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

上传人:lc****zq 文档编号:47329244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 银行考试笔试实践知识汇总 一、实践知识点一、实践知识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http:/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

3、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4、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5、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

4、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6、真理的性 真理的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http:/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 7、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二、二、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

6、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 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 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http:/ 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

7、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

8、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4、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5、国家、国体和政体 http:/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由于国体不同

9、, 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首先, 邓小平理论是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近代, 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精神批判, 产生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开端;马恩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

10、势和一般规律,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其次,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大背景。 2、邓小平理论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及时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二大到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阐述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取得的成果, 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http

11、:/ 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 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至此, 邓小平理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其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首要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首

12、先,我国已具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

13、会生产力的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http:/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其次,就我国来说,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最后,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

14、文明不可缺少的条件。 8、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判断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84 年 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http:/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 (4)在政治制度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