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31856 上传时间:2017-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1(无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 1一、积累与运用(共 15 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明眸善睐(li) 风靡(m) 濒(bn)危B、瘦骨嶙(ln)峋 芥(ji)蒂 摒(bn)弃C、潜(qin)移默化 恣(z)雎 瞑(mn)思苦想D、白驹过隙(x) 跻(j)身 言简意赅(i)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刚刚结束的法国网球公开赛中,中国金花李娜的表现相当给力,以二比零直落两盘,击败夺冠大热门斯齐亚尼获得冠军。B、城市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应作秀,而应当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作为中心

2、工作来抓。C、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D、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幸福美满。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A、扶:沿着。B、志:标记。C、诣:拜见。D、向:先前。4、词类活用常常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以下加点词语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3 分)( )A、QQ 音乐,音乐你的生活。B、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了。C、你比那雷锋还雷锋。D、奥运会的开幕式很中国。5、对下面这段文字内容

3、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近年各地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名人故里纷争四起,有些地方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依我看来,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

4、传,令人景而仰之。A、文化啃老,就是争夺古人遗址,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B、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这是人们达成的共识。C、文化啃老,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D、出现文化啃老的原因是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受利益驱动,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等。二、阅读与赏析(共 49 分)()(l2 分)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巨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5、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2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菇。太宰菇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于吴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 ;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

6、盛以鸱夷革 ,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注】器:指棺材。鸱夷革:皮革袋子。6、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A、先天下之忧而忧B、言和而色夷C、委而去之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B、太宰绕在吴王面前说伍子前的坏话,吴王说:“有你这番话,我就怀疑他了。”C、在伍子骨死后,吴王派人把他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飘浮在江中。D、吴国人同情伍子胥,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 分)

7、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大宰嚭遗: 吴王将许之许: 太宰嚭既数受越赂 数: 我今若父霸 霸: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1)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2 分)译: (2)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2 分)译: (二)(4 分)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10、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一杯一杯复一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2 分)答:(2)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和“幽人”间怎样的友谊?(2 分)答:(三)(4 分)说窗“窗”字,初创时为“囱”,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说:“囱,在墙曰牖(音yu,窗子),在屋曰囱。象形。”远古先民的穴居

8、之口开在屋顶,既是门,又是窗,所以,甲骨文的“窗”为原始形态“洞口”(窗)的直观白描。后来,“窗”字才变为由“穴”和“囱”两部分组成的字形。钱钟书先生在一篇关于“窗”的散文中写道:“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窗的最本质功能:给房屋以阳光、空气、清风与视眼。窗,具有审美功能,最能表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对于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对于房屋,窗户则是建筑灵魂的眼睛。窗户是会说话的,是有表情的,它所流露出的人情味也特3别令人回味。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窗是词人吟咏不尽的题材,

9、自然景物是窗中永恒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名诗佳句,至今还广为传诵。窗的艺术性在中国园林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窗在园林中的妙用,主要通过漏窗和空窗来体现其“借景”功能。开在园林墙上的漏窗,多用砖瓦宣砌而成。框中构图,形式多样,千变万化。图案内容多为花鸟、山水或几何图形。它本身是景,又可窗内窗外双向“借景”,极尽“漏”之能事。不装窗扇的窗称为空窗。空窗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六角形、扇形、葫芦形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白粉墙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典雅优美。空窗本身不作景象,只在组景中起景框作用,窗的后面多置石峰,植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图画,正如清代李

10、渔在闲情偶记中所说:“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之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窗的这些特点为古代那些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于是,窗的设计就更加活泼,造型更加丰富,且流露出更多的真性情。然而现在,我们房屋窗户的造型几乎 100着眼于实用,窗的魅力在现代建筑中日益衰退。学者赵鑫珊在他的建筑是首哲理诗中感叹道:“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窗仅仅是生存的窗,原先的生命窗消失了,然而,只有生命窗才富有诗意。”作者的感慨带给人们一种尴尬,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深思。11、本文介绍了窗的哪些功能?(2 分)答: 12、文章第自然段采用的最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

11、 分)答: (四)(4 分)心系一处,难能可贵很多人都知道要有所作为就应该“心系一处”的道理,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心系一处”的人并不多。“心系一处”,难能可贵。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 40 岁时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他成功的原因,丁先生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我从来不参与。”事实的确如此。几十年来他始终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集中在探索宇宙的奥秘上。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时候连续四五天不睡觉,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做到“心系一处”,需要守住内心的宁静。在这个越来越繁华的世界,人们的目光能够不被五光十色的景色所吸引,的确不易。作

12、家苏童一直以来潜心创作,心无旁骛。作品妻妾成群被改编成电影后,他名声大噪,上门的采访者、崇拜者络绎不绝,但是苏童很冷静。他对记者说:“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我是过室内生活的人,以前很安静,现在更安静。”另一个作家张炜则奉行“三不主义”:不看热闹的书,不去热闹的地方,不变热闹的朋友。对于许许多多的成功者而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成功后依然做到了“心系一处”。“心系一处”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意孤行的固执,而是繁华过后的觉醒;不是缺乏思想的单纯,而是一种去繁就简的境界。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心系一处”能让你学会坚持,给你重振雄风的希望;当你处在人生的峰巅,“心系一处”能让你保持清醒,带给你再创

13、辉煌的动力。13、试分析文章第自然段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 分)答: 14、第自然段中加点的“门外的繁华”和“我的繁华”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 分)门外的繁华: 我的繁华: (五)(15 分)老 家孙犁4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巴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

14、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