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7351255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 从砖瓦草房到小楼林立-改革开放 30 年,从数字看沈坝人民生活变化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们周围发生了多大变化?也许这些数字能让人们的记忆更加清晰。崔八娃的故乡,从摇柄电话和忙碌的接线员到移动电话和网上冲浪的农民,从砖瓦草房的村庄到小楼林立的新农村,从乡村土路到康庄大道,从人拉犁耕到各种农用机械穿梭农田,从肩挑人扛兴修水利到挖掘机挖河清淤,从沙荒到良田 几十年来,沈坝人立足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懈奋斗,特别是近几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全镇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蚕桑、畜牧和劳务输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思路建设环境

2、优美型、生态友好型小集镇,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作为改革开放 30 周年,中国奥运年、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国务院 32 号文件的第一年,在这里让我们用一些具体的数字来体验改革开放 30 年里沈坝人民生活及生产发生的巨大变化。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4434.4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计划任务1918 万元,完成 2068 万元,占任务的 107.8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8.99%;农业总产值完成 2366.4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24.36% 。 主导产业发展:全年蚕茧发种 7720 张,比 2006 年同期增长 19.0

3、8%,劳务输出 4003 人,占总任务的 111.19%,其中,由政府牵头的有组织的务工人员 3304 人,占计划任务的 183.56%,实现劳务产值 1500 万元;采用正大模式的养殖户达到 35 户,畜禽总出栏达到 79722 万头(只);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913 亩。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任务为 400 万元,已完成 1255 万元,占任务的313.75%,比以往同期增长 126.13%; 财政收入:全年未出现新的财政赤字,偿还外债 4 万元,完成地方税收 1 万元,截止目前回收世行贷款 1 万元。农民收入:粮食产量达到 7578 吨,比任务数 5252 吨增加 14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 2012 元,净增 155 元。这几项数据呈几何增长。还不能说明改革开放 30 年来沈坝镇取得的巨大成就吗?30 年前,那时沈坝还叫人民公社,那是全乡没有一条公路,当拖拉机第一次进入沈坝农村时,干部群众还十分好奇。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汽车,已不再稀奇。据统计,2007 年,沈坝镇农民群众拥有各种农机具 1500 套,而 1978 年,全镇各种农用机械加起来只有 20 台,而其中大多数属于国有资产,个人占有数极少。而现在,购买轿车更不是遥远的梦想,在沈双、沈涧、沈元公路上,“大众”“奇瑞”等品牌家用轿

5、车正自由地疾驰。据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 2007 年年底,私家车已有 50 多辆,摩托车 2000 多辆。现在,沈坝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就达到 100 多平方米,住房结构也由原来的茅草房、土木结构、石木结构,逐步转向砖瓦结构。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日益改善,近年来,安居工程的实施,使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截止 2007 年底,共修建完成安居房近 100 户。走进桥头村六组彭永清刚搬进的安居新房,大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他感慨地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我爸爸的收音机,每天晚上吃过饭,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全家人围着收音机听广

6、播,现如今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给代替了。”沈坝镇卫生院院长说:“过去更多关注吃饱穿暖的沈坝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改善,他们对医疗保健的支出也在不断加大。”2007 年末,沈坝参加新农合 10900 多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民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历经 30 年不平凡的岁月,今天的沈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蚕桑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逐步做大做强近年来,该镇着力打造“西北蚕桑大镇”,紧紧抓住蚕桑龙头产业不放松,年发种量 8000 余张,平均张产量 80 余斤,年养蚕量在全区及全市分别排名第二和第八。大

7、力推广优质建园技术、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技术、方格族运用技术、多批次养蚕技术和实行定期技术培训是蚕桑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林特建园活动中,把扩大桑园面积作为重头戏,给予资金上的扶持,规定农户每开挖一亩桑园,政府补助 20 元,并优先提供优质种苗 300 株,全镇累计新开挖成品桑园 344 亩,发放补助 6880 万余元。在稳步扩充桑园面积的同时,丝毫不放松对老桑园的改造管理。春季,累计投入 1.1 万元购置回石灰免费分发到各村,由驻村干部协助完成桑树刷白。入秋后,农业站还将桑树的施肥、修枝打杈、病虫害防治要领编成通俗易懂的标语发到蚕农手中,驻村干部对养蚕大户实行“一对一”包联服务,全程指导,还

8、与受到市上表彰奖励的西元村养蚕大户王扬升签订了年养蚕 30 张合同,镇上给予其资金政策上扶持。由于措施得力,全镇春秋两季蚕茧发种任务全面完成,产量质量再创新高。日前,又投入 1 万元调回石灰桑剪等,用于秋季桑园管理。全镇养蚕在 10 张以上的户专业大户有 178 户,15 张以上的大户 42 户,20 张以上的大户有 17 户。科技农业格局逐步展开科技农业格局逐步展开该镇地处汉滨区北部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靠天吃饭、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等现状始终制约“三农”发展。从年初开始就注重就把农业生产思路转到提高农民素质,推广良种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

