 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 如: 将向量知识、 概率统计知识、 算法等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加进来, 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 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如我们地区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 它的特点是: 突出了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 突出双基, 删除了过时的内容, 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 容, 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 教

5、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要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让师生、 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 努力实现多边互动. 同时, 由于学生认知方式、 水平、 思维策略和学 习能力的不同, 个体差异不可避免, 教师就有必要实施 差异教学# 使人人参与, 生生获得必需的数学 ? ? 也体现出了教学中的民主、 平等关系.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个性 思维积极活跃, 人格发展自然和谐.(4) 教学结构的转变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 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

6、开放式, 学生能够获得广阔的学习时空. 教 师可以开放教学组织形式, 如: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的方式将统计知识予以运用,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可以开放教学内容, 将教材与生产 生活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走向家庭、 社会寻找鲜活的学习内容; 可以开放教学形式, 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 课前自学、 尝试练习、 疑问、 小组4中学数学教学2008 年第 2期合作等; 可以开放教学过程, 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 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多边互动所产生的新情况、 新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等.(5) 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 它呼唤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7、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 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都能极大地提高 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 必修 3 中 统计# 中的 数据收集和整理# 习题,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课本上的插图变成实景, 学生在实景中搜集数据, 注意力必然更集中, 能够充分体会到实地收 集数据的快感, 学习兴趣也就必然高涨, 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不难收到了. 再如教学必修 4 中探究函数y = A sin( ?x + ?) 的图像, 如果能利用多 媒体展现图像的平移、 变换实况, 学生直观地看到变化的过程情景, 自然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实践证明: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对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 堂

8、教学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6) 教学评价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评价的 整体性、 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 注重了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内容多元化、 方法多元化、 标准多元化, 如: 选课时数、 平时成绩、 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等. 既关注了学习的结果, 也关注了学习的 过程; 既关注了学习的水平, 也关注了学习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这种评价方式更趋科学合理,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积极的推 动作用. 当然, 对高考的改革、 人才的选拔方式也了更高的要求.2?立足 三维# 目标, 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一种 美# 的艺术, 数学应当被提升到 艺术# 的境界. 三维# 教学目标既

9、有层次, 又是一个整体. 知识与能力# 是基础, 过程与方法#是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则是学生拥有 思想# 和 思维# 得到全面发展的导向.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仅看教学的结果, 同时也要关注 教# 与 学# 的过程. 如 多题一解#, 本身就是一个举一反三的问题, 有的教师详细地讲 解一道例题, 告诉学生就用这种方法做就可以了, 接着留了一些练习, 课堂上学生掌握得很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教学的 果# 也充分体现了.但是, 过程却显得很枯燥, 学生只会例题的翻版,变成了纯粹的记忆和模仿, 只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并没有得其精髓 ?思维的发展. 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都有其 为什么#, 比如,

10、 教材为什么 这样写, 为什么要学这节课, 这节课和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课程为什么这样引入, 例题可不可以删改等等. 缺少了 为什么#, 再精彩的课堂, 学生也难以得到思维的发展. 一般的教师可能比较关注学生的行为投入, 但现在我们更要关注学生认知的投入和情感的投入. 一节课如果由学生问题, 并通过认真的思考、 探究, 最后解决问 题, 学生才会真正得到锻炼,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 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 使学生能够越过 点#、 线# 得到 面# 的飞 跃, 甚至到 体#, 学生的数学思维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一节完整的课要包括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其中,

11、 教学目标又要有几个层次, 教学 过程也应该有几个方面, 结果发现条目越来越多, 几乎完成不了. 如果什么都不能缺的话, 那么到课堂上可能就根本无法进行, 所以一节课就可 能难以尽善尽美. 教学内容是要根据不同的主体去定义的.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前必须先备学生,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着一堂课应如何来上. 课堂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 同时又要保证学生是在教 学目标的范围内去思考, 这样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 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 爱好等. 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一道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从不 同的爱好、 领域去解决. 事实上, 教学目标有两类, 一类是预设的, 一类是课堂生成的; 前类体现的是教师的引

12、导功能, 后类则恰恰显示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我们在讲课的时候, 不能一味地 只注重我们预设的教学结果, 而忽略在目标实现当中学生的经历、 体验和探索等过程. 课程标准! 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当中, 最重要的就是过程性目标. 因为过程性目标具有多元价值, 有了 过程, 就有了能力生成; 有了过程, 就有了情感态度. 课程设计要始终围绕一个 点# 来发散, 这个 点# 也就是你这堂课的 魂#, 这个 魂#也正体现 了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整合. 课程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行为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来体现出新课程数学教学的52008 年第 2 期中学数学教学 三维#

13、目标. 所以, 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 三 维# 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 也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 关键的着力点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思考及 其思维的发展发挥出激化与促进作用. 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他们问题的时候,老师是将问题淡化, 还是给予关注; 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的时候, 老师是不是从学生发展的角 度和高度给学生一个推动力, 推动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在生生互动的时候, 学生是不是能够产生自己的意见, 是不是会倾听, 讨论有没有深 度, 问题有没有讨论

14、的价值, 也可以培养学生间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的结果、 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3?挖掘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赋予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的内涵,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可见,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 也 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 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 思维产生碰撞、 情感受到熏陶,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飞跃, 如何出现一个充满民主、 和谐、 激 情的课堂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新的课题.3. 1?注意创设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情境, 营造学生积极的思维氛围课程标准! 指出: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15、, 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 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创设的. 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 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 饶有兴趣. 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创设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是重要的环节或方面.教师要设法造成学生的 愤#、 悱# 状态, 使学生 想求明白而不得, 想说出来而不能. 然后引导他们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发现, 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 参与者# 和 发现者#, 而不是被动的

16、接受者.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的内容, 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紧扣教材的中心, 注重难点而设疑, 使之有针对性; 所设问题应根据分析的学情, 让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于联想, 使问题 具有启发性. 设计问题也要具体, 不能空洞无物,使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同时也要考虑问题的趣味性和适时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 的质量, 如果一味追求为创设而创设, 那么对于课堂教学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3.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课程标准! 指出: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包括思维的参与、 行动的参与, 既要有教师讲授和指导, 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 #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相互评价, 相互反馈, 相互激励, 只有这样, 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开展有效的合作性学习. 其实, 学会与人 共处, 学会交流, 学会合作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