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 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 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 ,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 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 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 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v 图片v v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 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 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 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 充斥山城,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 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 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 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 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v 结尾故事1953年10月,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 11月又对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国家粮食 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 购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以,粮食部没有印发 全国通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门自行印发 的。
在省一级粮食部门印发的油票中,主要有北京 、上海、天津、山东、浙江、陕西、安徽、湖北、 宁夏、山西、贵州等11个地方如:上海市从1954 年3月便开始采取以人定量、计划发票、以票限供的 办法,将食油票证发放到居民手中天津市从1954 年开始对食油实行凭票、凭证定量供应 图片故事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品的一 种票证中国对肉肉食品购销实行统一管理 及保证肉食品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 肉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 卖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80 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肉 类供应日趋丰富,肉票随之取消图片末尾下一页粮票的故事粮票——这个伴随了我们三十年的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品,被放进了纪念册里 六十年代初期,由于天灾人祸,出现了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 下都为吃饭发愁,一些地区甚至饿死了人记的1960年,当我走进中学时,老师让我们登记粮食定量按照 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当时十三、 四岁的男孩子,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不到二十市斤(十公斤)其中有 三分之二是粗粮(即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即大米、白面), 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见附件照片)。
另 外,对食用油、白糖、肉、鸡蛋、牛奶、肥皂等副食和日用品,也要 定量供应在北方,如果你想吃上一次鱼,或者嗑上一把瓜子儿、花生,只 能等到春节来临的时候即使是“人人有份”,也要排起长龙,耐心等 待,凭本供应对于买到手的几条冷冻带鱼和抄得发黑的花生、瓜子 ,人们绝对没有挑毛病的闲心,只会当作宝贝似的收藏起来,准备用 来款待前来拜年的客人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 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 用粮票”(见照片)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和“外汇”,仅用本 地粗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配米票、面票和油票,才能换到,而且还需要单位 开证明!可以这样说,在粮食极度缺乏的日子里,最可宝贵的是粮票,第二才是钱你 可以用粮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 记得一次,母亲发现我生病发高烧,情急之下把刚刚领来的粮票塞进一本杂志中 等我们从医院回来,她却怎么也想不起粮票的去处了这可是全家一个月的粮票啊 !没有了粮票,食堂不能去,饭馆里的主食也不能买也许您会说,不吃粮食没关 系,多吃副食一样能活,还能减肥呢!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粮食,也就没有多少 副食可以买到。
当时的北京还算不错,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 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一市斤要五元钱;和一般职工每 月四、五十元的工资相比,确实太贵了,所以才称为“高级”即使是这样,大家也 不得不抢着买我家一个月没有粮票,除了靠亲戚、朋友接济一些外,就只能吃“高级点心”了 我和弟弟正在长身体,每天只能吃几块点心,那段日子怎么过来的,现在已经回 忆不起来了不过,却记得后来我们找到了夹在杂志中的粮票,全家人喜出望外, 从食堂里买回了许多“久违”了的米饭和馒头,一直吃到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为止下一页在那个年代里,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所谓“粮食关系”是与城 镇户口同等重要的如果你想到另外一个城市去找工作,除了需要办理户 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见附件),否则,你就无 法吃饭可见,粮食的短缺和实行粮票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农民进城 务工,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那时,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他们按照参加集体劳动的“工分”,可以分 得“口粮”,如果不够吃,只能另想办法一些农民用自己家的鸡蛋和蔬菜 ,与城里人换些粮票,以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特殊的“粮票”—— 购买短缺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的“ 工业券”和购买布料、衣服的“布票”。
当年,人们想买这些短缺商品,不仅 需要攒钱,而且还需要凑够这些必需的票证看到现在商店里的自行车和 手表泛滥成灾,像是卖玩具似的,真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 现在的孩子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粮票,确实是幸福的不过,看到机关 食堂里被浪费的粮食,以及餐馆里吃不完而倒掉的山珍海味,又觉得他们 幸福得过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