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14758 上传时间:2017-08-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姓名 :李奎连 评卷人:张宗旺院系:法学院专业:诉讼法学号:K12201052联系方式:13285691050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是指人们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从社会现实中搜集有关社会事实的信息资料,并对其作出描述和解释的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的活动。()社会调查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它包括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也包括主观范畴的社会事实。社会调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直接收集事实材料。 ()社会调查的目的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真相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并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调查

2、是一门方法科学。社会调查不具备自己的理论体系。社会调查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 实践性。实践性是指在社会调查过程中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含义有三, ()社会调查一定要深入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社会调查的研究课题来自现实社会,其结果又服务于社会,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社会调查的方法与技术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第二、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调查者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必须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第三、 综合性。含义有三, ()研究视角的综合性, ()运用知识的综合性,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包括:1:感知 2:描述 3:解释 4:预测。具体作用有以下四点:1、从感

3、性认识入手来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2、客观描述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过程和特点。3、解释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预测与控制社会现象的发展。社会调查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根本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都重视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认识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问题,争取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胜利的过程。社会调查作为根本方法不仅贯穿它的全过程,而且成为实现正确结合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社会调查是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

4、国具体实际要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的前提条件是: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运用范围和条件;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真实的全面的情况,至少是应用领域内的或所要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真实的情况。前者是结合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后者为结合的客观前提、实践基础。两个前提或基础是否对称、匹配,决定结合成功与否。对称、匹配的程度,决定结合的程度(结合的广度、深度、高度)。结合得愈广、愈深、愈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功能显现与发挥就愈充分、愈强大、愈深远。而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本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要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要弄懂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写作背景。这就需要作一番社会调查,找来相关的

5、历史资料,甚至做一些必要的亲身考察。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在当时当地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只有以当时当地的实践为背景才能克服就字面作望文生义的理解,真正把握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真实旨趣。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下篇中国人之自觉中说:“须知凡一种思想,总是拿它的时代来做背景。我们要学的,是学那思想的根本精神,不是学它派生的条件,因为一落到条件,就没有不受时代支配的。 ”其次要学会区分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个别结论,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剥离出夹杂在一起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仍有指导意义的基本观点,舍弃不合时宜的基本观点、个别结论。因为共性寓个性之中,不弄清楚特殊的、个别的东西,也就搞不清楚一般的、共

6、性的东西,甚至会产生把特殊的、个别的东西当作一般的、共性的东西。中国教条主义者把苏联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这个特殊性的东西作为普遍性的东西搬到中国来,导致城市暴动的屡次失败。毛泽东抓住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抛弃城市暴动的基本观点,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才真正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再次要紧密联系本国和他国的应用实践,广泛收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教训,加以借鉴和比较,弄清理论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实践背景和适用范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解决它所适用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它的适用范围究竟有多大,往往需要用实践来验证,需要我

7、们在实践中来加深理解。因此,调查本国和他国的实践,就成为我们加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就是在借鉴和比较中国近百年无数志士仁人救亡图存一再失败,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实践的基础上,加深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选择了走俄国人的路的正确方向。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国际和国内实际的社会调查,把握时代脉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就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二、社会调查是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本方法中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是实现结合的平台和客

8、观基础。基础不牢固,结合的大厦就难以建立起来。但中国具体实际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弄清楚的,只有进行系统、周密而持久的社会调查,才能逐步弄清客观、广泛而变化的中国具体实际,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社会调查之所以是弄清中国具体实际的根本方法,首先是因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性决定社会调查的必要性。中国具体实际作为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体,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按其自身的规律变化发展的属性。这种变化发展就是通过纷繁复杂的大量现象曲折地表现其内在的、隐蔽的必然性,使我们不易发现。我们要找到隐含在大量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掌握反映现象的大量感性