9、全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农业现况。该镇由科级以上领导带队成立了 10 个宣讲组,利用春节的有利时机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讲解,全面宣传实施现代农业的简单步骤,宣讲面达到 92。春播夏收期间,我们免费为农户调运回优质小麦、油菜种 2000 多斤,并在区农业局的指导下巡回各村跟踪播种栽植服务,进行新技术支持和农资市场清查。据统计,全镇粮产量达到 7578 吨,其中小麦 1600 吨,油菜 754 吨,均比去年上升 10 个百分点。同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新修农田 210 亩,修复水毁堰渠 11条,购进新式农机具 30 多套(件),牛耕被逐步取代,土地耕做效率大大提高。推进畜牧养殖业步入规范化推

10、进畜牧养殖业步入规范化畜牧一直是该镇的优势产业,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畜牧喂养资源比较丰富,基本上户户都搞养殖。但是,受传统习惯影响和自然经济制约,农户养殖效率低,养殖成本高,极大浪费了养殖资源。今年开春以来,我们先后组织 20 名村干部、32 名养殖户深入建民、涧池等养殖基地现场观摩。逐步号召养殖大户摒弃以往的传统养殖模式,积极按照“正大模式”的标准化饲养要求。为积极引导农户建设“正大”圈舍,我们对养殖大户进行“两条线”帮扶,一是通过扶贫贴息贷款 1 万元,从硬件上帮助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圈舍,每户扶持 2 吨水泥。二是先后下派了 4 名机关干部带头创办领办畜牧养殖业,干部每人包抓一个养殖专业大户,

11、负责养殖户的政策咨询、良种引进、资金扶持、市场开拓等业务,确保养殖户能够放心养殖。罗仙、关耀两个养殖专业村参照正大模式发展养殖的户数已达 10 户,全部都是从外地引进的良种猪。罗仙村村民刘光友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全村 10 余户村民从事养殖。对养殖母猪的户,我们积极兑现政策,凡是能繁母猪,每头均给予 50 元的补贴,张四营、西元、罗仙等有条件的村组还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增加补助资金。驻村干部还深入村组农户,动员养殖母猪的户为母猪买保险。目前,全镇养殖母猪的户已经全部登记完毕,累计补贴资金 23800 元,母猪进保险率达到 100。全镇生猪存栏达到 4580。三是建设畜牧强村,根据自然状况,确

12、定了关耀、罗仙等 6 个村为养猪专业村,培训“正大养猪”模式专业人才 50 人,4 个“PIC”养猪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之中,6 个养猪专业村签订了人均年养猪 5 头的目标责任,同 20 个镇村干部签定了包抓“正大模式”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后序产业建设蒸蒸日上后序产业建设蒸蒸日上该镇面对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蚕桑产业无人经营的这一现状,大胆念活“地理经济经”, 因地制宜地发展起核桃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的经济模式,引进优质核桃品种 6 万余株,促成 20 个村建成核桃园 1000 亩,并逐步实现核桃产业规模化发展。另外,对一些住在地势较高尚未搬迁的农户,通过贴息贷款、帮困扶贫形式大搞木耳、香

13、菇、药材等,力争他们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尤为突出在魔芋种植上,组织种植户到汉阴实地观摩,实行魔芋与地膜玉米、桑树间套种植,目前全镇魔芋间套面积已达到 1500 亩。与此同时,依据资源优势建设起来“土鸡村”,明确了张四营、高井村土鸡养殖的致富思路,目前,两个村的乌鸡品种正在繁殖之中。劳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劳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劳务产业的发展,是北部地区、欠发达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现实选择。该镇发展劳务产业,突破重产业经济、轻劳务经济的观念,把发展劳务产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通过健全市场体系,加强技术培训,优化服务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从而

14、不断壮大劳务输出总量,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完善劳务输出保障措施。一是抓组织服务,政府主导搭平台。该把发展劳务产业做为转变政府职能、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明确提出 “靠服务促动、靠基地联动、靠能人带动”的工作思路及“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常设机构专门抓、部门配合协调抓”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三级组织服务机构。一是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劳动保障、人事、农牧、财政、教育、团委、妇联等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县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二是在 20 个行政村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点,由村干部负责开展工作。三是

15、在北京、山西、江苏等省设立了劳务联络处,在务工带头人员中聘任主任,负责开展信息反馈、组织输出等工作。通过镇、村和劳务联络处三级联动,在全镇形成了政府主导、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劳务工作格局,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发展。二是抓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创市场。为了将全镇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力组织开展以“若要快致富,出去搞劳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镇上组织各村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赴山西、江苏参观考察劳务输出工作,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各乡镇组织干部深入农户开展思想工作,让农民群众认识到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是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的“铁杆庄稼”。通过算帐对比,广泛宣

16、传,“要想富、搞劳务”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想劳务、议劳务、争先恐后外出务工成了群众的热门话题和农村的一种新时尚。三是抓输出培训,适应市场要效益。为了切实摸清全镇劳动力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输出培训,组织人员,集中 1 月时间,按照“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五不漏”原则,对全镇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资源、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输出带头人情况,从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劳务收入、输出去向、输出规模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立起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劳务输出信息数据库。根据调查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年初就主动与南方的用人单位联系,争取一些重技术、轻体力的岗位,签订订单协议,3 月底前对技术性的岗位进行突击培训,4 月份,又协调恒口松林技校、市技工学校向他们输送了近 100 名初中毕业生学习劳动技能。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迅猛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迅猛自然条件的恶劣,地处偏远的山区,仅凭自身发展,根本适应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惟有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