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对比分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211450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道主义对比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道主义对比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狄更斯 雨果 托尔斯泰19世纪人道主义一种 新走向的代表性人物形成于文艺复兴并标举着文 艺复兴核心思想的人道主义,其 主要特征是张扬人性、反对神权 ,斥责禁欲主义、追求享乐人生 ,崇尚科学理性、批判蒙昧主义 。 狄更斯从“圣诞精神”出发,较早演示出“ 勿以暴力抗恶”的思想; 雨果赋予“勿以暴力抗恶”以更切实的“道 德自我完善”内涵,认为“崇高的行为”高于 一切。 托尔斯泰最终把这些完全融进基督教宗 教当中,并彻底否定暴力革命的合理性, 建构起了“托尔斯泰主义”。狄更斯狄更斯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其创作继承了菲尔丁 的现实主义传统,一开始即对社会进行讽刺,鞭挞资本主 义政治,生动地刻画了一系列资

2、产者的丑恶嘴脸和卑鄙灵 魂;尤其是,以深挚的同情,如泣如诉地描绘出劳动人民 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悲惨遭遇,细致地写出了他们在肉体 和精神方面所受的摧残,因而赢得了“穷人的卫士”的称号 。其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一方面真诚地同情下层人民的不幸,反对暴力统 治,主张社会改革;另一方面又害怕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只希望用改良缓和阶级矛盾,幻想通过“情感教育”唤醒 存在于人们天性中的良知和正义感,以期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理解。(见课本P347)在19世纪30年代狄更斯创作的初期,他的匹 克威克外传奥利佛特维斯特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等作品讽刺、揭露了种种社会不平,也 创造了一系列关心、庇护弱

3、小者的“仁爱”有产者 形象。圣诞欢歌只是狄更斯1843年开始创作的圣 诞故事集中的一篇,却标志着作者步入了新的创 作时期。其间,生来仁爱的有产者不见了,取而代 之的是被“圣诞精神”“感情教育”改变了冷酷心 肠的有产者。 1844年的马丁朱述尔维特写到异国生 活的磨难使马丁改变了自私品性,懂得了人与人 之间应有“仁爱”与“谅解”;1848年的董贝父子写到唯金钱、利润为 重使董贝丧失亲情,之后在破产的痛苦中才接受 了女儿的“感情教育”,重享人伦温馨。到了创作高峰期的五六十年代,狄更斯对社 会的腐朽黑暗、对有产者的丑恶堕落,揭露、批 判得更为无情、深刻,却也延伸、发展了他主张 的“圣诞精神”“感情教

4、育”。 其代表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 命为背景,一方面写下了法国贵族统 治者对广大平民、佃农犯下的滔天罪 行,表达了对被压迫者的深深同情, 暗示“伦敦”如不改变现状,“巴黎 ”式的革命同样会爆发;另一方面又把以往的“圣诞精神 ”“感情教育”明确演示为“勿以暴 力抗恶”,要人们以基督教的仁爱、 宽容对待敌对者,还不惜笔墨描绘了 “以暴抗暴”最后是自食恶果。可以 认为,狄更斯较早宣扬了“勿以暴力 抗恶”的思想。雨果雨果的思想、创作更为复杂、丰富,但对人 道主义始终关注有加。1827年的克伦威尔序言已提出文学 对人的道德净化问题:“近代的诗艺也会如同基 督教一样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事物”,它“把 阴影掺

5、入光明,把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 混,换句话说,就是把肉体赋予灵魂;把兽性赋 予灵智”。1829年写的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又站在弱者立场上呼吁废除死刑,这是作家彻底 的人道思想最早的生动表现。1831年,雨果发表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在揭露中世纪教会统治和神职人员罪恶的同时,也 意在彰显加西莫多源于美和爱的自我牺牲精神。从1845年开始写作,直到1862年才完成、出版 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作者以 这部作品,不仅把克伦威尔序言提出的相 关理论对象化,更赋予加西莫多式的自我牺牲精神 以切实具体的道德内涵。 警官沙威是法律的化身,他一心要做的就是依法惩恶 。 工人冉阿让是被惩

6、处者,正因为法律的不公和严酷使 他一度成为“以恶抗恶”的化身。 米里哀主教是基督教的化身,秉持以仁慈、宽恕对待 一切人。 因为米里哀的感化,不仅冉阿让告别旧我,变成一 心为善的人,沙威也在冉阿让的以德报怨面前无地自 容、自我毁灭。 作品传达:作为暴力形式之一的法律惩治非但不能 让人戒恶,相反只会造就更严重的恶;只有基督教 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我完善”,才能 真正改变人,改变社会,其人道主义最强调的是仁 爱和道德至上。1874年发表长篇小说九三年, 雨果进而让这种道德涵义上的人道主义与 政治革命直接对话,借人物之口指出:“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 确的人道主义”;“在王权

7、之上,革命之 上,人世的一切问题之上,还有人心的无 限仁慈,还有强者对弱者应尽的保护责任 ,安全的人对遇难的人应尽的救护责任, 一切老人对一切儿童应有的慈爱!证明这 些崇高的行为,而且牺牲自己的头颅来证 明!” 显而易见,人道主义在雨果这里,被 极力地道德化,“道德自我完善”成为最主 要的内容。托尔斯泰 就人道主义而言,60年代中期以前,托尔斯 泰的理解是比较抽象的。1852年走上文学之路创作的自传三部曲童 年少年青年,1856年的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7年的琉森,1863年的哥萨克 等,表现的都是一种可令人们相互亲近的所谓 “世界精神”,所指较为宽泛。写于1863至1869年的战争与和平是

8、一个 过渡,于此部作品,托尔斯泰开始把目光移聚到 基督教上面:主要人物安德烈为实现自身价值曾 浴血奋斗,临死前却以福音书教义作为自己 的精神归宿。1873至1877年完成的安娜卡列尼娜, 上述思想再被凸现。作品有扉页题词,语出 新约罗马人书第12章第19节,作者提取了 其中的关键词句:“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对渴望个性自由和爱情幸福的安娜,作者对她 命运的安排在这里已预示出来;而对列文这位 竭力为宗法制庄园经济寻找振兴之路以抗拒资 本主义侵入的改革者,在失败、绝望之时,作 者让他领悟到人只能“为上帝、为灵魂活着” ,明确宣扬人一切须听从于上帝,人生之可为 唯在克制欲望、净化自身道德。 值此,

9、基督教不仅成了托 尔斯泰诠释人道主义的主要 依本,其蕴涵也较狄更斯、 雨果有所区别,即基督教不 仅为一种终极价值体系,还 是不可逾越的人生法则;上 帝似乎重新被人格化,成为 世间一切的主宰。1889至1899年创作的复活是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托尔斯泰人 道主义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其最显 着的一点就是把人道主义同完全宗教 意义上的基督教相贯通,相融合。在福音书的教诲和“天父” 的指引下,托尔斯泰不仅让聂赫留朵 夫完成了自己的精神“复活”,开始 了“全新的生活”,而且对狄更斯尤 其是雨果有所保留的暴力革命,作了 彻底的否定。 在1883至1898年陆续写就的文学 理论着作什么是艺术?中,托 尔斯泰还提出了“基督教艺术”的 概念。 他诠释:基督教艺术“以要求全人 类团结的宗教意识为基础”;“基督 教的艺术在人们心中唤起这样一种 感情:这种感情通过人们对上帝和 世人的爱而把他们越来越紧密地团 结起来”。基督教和上帝,仍被视为 拯人救世的唯一良方。即列宁概括的以“悲观主义、不 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为实 质的“托尔斯泰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