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

上传人:l**** 文档编号:4733640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8“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英国诗人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斯写道: “在花园里, 我们建造一个自己的国家。 ” 这句话表达了人类 “诗意地栖居” 的梦想。 人们不断地把这个梦想转化为一种视觉的艺术现实。 在这个意义上, 造园活动成为文化最精致的表达方式, 而园林则成为一个在悬浮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完美的建构,汇聚着政治的、社会的、美学的等多种力量。园林也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种叙事性的文本, 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丰富的内涵。 历史地来看,在每种文化体系里,园林都具有重要现实作用和象征意义。 不同的文化通过各自的园林形式彰显自己的特征、 价值乃至信仰。十八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一场 “趣味上的伟大革命” 首先在

2、园林界发生。政治家、作家、园林师、园林业主等不约而同地放弃了他们一度效仿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转向风景园林(l a n d s c a p e g a r d e n )的建造。 十八世纪下半叶, 这种园林又进一步发展成图画式园林(p i c t u r e s q u e g a r d e n )。如果说, 十八世纪之前, 欧洲园林的主流风格一向奉意大利园林和法国的规则园林为圭臬的话,那么,自十八世纪以来, 英国园林则成为自然式园林的典范,引起了一波波追随的浪潮。毫不夸张地说, 由于英国园林所标举的全新风格, 园林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图标。 有学者甚至认为,园林是英国人独特的贡献、专擅的艺术

3、门类。由此,英国人赢得了“园艺的民族”之誉。这场趣味上的伟大革命又被命名为 “重返阿卡迪亚” 运动。 通过深思熟虑的构图和技术手段, 园林艺术家把画家描绘的古希腊的田园美景,维吉尔笔下的乡村风光放大成地上的实景。 阿卡迪亚的梦幻变为地形学的现实。 这是英国中上层阶级面对正在步步逼近的工业化所做出的一个张箭飞129回应。 作为一个精神的乌托邦, 风景园林缓解了都市的喧嚣和现代生活的焦虑,满足了园主沉思和遁隐的要求。同时,它们把古典主义的英国导引到浪漫主义的英国。 澎湃于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思潮, 其实就是从这个史称“景色如画阶段”开始它的百年流程的。根据当代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 H a r

4、 o l d B l o o m )的考证, 尽管浪漫主义一词可追溯到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罗曼司” ,但直到十八世纪中叶, “它才具有了某种形容野蛮、陌生或诗情画意的意义,并且,它用到绘画和自然风景中的时候比运用到诗歌中还要多” 。 在他之前, 美国研究观念史和知识论的哲学家洛夫乔伊(A r t h u r O . L o v e j o y )已提出:景色如画的造园实践逐步扩大为一种美学革命,从而导致浪漫主义产生。其实,更早于他们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就明确地意识到风景园林意味着艺术从十八世纪严格的数学奴役奔向诗歌的自由。 简言之:园林界的美学趣味由严整向如画的转变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序幕。关

5、于图画式园林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一向是百家争鸣的话题。 有些学者将其归功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影响, 有些则认为是外来经验的启迪。 历史地来看, 英国图画式园林乃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包括风景诗的兴起和欧洲大陆游的流行等。当时,有许多英国诗人热衷于描写本国偏远地区, 如威尔斯和苏格兰的乡野风光。 他们的诗歌激发了人们欣赏大自然的兴趣, 许多人动了游兴, 纷纷探访诗人描写过的那些如诗如画的荒野和高原。 同时, 游览意大利和阿尔卑斯山地区的时尚也在英国中上阶层流行开来。 游客往往要购买一些描绘当地景色的风景画, 以便保留美好记忆。 如果游客本人拥有一处地产或庄园,他们就想把见识过的自然风景或画境“复

