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7304924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3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由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 “ “ # “ # “ # $ ! “ “ %) 资助。改回日期:! “ “ % , , 3 , ? 1 4 5#,!) A ? - 1 B . - 1 2%)C D ( 5 8 1 5 2 3等,% / / ? - 7 8 5等,% / / 8 4 4 + 4等,% / / !) 也先后使用双侧向测井 (A ) 、 电缆测 井、 体积密度测井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在国内, 亦有人使用密度测井、 电阻率测井等常规方法 涉足煤层气测井领域 (侯俊胜,$ # # #; 黄智辉等,% / / -、D . -煤层气公司、 国内的中联煤层气公 司合作, 在山西

2、煤层气试验区测井近 , ?(! “ “ ;) 、 黄智辉 (! “ “ ) 、 柳孟文 (! “ “ =、! “ “ “) 、 谭廷栋 (! “ “ “) 等在测井评价煤层裂隙及孔隙 度方面进行了研究, 谭廷栋采用测井孔隙度重叠法 (中子A密 度孔隙度重叠法、 中子A声波孔隙度重叠法) 对广西百色盆地 江!井、 南海西部气田、 胜利油田进行了煤层、 煤层气和围岩 气层的解释, 效果良好。! “ ! “ #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分析7 8 9 : 1 , +(! “ “ ;) 和柳孟文 (! “ “ “) 等进行了煤层气测井综合评价研究工作。岳晓燕 (! “ “ “) 提出了煤层气单井控制地质储量的

3、计算方法与公式。 侯俊胜等 (! “ “ $) 将现代最优化技术 遗传算法与复合形 最优化方法引入煤层气储层渗透性评价, 进行了煤层气储层 渗透性评价方法及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的探索, 并根据裂缝储 层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了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的若干指标和 方法。 煤层气储层综合分析评价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个方 面:!根据煤的测井响应特征值已经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出 煤和煤层气储层;“煤层厚度的测井确定精度越来越高, 美 国的分辨率已达; B 煤层气测井技术研究存在问题及前 景展望# “ $煤层气测井技术研究难点及存在问题煤储层的自身特点决定其物性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较 强, 造成储层地质与测井响应之间

4、关系的进一步复杂化, 呈 现更加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给测井资料解释造成更大的困 难, 也给解释结果带来更强的多解性、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面临着不少困难, 暴露出不少问题, 主要有: (!) 利用测井方法直接计算煤储层含气量、 评价煤储层 的煤质仍是难点。!利用中子的 “挖掘效用” 及声波时差的 “周波跳跃” 可直接判断常规天然气层的存在, 而煤层的孔隙 度很低 (一般小于= E) , 孔隙被水充满, 游离气和溶解气甚 少、 主要是吸附气, 所以无法利用测井方法直接判断煤层中 是否含气及含多少气;“煤的骨架参数难以像纯砂岩那样通 过实验求取、 也求不准, 煤的工业分析中认为煤由固定碳、 灰 分

5、、 水分和挥发分部分组成, 其中;种物质难以确定, 就连 灰分、 挥发分的成分也随煤阶、 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故利用数 学方法计算煤岩成分相当困难, 一般情况下, 在某一区域内 通过煤岩成分及煤层含气量与测井曲线具有一定的关系, 可 间接利用测井曲线计算煤岩成分和煤层含气量;#在用密度 测井计算煤岩成分及煤层气含量时, 其回归公式都是区域性 的, 难以对照引用, 地区、 煤阶及地质构造作用不同, 其煤质 和煤层中气体的含量也不相同。因此, 回归公式应分地区回 归以减少计算误差。 (%) 测井解释煤层气工业生产下限值尚未解决, 该技术 难题需要今后继续研究和攻克。 (;) 目前尚无一套较普遍适用

6、的定量计算煤储层裂隙参 数和评价煤储层渗透性的方法, 成为制约测井技术推广应用 的 “瓶颈” 。 () 由于煤层气测井技术最初是从国外引进和从常规油 气藏测井技术借用过来的, 现有的油气藏测井基础理论不太 适用于煤层气测井, 目前实施的煤层气钻井又较少 (据不完 全统计, 至今全国累计实施煤层气钻井仅! # ) 研制适用于煤层气测井的专用仪器, 并引进新的、 先 进的测井方法, 如核磁共振测井、 成像测井等, 有针对性地加 强其应用研究。“#;第期王敦则等: 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发展综述(!) 加强测井技术和井间地球物理技术 (如井间地震、 井 间电阻率和井间声波) 等的综合利用与结合使用,

