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326636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26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声传译教学的思维和语言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試同聲傳譯教學的思維和語言策 試同聲傳譯教學的思維和語言策 巍 關於同聲傳譯教學的研究,在國外自 50 代起,已有學者進多方面的探討,在我國(包括港澳地區)則仍處於起步階段。該域的研究,涉足甚廣,包括語言學、翻譯學、心學、生學、神經學、醫學等等,同時需要以大的口譯實踐為基礎,其中所涉及到的課題,亦層出窮。本文擬從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入手,即思維過程和語言應用,依據筆者本人的長期口譯實踐,以及在內地、國外和港澳地區的口譯教學經驗,作一實踐的總結與的歸納,以求有於今後教學質的改進與提高。 一、特殊基本能的開啟 一、特殊基本能的開啟 同聲傳譯(簡稱“同傳)課程一般設置在口譯教學的後期,即是基於前面筆譯

2、、口譯基礎之上的一高級課程。從事同聲傳譯需要特殊的技能。應當承認,是每個人都具有這種技能或潛能,也是通過同聲傳譯的教學,就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勝任同聲傳譯的工作。由此,建與之相適應的、現實而可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其教學目標,是對於學生今後可能從事同聲傳譯的特殊能的一種開啟,為其朝這一方向的發展奠定基礎。 “能(ability),概括講,在心學上主要有個方面:一是指個人現在實際“所能為者(actual ability),二是指個人將“可能為者(potentiality)(張春興,1998;Gaulin and Donald,2004)。就同聲傳譯的教學對象而言,可進入該階段的“可能為者的條件,主要包

3、括這樣一些方面: 1 對於母語的游刃有餘的使用 2 對於外語(譯語)的高準確的應用 3 在母語與譯語之間熟地轉換 4 涉廣泛的知域。 以此為基礎,方可進以下同聲傳譯“可能為者的培訓。 一般講,學生在接觸該課之前,難免有一種畏懼感,認為同聲傳譯高可攀,難以掌握。其實,就創造心學而言,任何一種新能的形成,都是建在舊有能基礎之上的,故此時應充分調動起學生所具備的口譯實,做到因勢導(郭有遹,2002)。“影隨習(shadowing exercise)正可在此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1儘管在此之前的接續傳譯(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簡稱為“接傳)課中,已經進過“影隨習,但此時

4、的重點需有所轉移。第一,僅是對於關鍵詞語(key word)的捕捉,而是要求對於“語意單位(meaning unit) 及子的貫性的“影隨第二,在時間上,對其“間隔性提出高的要求,即做到“逐漸加大,適為宜。主要是以此為機,讓學生“動起動起之後,才會驅散畏懼性,帶出主動性。具體可分如下步驟: 原語影隨原語概括譯語概括同聲輸出。 以下段為: The name “Macao is derived from the Ma Kouk temple, built there in the 14th century. Macao is the oldest permanent European settle

5、ment in East Asia. It was a parched and desolate spot when the Portuguese established a trading post there in 1557. For nearly 300 years the Portuguese paid China an annual tribute for the use of the peninsular, but in 1849 Portugal proclaimed it a free port. 在“原語影隨階段,開始時,可以從第三個 Macao 開始“影隨,並保持該距。待重

6、複一段之後,可進一步開到第五個詞(derived),注重其間距。鞏固之後,開到一話後(temple)“影隨。最後,將“適定在第二話(Macao is the oldest .),之後開始第一話,並始終保持與原話的一定間隔。此種習的效果,需相當的保證。其作用,主要是使學生開始養成邊聽邊的習慣,培養其捕捉“語意單位的能。 在“原語概括階段,則是將視角從“影隨上移開,而注重將該段的核心內容突出出。如,對於上述段,可概括為 Macao was the first spot for Europeans to settle in East Asia around the 16th century and

7、it became a free port of Portugal 300 years later.此種概括,求面面俱到,但需意思明確,主要是引導學生跳出機械重複的軌道,逐步養成邊聽、邊想、邊抓意思的習慣,以及將主題融入語篇內容的能。這當中,隨著“語意單位的增多,影隨的難也會隨之加大。 在“譯語概括階段,並要求學生譯出全段,而是概述其“譯意。如,上段可為“澳門是歐洲人於 16 世紀在東亞的第一個腳點,300 後成葡萄牙的一個自由港。此種習並囿於原語的具體子與內容,而是“能進能出、“綜合譯意。其目的,是進一步鞏固學生邊聽、邊想、邊的能,為下一步的操作打實基礎。 在“同聲輸出階段,則是將在上述幾個

8、習階段中獲得的技能加以綜合運用。此時譯語的全面程,應求與原語在最大程上的吻合。如,此段可傳譯為“澳門是歐洲人在東亞最早的長久基地,那時澳門氣候酷熱,荒蕪一片。1557 ,葡國人在那建起第一個貿點。在近 300 ,葡國每向中國上交租。到 1849 ,葡國人使澳門成一個2自由港。這當中,應當注重的是譯語與原語的配合(the degree of correspondence in a language pair) 。當然,此種習,與實際的“同聲傳譯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故稱之為“同聲輸出。研究表明,所謂“同聲傳譯其實並非“同步,而是“隨步。即在講者發出信息後,在譯者看初步形成“語意單位時,開始進傳譯的,

