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164829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23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基础(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选择:紫罗兰色 简单:绿色 分析:红色 教学设计:蓝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一、小学教育的概念1、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现分为初级小学、 高级小学、 完全小学、 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1 2、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8-15 岁。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3、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打好基础,即为儿童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全面发展打 下基础和为初步生活作好准备。二、古代的小学教育(一)

2、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上帝和神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 、英国的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恩格斯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还有前苏联的凯洛夫。(选择题:起源说对应代表人物)(二)发展远古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的教育1袁运开主编:简明中小学教育词典 ,华东师范大

3、学出版社2000 版,第 670 页。2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2)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3)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4)教育权力平等,无阶级性,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5)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6)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1)奴隶社会教育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据记载,我国夏、商、西周“庠” “序” “校”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国外: 古希腊 :雅典(显著特点: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 斯巴达 (显著特点: 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

4、,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古埃及 :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选择题:国家对应特点)(2)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夏代有庠、序、校,教育内容不清。商代有学和瞽宗,学干支文字、一、十、百、千、万等数字。周有大学和小学,小学礼乐射御书数 ,官师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学在四夷。秦代。崇法排儒,统一文字,书同文,行同轮,设立学室,培养子弟和刀笔小吏,学习法律知识和为吏之道。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 ”的选士制度。独尊儒术, 经学化, 近于宗教。 儒家思想从此作为政治指

5、导思想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广。蒙学有所发展,主要由私人学馆(书馆)来承担教学,分两个学段,一阶段进行识字教育,教材有仓颉篇, 千字文等,第二阶段仍然教识字,但重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官学没落,儒道杂糅,演变成玄学,崇尚清谈,小学由私学承担,学儒道经典、天文和历算等。随唐五代。 科举制盛行, 文化昌盛, 儒、佛、道三家共存互补。教育发达, 以官学为主 ,有六学二馆: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收五品官员子弟入学。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律学、算学、书学收八品以上官员及庶族地主子弟入学。东

6、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收皇帝、皇后的近亲及宰相大臣的子弟。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教材,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小学以官立为主,私立为辅。两种教材有开蒙要训和蒙求。宋元。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崇尚理学。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蒙学教育发达, 宋朝“三次兴学” : 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王安石的熙宁 元丰兴学、蔡京的崇宁兴学。须知和学则规范儿童行为习惯。小学教材有五类:一类是识字教材, 如三字经 和百家姓;二类是伦理道德教材,如童蒙训、 少仪外传 ;三类是历史教材,如十七史蒙求和作古千文;四类诗歌教材,如蒙训诗和小学诗礼;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

7、然常识教材,如名物蒙求。宋代理学以儒学为精神主体,相当于“新儒学”,第二次兴儒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陆九渊、朱熹。理学大家朱熹提出人性就是理,就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他提出教育在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小学教材应形象生动,激发兴趣。3 明至清朝前期,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官学有宗学和社学,私学有蒙学、义学和私塾等。教材有幼学琼林、 龙文鞭影等。教育家 王守仁 提出儿童教学包括歌诗、习礼、读书,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提出“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思想。1905 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教会学校 的教育内容是“

8、七艺 ” ,包括 文法、修辞、辩证法“三科”,和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学”。骑士教育学“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选择题:朝代、人物对应特征、思想,如:魏晋南北朝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古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和阶级性,统治者掌握着政权;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具有专制性,培养顺民,不重实用,重儒家经典和伦理道德规范。3、教育手段具有刻板性和专制性。教育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4、西方的教育具有宗教性,中国的教育具有象征性,即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三、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

9、新中国成立)1、四个标志性事件:(1)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2)1897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1898 年戊戌变法后中,各地旧书院、义学、社学都改为中西兼学的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3)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 岁儿童 ,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选择题:要注意一些关键词,如:首次、第一次、

10、最先、开始等)(4)到了 1912 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2、三大学制(1)1902 年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实行。1903 年的癸卯学制 ,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这两个学制具有继承性,史称壬寅癸卯学制。(2)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11 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 年成立中华民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小学分初等学4 年,男女可同校,高等小学 3 年,男女分校, 学龄 6-14 岁。 “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

11、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2除沿用清末教材之外,还采用陆费逵等创办的中华书局所编新中华新制初小国文教科书,共 12 册。个别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和自学辅导法是主要的教学法。(3)1922 年的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61 页。4 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 年。“五四运动”期间,在“科学、民主”的精神影响下,小学开始以白话文进行教学,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和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教学法开始在我国传播。实验教育在我国流行开来,小学教育先驱俞

12、子夷在东南大学附小、沈百英在江苏第一师范小学等处进行教育实施,取得丰硕成果。1922 年,北洋政府结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制定了新学制壬戌学制,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把小学由7 年改为 6 年,初级小学4 年,高级小学2 年。该学制有两大进步:男女平权享受教育,缩短了学制。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推行“党化教育”,随后于1937 年进入“抗日战争” 。流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之外,还有李廉方的“廉方教学法”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 , “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生活” 。他又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培养儿

13、童的创造性,创立了“小先生制”和“幼年研究生制”,提出“六大解放” ,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眼睛。他的名言是“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1927 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27 年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据地创办新民主主义教育,以“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为教育方针。在土地革命时期,1934 年颁布中华苏维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小学统一称“列宁小学” ,初等小学3 年,高等小学2 年。半日制和全日制并行,复式教学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课程有国语、政治、数学等,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梦游止用基督教书籍和封建教材。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

14、府大力办学,还有民办公助学校,招收8-14 岁儿童入学,小学 5 年,以识字和算术(珠算)为主课程。1946 年开始的解放战争期间,小学教育为战争服务。 1949 年后,小学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教育家徐特立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提倡小学教育, 他认为教理由要发挥主用,帮助学生独立学习, 在实践中检验并运用所学知识。小学教材要注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小学采用启发性教学和直观教学等新教学法。2014 下半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6.根据1993 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实行()A.校长负责制B.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C.书记负责制D.教职工代表大会制6.A【

15、专家解析】根据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相关规定,小学 实行校长负责制。2014 年上半年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4.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体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4.【解析】 癸卯学制是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但并未实施的学制。5 3、近代小学教育的特点。1、教育思想西方化,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的和谐发展;2、教育内容世俗化,课程设置更为科学,与生活相联系。3、教育对象普及化,女孩开始享有教育权,同时开始流行普及教育。4、教学方法多样化,开展

16、教育实验,引进西方教学法,结合儿童身心特点进行教学。5、教育体系科学化,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体系,幼小衔接得更好。四、当代的小学教育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可分为三期:“文革”前17 年, “文革” 10 年及其后,改革开放以后。1、 “文革”前17 年。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要有计划、 有步骤地施行普及教育”,强调小学教育为基础国民教育。在1951 年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草案) 中规定:小学5 年,取消四二分段,实行五年一贯制,7 岁入学,但现实行不通,又恢复四二分段。1953 年颁布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规定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等8 科,统编教材;并通过各科教学、晨夕会、课外活动、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进行品德教育。1953 年,在“借助苏联教育建设先进经验”的口号下,学苏联的12 年教学计划,去掉 原有的 10 年教学计划。采用了苏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如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