6、制”出来,正所谓 “江山昔游,敛之邱园之内”(明代戏曲家顾大典)。通过和园林师的密切合作, 他们充分发掘自己领地的地形特征, 把它们构建或改造得像活丹青一样。这就是 “p i c t u r e s q u e ”(图画式)一词的来历。图画式园林流行的程度, 可以用举国若狂来形容。 凡有地产之人几乎没有不卷入其中的。再经当时的造园名手肯特、布朗、钱伯斯、雷普130顿等人的推波助澜,英国的中部和南部变成一个无边无际的风景园区。图画式园林运动彻底改变了英国国土的面貌。在图画式园林的诸多影响来源中, 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中国园林风格的西渐推动了英国园林设计的革命, 并带来了图画式观念的产生。为此

7、,一些学者常常把十八世纪英国风景园林叫做“中国风园林”。对此,洛夫乔伊曾有一个精辟的断言:“早于斯威泽、肯特、布朗以及布里奇曼等人推出园林艺术模式之前,甚至更早于十八世纪初蒲柏和艾狄生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表达园林艺术新观念之前,中国园林风格已开始对欧洲的美学思潮和风尚产生影响;一位英国大作家明确地把无序之美(b e a u t yw i t h o u t o r d e r )界定为中国思想, 并认为中国园林就实现了这种无序之美 ;英式花园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早期人们对于中国园林理想化的理解。”此处,他所提到的英国大作家即斯威夫特的老师英国作家、 政治家威廉 坦普尔爵士( S i r W

8、i l l i a m T e m p l e ,1 6 2 8 1 6 9 9 ),在他著名的散文论伊壁鸠鲁的园林(U p o n t h e G a r d e n s o f E p i c u r u s )中,他构拟了无序之美一词来说明中国园林那种千变万化、 如诗如画的特点。 虽然他对中国园林没有感性的认识, 但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中国园林的本质 :“自由而不受束缚的风格。 ”洛夫乔伊的断言基于一个历史的事实:十八世纪, 随着海上航路的延伸, 西方和中国的贸易越来越频繁。 原先只是马可波罗游记中一个虚幻的中国变得真实起来。 传教士的报告, 商人的信函和外交官的文件都向欧洲描述了一个花园

9、般美丽的国家。 毫无疑问, 他们的描述掺杂了许多的想象。 但他们的想象却激发了欧洲读者, 特别是那些正在热情地投入造园活动之中的英国读者更大的想象。也许是历史的机缘, 英国的园林热发生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后一个绚烂花期,也即“康乾盛世” 。许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名作,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寄畅园、平山堂、逸园、朴园等就出自这个时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园林之乐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士林儒商的131理想生活方式就是 “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 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 。为此,他们发展出一个清真典雅的造园传统。 到了十八世纪中期,造园传统更是得到特别的光大。 为了取悦嗜好造园和园游的乾隆

10、, 扬州的士族商户,纷纷大兴土木。许多园林面湖而筑,人们沿湖舟行,犹如置身于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长卷之中。 为此, 扬州被西方园林学家誉为“历史上曾经见过的最辉煌的花园城市” 。不约而同地,十八世纪中、英两国的中上层阶级都迷恋上了造园活动。 他们谈论园林, 建造园林, 评鉴园林, 就造园的理论问题和技术手段展开热烈的讨论。 甚至可以说, 十八世纪美学的重要议题几乎全是围绕园林展开的。 当代园林史学家克里斯托夫撒克尔(C h r i s t o p h e r T h a c k e r )把英国的十八世纪标定为 “园林的世纪” 。 其实, 这个标定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十八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和外

11、交使节有幸目睹或亲历了中国的园林世纪。教会画家蒋友仁(M i c h e l B e n o i s t , 1 7 1 5 1 7 7 4 )、郎世宁(G i u s e p p e C a s t i g l i o n e , 1 6 8 8 1 7 6 6 )、马国贤(M a t t e o R i p a , 1 6 8 2 1 7 4 6 )等,直接参与了皇家园林圆明园的绘图设计。 他们将园景形诸文字, 描摹成图。 特别是马国贤根据避暑山庄三十六景木版画制作的铜版组画, 把中国的园林观念传递到欧洲, 引起欧洲园林界和文学家的注意。 欧洲人意识到在中国, 造园师是通过艺术模仿自然,