7、 发挥各自 的长处, 展开煤层气储层参数 (孔隙度和渗透率等) 的三维层 析成像研究。 (“) 基于煤层气储层测井信息的非线性特征, 加强新的 现代非线性信息处理技术 (如神经网络方法、 小波变换、 非线 形反演技术等) 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应用研究, 探索新的测井 处理解释方法。 (#) 大力开发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利用信息 技术最新成果加强新的煤层气储层测井处理解释与评价软 件的研制开发, 以便使所开发的软件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参 考 文 献陈江峰, 王素玲$ % 2 8 7 2 : 2 8 ? . A . - 2 = 2 2 : 8 ? . 3 2 B : / 8 2 B B 1 4

8、 1 2 : 2 8 ? : D - / : 8 : 3 D,) *()) :% % )!% % “(1 /, - 1 / . B . E 1 - . / $ % . = B 1 1 . / . B,% (%) : ! ! : 1 = : . 4 4 1 1 . / : 2 8 = . B . = ; : 1 = M = . B B 7 = .7 B 1 / 3E . 8 8 8 : 3 2 - / 1 Y 7 .: 4 : 2 8 ? . A . - / : 8 : 3 D,) *()) :. =:O : T DU : 7 / 1 L 2 : = .,2 / E . 8 8 : 2 8 ?

9、. A . . . 1 / 3 B % 2 8 7 2 : 2 8 ? . 3 2 B= . B . = ; : 1 =E 1 . B 1 /, - 1 / 2 $ 1 . / 2,) *(#) : ! * ! ! . BE 1 - / : 8 : 3 D,) *(“) :* : 1 =M = . B L B 7 = . : 4 B : A .A 1 / . 2 = . 2 B 1 / : = 1 . / 2,) ) ()) :% # “ ! % # (1 /, - 1 / . B .E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管理部,北京,100029), 蔚 远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100083), 覃世银,朱庆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刊名:地球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SCIENTIA SINICA 年,卷(期):2003,24(4) 被引用次数:3次参考文献(43条)参考文献(43条)1.陈江峰.王素玲 煤层气储层特性的测井评价 1998(02)2.傅雪海.陆国桢.秦杰 用测井响应值进行煤层气含量拟合和煤体结构划分期刊论文-测井技术 1999(02)3.高绪晨 密度和中子测井对煤层甲烷含气量的响应及解释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9(03)4.高绪晨.张炳.羡法 煤层工业分析、吸附等温线和含气量的测井解释期刊论文-测井技术 1999(02)

11、5.黄智辉.潘和平 利用模糊模式识别煤层气层 1993(01)6.黄智辉.潘和平 测井资料解释煤成气层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地质 1994(01)7.黄智辉.潘和平 煤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探讨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8(02)8.侯俊胜.尉中良 自组织神经网络在测井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1996(03)9.侯俊胜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200010.李纪森 煤层气测井技术与解释分析期刊论文-测井技术 1999(02)11.梁亚林.陈继亮 用数字测井资料预测煤储层渗透率和储层压力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0(06)12.柳孟文.李能根.赵文先 煤层气综合评价技术初探期刊论文-

12、测井技术 1999(02)13.谭廷栋 测井解释煤层气藏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1999(04)14.王高尚.韩梅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预测期刊论文-地球学报 2002(06)15.吴东平.吴春燕.谭世君 煤层气测井储层评价神经网络技术应用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0(04)16.蔚远江.杨起.刘大锰 我国煤层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地质科技情报 2001(01)17.岳晓燕 利用测井资料计算煤层气单井控制地质储量期刊论文-测井技术 1999(05)18.张延庆.唐书恒 华北部分矿区煤储层压力研究期刊论文-地球学报 2001(02)19.Chen Jiangfeng.Wang Su

13、ling Logging evaluation for coalbed methane res ervoir characters 1998(02)20.Fu Xuehai.Lu Guozhen.Qin Jie Determination of caolbed gas con 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albodyctructure with log response 1999(02)21.Gao Xuchen Respon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density logging and neutron logging for coalb

14、ed methaneconent 1999(03)22.Gao Xuchen.Zhang Bing.Xian Fa Log interpretation for industrial anal ysis,sorption isotherm andgas content of coalbed 1999(02)23.Hawkins J M Estimating coalbed gas contest and sorption isother m using well log data 199224.Hou Junsheng.Wang Ying Interpretation of well logg

15、ing data for coalbe d methane using BP neuralnetwork 1999(03)25.Hou Junsheng Logging evaluation techniques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co albed methane reservoirs200026.Hoyer D L Evalu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coal seam fractures from Dual-Laterolog 199327.Huang Zhihui.Pan Heping Identify coalbed metha

16、ne layer using fuzzy mo des 1993(01)28.Huang Zhihui.Pan Heping 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interpre-ting coal bed methane layer using welllog data 1994(01)29.Huang Zhihui.Pan Heping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s of logging interpr etation for coalbed methanecontent 1998(02)30.Li Jisen Logging technology and interpretation approach for coalbed g as 1999(02)31.Liang Yalin.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