9、材料,经过正确的抽象方法,才能透过现象找到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实践中,许多事情不是通过一次社会调查就能说清楚的,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不断的社会调查。再从反映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主体来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利用主观的丰富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少走一些弯路,较快找到中国具体实际的本质及规律,也可能因为主观推断和臆想、情感的偏执等造成对中国具体实际本质的错误、歪曲的反映。而要验证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与否,只有通过社会调查,用实践的反映和结果来证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没有经常的社会调查,就无法知道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是否弄清楚了。其次是因为中国具体实际内容的广泛

10、性决定了社会调查的系统性、周密性。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容范围广泛,大到客观,小到微观;从政治、经济、文化到军事、外交对外交流;从历史实际对现实的影响,到时代与当代的国际对国内的影响;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到社会生产方式;从物质性客体,到精神性客体。尽管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把握往往是从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问题人手,但这丝毫没有降低社会调查的系统性、周密性。因为包罗万象的中国具体实际如作为一个大系统、巨系统来看待,那么关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某一个领域、方面、问题就是它的子系统、小系统。系统整体性要求社会调查的系统性、周密性。再从认识的一般规律来看,对中国具体实际

11、的把握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必须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到整体,从不完全、不很明确、不深入到更完全、更明确、更深入的渐进过程。推进这个过程发展的动力就是我们的实践和对实践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把握往往都是根据实践的需求而逐步展开的。一战时期,由于党比较年轻,对中国革命的敌我友问题不能明确地认识。在实践中毛泽东感到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于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对湘潭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做了实地考察,在系统掌握中国社会各阶级实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光辉著作。再次是因为中国具

12、体实际的变动性决定了社会调查的长期性。中国具体实际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往往打上时代和历史的烙印,是在过去实践基础上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历史实际对现实实际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所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需要认真总结。前人和我们过去在社会调查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都要借鉴和继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满足已有的认识,固守对过去中国实际的结论。因为任何人的任何时代的认识都难免有反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曾说过:“现在我的这些东西,甚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更何况

13、中国具体实际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坚持进行社会调查,主观和客观的差距就可能逐步拉大,我们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可能就会由过去的比较清楚变得不清楚。毛泽东晚年之所以犯错误,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不,了解执政以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阶级和政治关系的变化,仍然沿用革命时期和执政初期形成的阶级斗争观念,并常常从片面的或投其所好的汇报材料中找到自己错误认识的根据,使阶级斗争扩大化愈演愈烈。领袖晚年的悲剧告诉我们,即使像毛泽东那样一代伟人,如果不能坚持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不弄清楚变化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就来发号施令,必然会导致错误和失败。三、社

14、会调查是实现对称、匹配结合的根本方法弄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弄清中国具体实际只是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的前提条件,关键是结合的过程中如何使二者对称、匹配。这既需要二者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也需要结合主体在结合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正确选择。首先要看到,结合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只要初步的,他们需要在结合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因为理论是过去实践的总结,对实际的已有认识也是对过去实际的把握,应用或结合是面对新的实际基础上的实践。情况发生变化,认识也要随之变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建立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但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

15、下进入社会主义的,能否按马克思的设想去做呢?经验使我们认识到是不能这样做的。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识也是在结合的实践中逐步深化的。建国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带来实践的曲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渐弄清楚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认识的深化是建立在实践及对实际情况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其次要看到实现对称性、匹配性结合并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反复, “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过程。 “摸着”就是社会调查, “石头”就是实践的反映和结果,过河的道路就是对称性、匹配性结合的道路。这一过程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和领袖集体根据马克思

16、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历史实践和现实情况,提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初步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并到具体实践中实行,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他们关注实践,深入群众,做切切实实的社会调查,并根据群众的反映和实践的结果,作相应的调整、补充、完善,甚至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贯彻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中,根据变化着的实践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就要加强这方面的社会调查,向群众讨教将理论、路线、纲领等转化成一整套具体方针、政策、措施等办法。因为他们面临的各种情况和具体的实践经验,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难以全面掌握和具备的。再次要看到结合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阶级、政党、领袖和群众的素质,不仅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把握上,而且更重要表现在将二者结合的技巧上。结合主体能不能从不同层次上对结合的方式、方法,结合的时机、程度把握,结合的切入点选择,主题的确定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