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7262699 上传时间:2018-07-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际储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参考文献 1 Calverley ,J. Country Risk Analysis ,Butterworths , secondedition ,1990. 2 Robock , S.H.“PoliticalRisk: IdentificationandAssessment.”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July2August ,1971 ,pp.120. 3 Frank , C. R.and Cline , W. R.“Measurement of DebtServicingCapacity: AnApplicationofDiscrimina

2、ntAnaly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 ,1971 ,pp.327344. 4 Feder ,G. ,Just ,R. and Ross ,K.“Projecting Debt ServicingCapac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Quantitative Analysis ,16(5) ,1981 ,pp.651669. 5 Kharas ,H.“The Long Run Creditworthiness of DevelopingCountries:

3、Theory andPractice.”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3 ,1984 ,pp.415439. 6 Balkan , E. M.“Political Instability , Country Risk andProbability of Default.”Applied Economics ,24 ,1992 ,pp.9991008. 7 Gur , T. H.“A Country Risk Assessment Model and theAsian Crisis.”Central Bank Review ,1 ,2001 ,pp.4968. 8

4、 Morgan ,J.B.“A NewLook At Debt Rescheduling Indicatorsand Model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6 ,pp.3754.作者简介连秀花,女,新加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量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张金水,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窦祥胜ABSTRACTThere isanintrinsicrelationbetweeninternationalreserves , balanceofpayment

5、s , andmacroeconomy. Hence ,a state should keep the moderate scale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The sign ofwhether or not the reserve scale of a state is moderate is that the optimal reserve stock and the optimaladjustable velocity may be reasonably arranged in pairs or groups. In the long run ,the de

6、mand for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China is mainly decided by these factors such as the national income ,the averagepropensity to import ,the foreign default risk ,and the variability i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etc. . In theshort run ,however ,besides those factors as referred above ,the demand for

7、international reserves in Chinais still affected by monetary policy.关键词:国际储备;国际收支;适度储备规模;储备需求决定;长短期因素一、 引言国际储备作为一种缓冲存量储备,其基本功能是为了缓冲和抑制一国国际收支可能发生的过度波动。一国持有适量的国际储备是保证其正常的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和维持货币汇率稳定的基本条件。从世界各国经验看,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保持一定量的国际储备。由于国际储备的基本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保持汇率稳定、 维护一国的国际信誉,以及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多少,是该国干预外

8、汇市场和维持汇率稳定的实力的重要表现。但是国际储备规模过大,又会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 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等,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国际储备规模应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问题是,一国究竟应该保持多大规模的国际储备才算合理呢?这是一个十分富有挑成性的问题。长期以来,它成为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积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学术课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有关国际储备需求文献主要讨论的是,储备持有量是否能够被诸如规模变量(进口或G NP)、 国际收支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程度、 经济开放程度以65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2005年第10期No. 10 2005 1995-2

9、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及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等若干变量所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暗含假定所研究的储备需求为长期需求。因此,很少对储备的动态过程和长期联系加以区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了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差别,尤其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储备的动态过程方面。例如,将国内货币市场非均衡引入到储备需求的动态过程估计中(Edwards ,1983 ,1984;Elbadawi ,1990) ;将决定汇率、 国内货币供给、 收入和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引入到模拟方程系统,试图在此框架下

10、解释国际储备的变化(Suss ,1980;Levy ,1983) ;采用局部调整模型(Edwards ,1983 ,1984;Suss ,1980)和误差修正模型(ECM) (Elbadawi ,1990) ,等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文献更多地关注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储备需求行为。可见,早期和后期研究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是否考虑国内经济非均衡(尤其是货币市场非均衡)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事实上在较长的时间期,货币市场非均衡及其影响将不复存在,这时两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Ford and Huang ,1994)。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的文献,探讨的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储备需求问题。对中

11、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现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于一国的国际帐户的波动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没有质的差异,因而作为一种缓冲存量储备的国际储备的功能也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所以,上述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对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当然,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储备需求有其矛盾的特殊性。首先,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正处于改革之中,包括进出口和外汇等内外部部门的各种行政化管制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短期内它对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持有量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能否完全被模型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Ford and Huang ,1994)。其次,在现阶段,开放的宏

12、观经济运行条件下,如何协调中国经济内外部双重均衡的矛盾显得日益重要。由于金融和外汇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所以中国必需采取审慎的国际储备政策。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储备结构至少应该包括基本储备、 调节性储备和风险性储备三个方面(窦祥胜,2002)。如何根据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对这些方面进行模型化处理是一个理论难题。关于中国的国际储备需求,福特和黄国宝(Ford andHuang ,1994;Huang ,1995)等人曾作过深入地探讨。福特和黄国宝将货币非均衡引入到国际储备模型中,试图用所谓的标准变量来解释中国长期储备需求和储备需求的短期动态调节过程,并利用1956至1989年期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13、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在非均衡经济条件下中国长期和短期的国际储备问题,并用19852002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试图对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储备需求作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二、 最优储备存量与调节速度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国际收支状况决定国际储备,国际储备是国际收支变动状况的反映。关于国际储备存量与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速度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学界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以英美学者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应保持一个充足的国际储备存量,他们担心如果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国际支付手段可能会限制国际贸易和对外支付,从而影响国内政策目标的实现。而以欧洲大陆学者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强调,对

14、于某些出现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加快调节速度更重要,因为以更少的国际储备和更快的调节速度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是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Clark ,1970)。实际上,两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储备存量和调节速度两种相对调节手段的如何平衡运用上。因为就储备存量和调节速度本身来说,它们各有优缺点。保持足够大的储备存量,虽然可以减少调节成本,但是它必需以放弃国内投资和消费为代价。而较高的调节速度固然可以减少储备存量与成本,但是其调节成本也会因为调节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一国国际储备规模合理与否应当以储备存量和调节速度的平衡运用为标志。在季节性、 周期性和投机性等因素影响下,储备水平具有自相关性和可变性特征,

15、它是一个随机变量。从一个相对长的时期看,储备水平变量具有正态的概率分布,其形状主要由其自相关特性所决定。一般地说,储备用完的概率是意愿的储备水平的负函数。即意愿的储备水平越高,储备用完的概率越小。但是较高的意愿储备水平也会提高储备成本。一般情况下,一国倾向于使储备用完的概率最小化。因为假如一国用完国际储备,除非从国外借款,否则该国只能通过采用严重的通货紧缩、 汇率控制和贬值等高成本措施来恢复意愿的储备水平。实现储备用完的概率最小化,可以通过提高储备水平和提高调节速度两种方式来实现,两者实施的成本具有不同的特性。通过提高储备水平来实现储备用完的概率最小化,意味着放弃部分预期的收入水平,因此可能减

16、少平均收入水平。而通过提高调节速度来实现储备用完的概率最小化,可以减少额外储备的机会成本,但是增加了收入的可变性。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收入水平和收入可变性之间达成某种平衡。75窦祥胜: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克拉克从数量上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可参见:Clark ,Peter ,Barton(1970) ,“Optimum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the Speed ofAdjust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ch 1970.所谓标准变量,主要指的是前面所提到的诸如规模变量(进口或G NP)、 国际收支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程度、 经济开放程度 以及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变量,这些变量被多数经济学家用于 解释不同国家的国际储备行为。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三、 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关于中国的国际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