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7210100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模式1 1本章课外阅读书目n1.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n2.2 2第一节 传播过程3 3一 定义、特征4 4n 过 程:指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任何客 观事物都可以表述为一个运动过程。n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 n 用“过程观”来审视传播活动,摆脱了人们最初 将传播视为静止、封闭、孤立和微观的缺陷, 而使人们对传播的认识走向动态、开放、联系 和宏观。5 5n特 征 :n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 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 则是传者和受者的意义活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即作用与反作用。n序列性:表现为传

2、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 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n结构性: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 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6 6n 结 论: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 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n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从单向、孤 立、封闭到双向、多元、联系的过程,因而, 相关研究也便经历了:“线形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统论传播过程”三个阶段。7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n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 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 人。n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 应

3、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n3、讯息-即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 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n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 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n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8 8二 传播过程模式9 9n模 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 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再现),而 非解释理论。模式有文字、图表、数学等多种 形式。n传播学研究利用模式方法,意在表征传播的基 本结构与过程,以及过程中诸要素间(效果、 受众、媒介等)的关系。1010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n1.构造功能:

4、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 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n2.揭示功能:揭示尚未明了的问题,获取对未 知关系某一认识。n3.启发功能:启发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与方法 ,引导人们关注某一要素的核心环节。n4.简化功能:使得传播研究者可以跳过一些要 素,简化步骤,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n5.预测功能:可以为估算各种不同的结果可能 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可以据此建 立假说,对事物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预测。1111 线形传播过程1212n拉斯维尔模式(1948)n拉氏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n过高地估计了传播的效果;n忽视了反馈对传播的重要影响。谁传播者说什么讯 息通过什渠道媒 介

5、对谁接受者取得什效果效 果1313拉斯韦尔模式的意义n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 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n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 、全面的理论框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 确立成为可能。1414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处n1、直线性:即传播学被表述为一种直线 型、单向性传播过程。n2、孤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 社会过程的联系。1515n香农 韦弗模式(1949)讯息 信号 接收 还原n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间传受的信息往往有 差别,这多是由于噪音的干扰 ;n能够消除噪音的是讯息中的“冗余信息”,它有抗干扰 的作用,同时不会影响讯息容量的增减。信 源噪 音发射器

6、接收器信 宿1616香农-韦弗模式的意义n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 发。n 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 的真空社会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 素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 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n 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 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也为以文理解和的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1717香农-韦弗模式的缺陷n它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 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 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行不 通的。1818n线形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它是一种线性思维,没有考虑到反馈。n机械地把传

7、播者和受传者分隔开来,没有看到 两者角色的互补性和互相转化性。n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没有考虑 到传播是一个系统,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1919 控制论传播过程2020编 码 者释 码 者译 码 者译 码 者释 码 者编 码 者讯息讯息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 式2121该模式与直线型模式的区别n1、这个模式里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双 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 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n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而在 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 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 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释码者(执行解释意 义功能

8、)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2222奥斯古德 施拉姆模式的缺陷:n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 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n2、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 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3232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2424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意义:n 它是对其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 传播的特点。n 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 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2525n施拉姆在该模式中首次提出“反馈”;传播学中的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 。对于传者,它可以检

9、验传播效果,并据此调 整和规划传播行为;对于受众,它是受众意见、 需要、态度的表达渠道,受众可据此更积极主动 地介入传播过程。2626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缺陷n它依旧没有考虑大盘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 和社会背景对传播的影响。2727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媒设施信 源发射器信 道接收器信 宿信 宿接收器信 道发射器信 源反馈设施噪 音2828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的意义n 它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陷,明确补充了反馈 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加符合人 类传播互动的特点。n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 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 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

10、 的作用。n 它的使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 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 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2929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的缺陷:n它仍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 过程的范畴。在这个模式中,唯一提到的一个 外部影星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 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 以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够说明的。3030 系统论传播过程3131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n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 妇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书中 ,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见教 材P243)3232初级群体初级群体较大的社会 结构C初级群体初级

11、群体较大的社会 结构R总体社会系统讯 息讯 息讯 息C=传播者R=受传者3333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的意义n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 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 播系统的本质特点。n 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 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 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 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结构 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 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34342、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3535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传播者的 组织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12、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接收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对媒介的印象CRM内容的选择与加工来自讯息的制约媒体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C=传播者M=讯息R=接收者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3636n1663年,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 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系统模式。n在这个模式中,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 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 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 是这些因素或者影响力的集结点。3737马莱兹克系统模式的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

13、有益的启发。它说明,社会传 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 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 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 动或者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 统的分析。 它是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 会过程; 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 的心理变量,较以往研究更为系统、全面,更具 社会性。3838传播模式小结n传播模式经历了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 社会系统模式三个阶段。前两者都是对传 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 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三个方面:39

14、39n1.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向流动的过程,它揭 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反馈和社 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n2.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 的概念,把传播看成是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 调节系统。但是,这类模式仍然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n3.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 传播放入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 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4040n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传播学 的发展是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的一个过 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在 系统模式下,对传播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微观 的和宏观的各种要素,在一个复杂多元的视角 下考

15、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系统的运行。4141三 “媒介环境”4242如何理解“媒介环境”?1. 定义: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 种社会情境是由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种力 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 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媒介环境,人们根 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感知世界,大众传媒用各 种手段搭建起一种仿真环境,人们在这个仿真 环境中生活。43432.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人类传播活动(媒介)处 于一种运动的状态,是社会系统中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的综合传递的纽结点。3. 研究传播活动所处的动态社会背景 媒介 环境/媒介生态成为传媒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4. 媒介

16、环境对受众人格存在着消极影响,主要表 现在电视暴力和电视色情方面。44445. 媒介环境包括:政策环境 资源环境技术环境 竞争环境 6. 媒介环境的研究内容:媒介的生态环境 人的生态环境4545本 章 结 语学完本章课程,你应当能够:n掌握过程、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概念;n理解线性传播模式、控制论传播模式及系 统论传播模式的优点及不足之处。4646思考与练习n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n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的区别 是什么?n3.从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谈谈大众传播过 程的制约因素。4747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n1.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 ,如施拉姆所言,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 构成的:传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