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110384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基础检测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镇平一高镇平一高 20182018 春高一语文基础检测试题春高一语文基础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赎罪(sh) 驯顺(xn) 潭柘寺(zh) 蓊蓊郁郁(wng) B商榷(qu) 枷锁(ji) 吐蕃族(b) 含情脉脉(m) C砥砺(l) 蜷缩 (jun) 应声虫(yng) 放浪形骸(h)D惦记(din) 袅娜(nu) 普陀山(tu) 游目骋怀(chng)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 稀疏 遗误战机 安之若素B倩影 饱尝 锋芒必露 汹涌澎湃C落漠 窈窕 义愤填赝 销声匿迹D干涸 切磋 汗流浃背 正襟危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2、当的一项是(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B我们同在一个城市,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维护其良好的形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 IBM 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他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纯朴的乡亲们。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革除“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B. 在学校开设的

3、各种选修课中, “生活中的法律” 、 “电脑音乐制作”等富有生活趣味、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深受同学们所喜爱。C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羊绒衫价格悬殊非常之大,大商场里售价基本在千元以上,小摊上却只卖几十块钱。业内人士表示,价格很低的羊绒衫肯定不是纯羊绒的。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关键在于人在生活中拥有感受生活的乐趣和艺术- 2 -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合称诗经 “六义” 。B

4、 离骚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也是第一首杰出的抒情长诗。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 (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全诗长达 1700 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D 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它反映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命运、对人生的看法。它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赞之为“

5、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6.以下各文言句子均出自课文。对其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封:使成为边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陵墓)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如果那样)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救了的命)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黄河以北)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自然)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把当作伴侣)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舞动)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相:帮助)-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表推测语气,大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每小题 3 分)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 “和”有“中和” “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

7、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

8、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 ,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

9、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 “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 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 4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

10、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 7.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3 分)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

11、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 “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9.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 5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013 题。丰乐亭记丰乐亭记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

13、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

14、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滃然:水盛大的样子。 周师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赵匡胤指挥,进攻南唐,在滁州的清流关大败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 铲削消磨:削平削灭。 涵煦:滋润化育。 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回头 B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升:登上- 6 -C修

15、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察看 D遂书以名其亭焉 书:写1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B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C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D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这篇散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于一体,以“乐”开篇,以“乐”终结, “乐”贯串始终,景怡人,情动人,理启人。B文中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之意。C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实,通过写景、议论、记叙,达到突出颂扬赵宋王朝统一天下的功德的写作目的。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