12、而不是利用技术手段迫使自然就范为几何式样的布局,“有史以来一种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园林传统的造园风格图画式的风格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人视野里。 ”不过, 真正发现中国园林如画性风格的应该是英国人。 正如一位德国建筑家路德威格翁茨尔( L u d w i g A . U n z e r )在其论中国园林一书中马国贤的避暑山庄铜版组画之一132所说, 尽管英国人较之其他民族更能够欣赏自然之美, 但他们也不得不认可中国人园林艺术趣味的优越。 由坦普尔爵士开始, 英国人不断了解和探索中国园林的特殊性以及营造特殊性的因素和技巧。 在曾写 伦敦的叫卖声 的英国政治家、 剧作家、 散文家兼诗人艾狄生(J o

13、s e p h A d d i s o n ,1 6 7 2 1 7 1 9 )看来, 中国园林是自然和艺术谐和的完美样板。 它们利用自然的要素生成美丽的景色,“创造出具有自然全部魅力的园林来” 。如果说艾狄生是凭借二手资料发现中国园林之美的, 那么苏格兰建筑师钱伯斯则有机会亲自体验进入一座中国园林的惊奇感。 他在乾隆年间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了一些园林。中国园林步移景换的艺术给予他深刻的印象。他批评欧洲园林缺少变化,毫无想象的余地。游人进入一个他们自己的园子: “没有什么让他感到惊异的, 没有什么能挑动他的好奇心, 也没有什么保持他的注意力。 ”他告诉英国人中国的造园师不仅是植物学家,而且是画家

14、和哲学家。这个评价的确道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就造园理念和手法而言, 中国园林完全异于西方的园林传统。 从魏晋时代开始, 绘画就与园林关系十分密切, 由此发展出中国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 “画中寓诗情, 园林参画意。 ” 明代文人画家茅元仪说 : “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 园林理论家和造园师计成认为造园的目的就是: “境仿瀛壶, 天然图画。 ” 在这个理念指导下, 造园师不仅把山水画的技法转用到园林的建造方面, 而且力求 “宛如画意” 的效果。 计成就说自己 “最喜关仝, 荆浩笔意, 每宗之” 。 许多著名的园林即是绘画作品的 “复制” ,例如明代画家刘钰的寄傲园模仿卢鸿的 草堂十志图 ;

15、 清代画家石涛的片石山房则是根据他自己的画稿构图和建造的;至于名满天下的拙政园,它的每处景致, 都令人联想到中国绘画的熟悉模式事实上, 中国的园林建筑师全部都是由画家充任。 最美的园林出自那些擅画山水, 亦工园冶的文人之手。 一座园林就是三维的山水画和凝固的风景诗。 造园理论与绘画理论如出一辙。 宗炳的 画山水序 、 谢赫的绘画六法、 郭熙的林泉高致等既是画家的指导,也是园林家的圭臬。133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和造园师发现了中国园林这个基本特征。 中国园林艺术与他们对于园林如画性的追求不谋而合。 当马国贤的中国园林铜版画传到伦敦时, 伯林顿勋爵和他的朋友以及造园师们正在酝酿新的园林理念,试验新的

16、设计方案。从这个时候开始, 英国园林爱好者和造园师逐渐形成一个共识:所有的园艺都是绘画。英国作家、 哥特风格小说的开创者华尔波尔(H o r a c e W a l p o l e , 1 7 1 7 1 7 9 7 )说:“开阔的田野就是一幅有待设计的画布” ; 艾狄生告诉他的友人 : 如果适当地使用一些绘画手段, 就是玉米田也会变成一片赏心悦目的风景;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古典主义诗人蒲柏( A l e x a n d e r P o p e , 1 6 8 8 1 7 4 4 )宣称: “当我们种植的时候, 大自然画油画 ; 工作时, 大自然则画素描” ; 英国外交家、 诗人斯宾塞(J o s e p hS p e n c e , 1 6 9 9 1 7 6 8 )相信园艺是绘画的一个自然分支, 造园师就是花园里的诗人 ; 英国诗人申斯通( W i l l i a m S h e n s t o n e , 1 7 1 4 1 7 6 3 )断言风景画家是园林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