9、因此原語與譯語之間,永遠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 具體操作模式如下: T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S Macao is it was For nearly 300 0 1 2 3 4 5 I 澳門是 那曾是 在約 300 中 T (Time):時間, S (Speaker):講者, I (Interpreter):譯者 據研究,在大會同聲傳譯期間,講者發言與譯員傳譯出現的情況,大致如下: 講者發言 譯員傳譯 42% 講者發言 譯員沉默 18% 講者沉默 譯員沉默 12% 講者沉默 譯員傳譯 28% (Kirchhoft, 1996) 近一半的時間,講者同譯員在同時講話。從譯

10、員講,這時關鍵的是如何準確、恰當地把握、保持和調節這種距。這當中,譯者要做出一系的決策。如,何時開口,何時停頓,何時“拖延(delay operation),何時“積蓄(keep data),何時詳述,何時簡,何時預(anticipate),何時“口語化(colloquialize)等等,就取決於譯者的知、經驗與綜合協調能(coordinate ability)。 應當向學生強調的是,與筆譯及接續傳譯的特點同,在同聲傳譯中,簡、完美的文字(語言)已是第一位的,而其頭等任務是要傳遞準確、有效和幾乎同步的信息,即上面所提到的貫性的“語意單位。 3根據認知心學原,語言形成過程中的“意義單位的建,是一

11、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過程(王安聖等,1992)。運用到同聲傳譯的教學實踐,所謂“自下而上,就是要引導學生以語音為線,以影隨為途徑,逐漸形成近乎“同步傳遞信息的能;其實質,就是在大腦層次上,對語中的語音群進迅速的語 意檢,從而建相應的“語意單位,並將其及時轉換的過程(鮑川,1998;Lin Wei,2003)。“自上而下,是指學生在經過培訓後,對原語在一定幅的控制段上,進迅速的加工,並將“語意單位及時納入語篇內容軌道的過程。 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同時又是一個“難的操作過程這當中培訓的是一種基本而特殊的能。 二、注意分配機制的建 二、注意分配機制的建 注意,在心學上分為一般注意(

12、general attention)和特殊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在同聲傳譯教學研究中,我們所注重的是後者。 從心活動的角研究,同聲傳譯是一種“多重任務執(multiple task performance)過程(Kirchhoft, 1996),需要多種注意的與,以完成“聽譯的複雜配合。因而,關於“注意分配的問題,已成為國外同聲傳譯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近,國外許多生學試驗證明,人在經過一定培訓之後,完全可以做到在同一時間內學習或從事種同的事情(Mark,2001)。隨著現代影像技術的進步,使我們有可能觀察到語言處在大腦皮層上所引起的變化。用定位散射線斷層攝影技術

13、(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研究人員用 PET,可以觀察到大腦皮層在處詞彙與形成話語中的活動過程。在語言信息攝入的過程中,相對應的詞彙與子所引起的血可以清晰地被測出。試驗表明,注意的分佈,特別是由聽引起的興奮區域,但可以觀察到,而且是可以控制的,這種對於注意的生基礎的開發與認,有助將我們的同聲傳譯課程設計得加合而有效。 具體到同聲傳譯的研究,在大資與實踐的基礎上,國際著名口譯專家吉爾(Gile)製作出一“同傳精分配模式(Effort Model of SI),其主要內容概述為: SI=L+P+M+C 其中,SI(simultaneous interpr

14、etation)=同聲傳譯,L(listening and analysis)=聽與分析,P(production)=譯語輸出,M(memory)=記憶,C(coordination)=協調。 根據該模式,同聲傳譯員的綜合注意(相當於吉爾在此所指的“精)等於 L、P、M、C 之和,而其中的各項又彼此處於一種相互競爭的態。如,當 L 發生困難、需要多的4注意時,會刻影響到 M 的功能及 P 的效果,而當其過程中的綜合處需求(total processing capacity requirements,簡稱 TR)大於譯員的總實(total available capacity,簡稱 TA)時,同聲傳譯的過程會發生困難與危機,信息失(information loss)可避免(Gile,1997;馮之,2002)。 吉爾的模式為我們解同聲傳譯中譯員注意的分配提供一個示意圖,有著特殊的價值與意義。然而,該模式並非完美無缺。至少有這樣一些方面值得商榷:1.L+P+M+C 的排次序並科學,因為在實際中,M 應緊隨 L 之後,而 P 應是最後一項2.C 的位置夠突出,因 C 的價值與作用要遠遠高於其它諸項3.M 的作用與位置值得商榷,因為與接續傳譯相比,M 已有明顯的減弱。 根據我的實踐與解,對此妨從下模式加以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